正文 第八章:白發送子(1 / 3)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站在了天安門城樓上,宣布新中國的建立。“一唱雄雞天下白”,這一“唱”就是30年,這一“唱”先後倒下五個親人,失去了六個未成年的孩子。毛澤東相忍為國,帶著倒下的親人未竟的事業繼續前行。

而今,天下大亮,失去親人的危險是不是將隨之遠去呢?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建國一年後,他的長子毛岸英參加了中國人民誌願軍赴朝作戰,任誌願軍總部秘書。同年11月25日在朝鮮平安北道遭美機轟炸犧牲,年僅28歲。這一次,毛澤東體會到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錐心痛。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登上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了新中國的成立,此時此刻,“為有犧牲多壯誌,敢叫日月換新天”在天際邊回蕩。

1949年10月1日,一麵鮮豔的五星紅旗從天安門廣場上冉冉升起,如一輪紅日穿過漫漫長夜,噴薄而出,放出萬道光芒。這一莊嚴的時刻,將載入人類史冊。

可能很多人要問:這一天清晨,毛澤東在幹什麼?回答卻令人無法想象,這天清晨毛澤東才離開辦公桌去睡覺。當成千上萬的人群湧上十裏長街的時候,毛澤東正在夢鄉中。

這些日子,他實在是太忙了,也實在是太累了。

新中國成立已經進入倒計時,工作千頭萬緒,毛澤東無暇顧及休息。就在開國大典前一天晚上,毛澤東本想早點休息,以飽滿的精力參加第二天的開國典禮,但因處理一些重要事務,他一直沒有離開辦公室。警衛人員曾幾次輕手輕腳地走進辦公室,再三提醒他早點休息,毛澤東隻是口頭答應休息,並沒有離開辦公桌半步。這事讓周恩來知道了,他還親自打電話給警衛人員,叮囑他們說,主席下午2點還要開會,3點鍾還要上天安門,一定要催促主席早點休息。警衛人員放下電話,又到毛澤東辦公室,把周恩來的話重複了一遍。毛澤東這才停下手頭上的工作,站起身來,走出辦公室。這時已經是清晨6點了。

據當時的衛士回憶,毛澤東是中午1點鍾才起床的。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侯波攝)

從他當時的麵容看,他睡得不是特別好——他畢竟是要登天安門,他的心中一定會有波瀾的。

毛澤東有個習慣,起床以後的第一項工作是瀏覽床頭的報紙。今天,衛士不得不打斷他的習慣,催他穿衣吃飯。

他穿上了特意為他縫製的“禮服”——這是一套黃色的美國將校呢製服,是特級技師為他精心製作的。

他先來到了中南海的勤政殿,在這裏主持召開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張瀾、李濟深、宋慶齡、高崗等領導人歡聚一堂,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2點50分,毛澤東與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來到了天安門城樓下,他們要在這裏排隊集合,登上天安門。毛澤東自然站在了最前麵,朱德、劉少奇等緊隨其後。

天安門的東西兩口有兩條馬道,是供人們上下天安門用的。毛澤東走上馬道的時候,的確有一種“馬道通天”的感覺,麵前是碧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的蒼穹裏還有一兩朵雲彩點綴著。

踏上天安門,心情不免有些緊張且興奮,因而毛澤東的神情是嚴肅的。他走到天安門的正中央,立正站好,雙目炯炯地看著廣場上沸騰的人群。

這時候,林伯渠秘書長宣布大會開始。毛澤東邁著穩健的步子走到麥克風前,環視了一下人群,平緩了一下呼吸,用湖南官話向全中國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澤東濃厚的湖南鄉音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也成為蔣介石統治時代的結束。天安門廣場上沸騰了,歡呼聲、口號聲此起彼伏!按照事先的規定,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要親手升起共和國的國旗。毛澤東大步走到升旗的按鈕下,按動按鈕,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廣場上鳴禮炮28響。

中國人民真的站起來了!

此時此刻,領袖的心情是激動的,群眾的心情也是激動的。他們浴血奮鬥幾十年,終於迎來了共和國的成立,也就是說,他們用不到30年的時間,打下了一個新的天下,還有什麼比這更令人激動的嗎?

這一刻,天邊似乎回蕩著毛澤東的那句詩詞:為有犧牲多壯誌,敢叫日月換新天——

朱德總司令下達閱兵令,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率領受閱部隊接受最高統帥的檢閱。是軍威,也是特定環境的作用,廣場上一點聲音都沒有,隻能聽到方隊整齊的腳步聲。

毛澤東看著這雄壯的隊伍,舉起了指揮千軍萬馬的手臂,向這支英雄的隊伍敬禮。

閱兵到黃昏才結束,之後群眾遊行便在“團結就是力量”等歌聲中開始了。整個廣場上,燈籠火把彙成一片歡樂的海洋。

這天,廣場上最動人的口號是:“毛主席萬歲!”

之所以喊出這個口號,完全是出自人們的內心。人們已經無法用別的語言來表達他們對毛主席的熱愛和敬仰之情了。

曾經有人考證過,“萬歲”這個詞,是有點封建主義的味道,及至後來的“萬壽無疆”,則更是舊時代的產物。不知為什麼,人們那時偏偏選擇了它。

當一個人被千百群眾高呼“萬歲”的時候,他的心情一定是不平靜的。這天,毛澤東自始至終站在城樓上,始終舉手向群眾致意。麵對群眾的“萬歲”聲,他忍不住朝群眾喊:“同誌們萬歲!”

當青年學生組成的遊行隊伍通過金水橋的時候,毛主席對他們喊:“青年同誌們萬歲!”青年學生更加狂熱地高呼:“毛主席萬歲!”毛澤東走到擴音器前,說:“把水銀燈打開,我要看看學生們的隊伍。”

霎時,水銀燈亮了,青年學生更加興奮,幾乎把嗓子喊啞了……

毛岸英結婚後,奉命回湖南老家看望父老鄉親。往事悠悠,家鄉一草一木總關情。然而,生命密碼也設定了他第一次探親也是最後一次告別。

按照毛澤東的要求,劉思齊達到法定結婚年齡應該是在1949年的秋天,也是毛澤東的這個堅持,讓毛岸英和劉思齊的婚禮有了特別的意義,因為他們的婚禮正是在新中國宣布成立並定都北京的時候,他們的婚宴也由西柏坡挪到了北京城,挪到了中南海。這一次毛澤東沒有再說任何話,但是他對兒子的婚禮還是下了一道特別指示,不擺婚宴,不收禮金,由他自己出錢,請幾個人吃一頓飯就行了。

結婚前夕,毛岸英和劉思齊擬定了一份請客名單,這份名單由毛澤東親自過目。像周恩來夫婦、蔡暢、朱總司令、劉少奇等領導人都在這個名單之列。

1949年10月15日,這是北京一年四季當中最好的季節,秋高氣爽、萬裏無雲,毛岸英和劉思齊的婚禮在中南海菊香書屋裏舉行。該來的都來了,大家都帶來了小紀念品。唯有朱德夫婦送的禮物價值最高,他將自己手腕上戴了幾年的日本手表送給毛岸英做紀念。毛澤東送給毛岸英的是一件青色的海軍呢夾大衣。這件禮物也是毛澤東即興想起的,這件大衣的袖子短,而他的手臂長,一直穿著不合適,就沒有穿,這一次正好送給兒子當做結婚禮物。為此,他還幽默地對小兩口說:就這麼一件大衣,白天岸英穿,晚上蓋在被子上,兩人都有份。

金秋十月,應該說是毛澤東雙喜臨門的月份。10月1日,毛澤東登上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如果說那是國家大喜,那麼兒子結婚這一天應該是他個人的大喜了。

毛澤東看見兒子和兒媳端著紅葡萄酒穿梭在賓客之間,更嚴格的意義上說是穿梭在他與戰友之間,他的內心該作怎樣的感慨?如果楊開慧在天有靈,這一刻也應該是對早逝母親最大的安慰了。

按照中國的老傳統,在外多年的長子應該回鄉認祖歸宗。半年後,毛澤東派毛岸英回湘省親,看望長沙的親屬與韶山的鄉親。

1950年5月,毛岸英受父親毛澤東的派遣,到長沙板倉拜祭母親亡靈,看望從小撫養他的外婆。他在離板倉數十裏時就下馬步行,深入群眾中噓寒問暖。鄉親們在楊公廟列隊歡迎他,他卻從後門進了母校,也不坐為他準備的桌椅,直接走到戲台前沿站著向鄉親們問好致意。鄉親們都稱讚他是毛委員和霞姑娘的好兒子,毛岸英卻說:“過去,我在這裏讀過書,是小學生,這次回來是向大家學習,還是小學生。今後,永遠也是大家的小學生。”去過長沙後,他去了家鄉韶山,沿著父親少年時常走的路線,由滴水洞抄小道,經滑油潭,翻過黃田坳,來到大坪唐家圫曾外祖文家,看望各位親朋戚友。陪同他來的是兩位族兄,他們各自牽著一匹赤色的高頭大馬,談笑風生。

一串串清脆的馬鈴聲驚動了唐家圫的男女老少。當毛岸英邁步走進唐家圫的地坪時,馬上就被人認出來,大家高喊著:“毛岸英同誌來了!毛岸英同誌來了!”

喊聲未落,文澗泉、文運昌、文梅清、文南鬆等幾位老人急步迎上前去。隨後,文家所有的老老少少大約40多口人一齊圍上前去,把岸英一行圍在核心,深情地注視著這個身上也流淌著文家血液的伢子。大家眼眶裏滿含著淚花,想起了早逝的楊開慧,也想起了毛岸英的祖母文七妹,不勝感慨。她們要是還活著該多好啊!

毛岸英與文家似乎有著天然的親情,他一見大家就有很親的感覺,他按照長輩的順序一一握手,深情地對在座的文家人說:“今天我是奉爸爸之命,特地從北京前來拜望各位伯伯、伯母,向各位伯伯、伯母請安的。”在座的各位老人異口同聲地回答:“我們托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齊天洪福,都還算好。”並說:“共產黨和毛主席把我們從黑暗的苦海中拯救出來,使我們老來能重見天日,翻身做主,真是此生萬幸!我們衷心地感謝共產黨,感謝你的爸爸—毛主席。謝謝他老人家對我們的關懷,我們共祝他老人家健康長壽!”

毛岸英在這裏第一次品嚐了家鄉的芝麻豆子茶。品茶之餘,毛岸英向各位老人詢及湖南和平解放後的地方工作情況,人們一個接一個地將當時地方如何組織村農會、接管地方政權,如何開展減租退押和冬耕冬種,如何開展清理階級隊伍和清匪反霸鬥爭等情況,向岸英作了詳細的敘述。岸英一邊聽一邊記著,因為他還有一個任務,那就是要回去向父親一五一十作彙報呢!

談話時,文家長輩們不斷講起毛澤東年少在家的往事,讓毛岸英聽得如癡如醉,這些事情父親是不可能和他說的,父親也不可能都記得。當聽到父親在繈褓時,祖母帶著他寄拜“石頭幹娘”、取乳名為“石三”的一段故事時毛岸英深有感慨: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我祖母當時望子成龍的一片慈母心腸。

最讓毛岸英激動的是,文家兩位伯父將冒著殺頭的危險精心珍藏了近30年的毛澤東父母親的遺像、毛澤東兄弟與父母親的合影以及1915年毛澤東的親筆還書便條、1937年毛澤東給文運昌的五頁長信,一並交給了岸英。

毛岸英百感交集,激動地握住兩位老人的手,含著熱淚深情地說,今天是我有生以來最難忘的一天……

的確,毛岸英出生前祖父母就已經過世,三四歲曾隨父母來過韶山,但孩時的他對於牆上掛著的祖父母相片沒有任何印象。這一次,祖父母與叔父的照片無疑對他的心靈是一個撞擊,他在照片上認識了自己的祖先,找到了自己的根脈。他怎能不激動不動容呢?!

毛岸英離開唐家圫後,又專程去楊林看望了堂叔和堂表叔,還走訪了一些農民。幾天時間裏,他翻山越嶺,走村串戶,完成了父親的囑托,替父親了卻了多年的心願,這才依依不舍地告別了父老鄉親,離開了韶山。

毛岸英匆匆地走了,這一走他再也沒有能回來。

毛岸英報名要去朝鮮戰場,妻子正在醫院住院。他與妻子告別,突然轉身向妻子深深地鞠了一個躬,隨後他的身影便被漆黑的夜色吞沒……

毛岸英與劉思齊在1949年10月15日舉辦婚禮時,劉思齊正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女中讀書。他們的婚禮是簡樸的,新房也很簡單,隻是把兩人的東西搬到一起,添置了一些必要的用具,樸實無華,但婚禮的規格無疑是最高的,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人都送去了一份薄禮,顯得莊重而簡樸。

婚後的生活是甜蜜的,但這種甜蜜並沒能持續多久,美國在朝鮮點燃的戰火就燒碎了他們甜蜜的愛情之夢。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以後,在這嚴峻的時刻,中央根據朝鮮勞動黨和政府的要求及中國人民的意願,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並迅速組成了中國人民誌願軍出兵朝鮮。全國範圍內掀起了抗美援朝的參軍熱潮。毛岸英和中國的千千萬萬有誌青年一樣,堅決請願奔赴戰場,義無反顧地走進保家衛國的誌願軍行列。

1950年10月1日,劉思齊因為闌尾炎住院開刀,後來許多天劉思齊都沒見到毛岸英。她哪裏知道,毛岸英這時接到了去朝鮮戰場的任務。劉思齊在醫院正在納悶呢,毛岸英卻在10月14日晚上9點多突然來了。劉思齊後來在回憶他們這最後的一次相見時說:

這一天已經很晚了,他突然來醫院說要出差,去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他囑咐我如果一時接不到他的信不要著急,主要是交通不便。臨別時,他說這次出差的時間可能很長,照顧不了岸青,希望我母親能在他不在北京的這段時間照顧他。他還拉著我的手說:“現在全國解放了,我們再也不會過顛沛流離的生活了,你一定要珍惜這次學習的機會,努力完成自己的學業。”他出差到什麼地方,去多長時間,都沒有告訴我。最後,他仿佛偶爾地問:“朝鮮半島,你知不知道?”我說:“知道,那兒正在打仗。”可能是當時年齡小,根本沒把出差和朝鮮戰爭這兩件事情掛在一起,他走的時候已經是深夜11點多了,他說要到我媽媽那兒去,想跟我媽媽談談。我注意到他軍裝的左側口袋有一塊墨跡,我問他怎麼會有一塊墨跡?他說鋼筆裂了。我很奇怪,鋼筆怎麼會裂?他笑了笑說,是出差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去,回來時乘飛機,飛機上的壓力把鋼筆壓破留下的。我說,母親那裏還有一支派克筆,這是我倆結婚的時候,我父親的一個老朋友送的。事後,我媽媽告訴我,那天他確實去了,已經12點多了,一直呆到淩晨2點多才走。他談了很多,主要是擔心岸青的事,他希望我們給岸青找一個好的女孩子。我母親也沒想到他會到前線去,以為他隻是出差的時間長一點,他就這樣走了。我母親將那支鋼筆給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