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的皇儲之位被廢,隨後把參與爭奪皇位的魏王李泰貶為順陽王。兩個皇子為了皇位明爭暗鬥,使得唐太宗李世民倍感傷懷,惋惜不已。而李世民的嫡生子隻有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人,隻剩晉王李治仁厚老實,素無過失,為使三子以後不會互相殘殺,便擁立了李治為太子。
太子李治雖然待人寬厚,但是缺乏雄才大略,唐太宗李世民擔心李治日後軟弱難當朝政,便百般調教,進行勵煉。
雖然經過了幾年的教導,但李治天生不是身懷雄才大略的人選,這李世民十分為難,平添不少憂慮。此時朝中的相位是長孫無忌、房玄齡,二人看著唐太宗李世民為皇位處心積慮,愁上心頭,十分不忍,一起來到禦書房進見。
見兩位重臣入宮,李世民手托著額頭,煩心的問了一句:“二位愛卿此時進見,莫不是太子又有什麼事處理的不周全吧”
李世民道:“太子歸太子,但是讓太子挑起大唐社稷,讓朕難以放心呐。”
長孫無忌道:“那皇上的意思是?”
“朕要益壽延年,替太子多掌幾年天下。”
長孫無忌、房玄齡二人一愣,互看一眼,心中暗想,李世民也是快五十的人,已經是知天命的年紀,想長壽也是情理之中。長孫無忌往前一步,躬身作揖問道:“陛下打算用什麼方式,延長天命。”
“朕已命戶部臨選天下高壽之人,探尋長壽之術。人生七十古來稀,能活到八旬,又有籍可查的僅有前朝皇後蕭珺”
“皇上不妨就向蕭娘娘求尋長壽之術。”
“正合朕意,朕命房玄齡立刻前往楊府,探訪蕭氏。”
“遵旨。”
房玄齡奉旨趕往楊府,剛到進了府院,卻不見府中管家來迎,像房玄齡這般重臣造訪,莫說管家,就是讓楊政道親自恭迎,也不為過,可是今日卻冷清了幾分。
走過前院,這才見楊政道提著袍子匆匆由後院快步走來,一見房玄齡,楊政道趕忙作揖躬身:“褚大人造訪,有失遠迎,還望見諒。”
房玄齡一看楊政道這身疲憊樣,想必這幾日定時沒有休息好,便還禮問道:“我見楊大人有疲憊勞形,不知是為了何事,如此操勞?”
楊政道言:“實不相瞞,祖母蕭氏連病數日,怕是熬不住了。”
“哦……下官此行正是奉皇上旨意而來,請楊大人代為引路。”
“請。”
楊政道、房玄齡一前一後,來到後院,直奔蕭珺的臥房,此時蕭珺已是彌留之際,神情僵硬,氣息薄弱。楊政道說:“秉祖母,皇上派房玄齡大人來看您了。”
“呃……”
旁邊丫環搬來木凳,看蕭珺還有些意識,房玄齡坐了下來,探過身子輕聲問道:“蕭娘娘,皇上旨意,欲請娘娘教授長生之術。”
“嗯……”蕭珺遲鈍了一下,微微說道:“老身無長生術,隻是承擔了太多的苦。苦行長了活的就長了。”
這話說得意味深長,讓房玄齡也十分費解,而蕭珺的意識漸漸模糊,也不再言語。房玄齡隻得無奈回去,向李世民轉告這意味深長的話。
十一月到了,入冬的寒風撕淩著長安的街巷,興道裏楊府的門口,懸掛起白幡白綾。大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庚子,蕭珺病故,終年八十一歲。
唐太宗李世民命房玄齡代擬詔書,恢複蕭珺皇後位,諡曰“湣”,史稱大隋湣皇後,又稱隋煬帝湣皇後;恩賜三品護葬,備鹵簿儀衛,送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這才是:
不老仙丹煉成日,長壽女主歸西時。
但聞天命可延歲,怎知苦行多苦吃。
八十一載人生路,福禍輪回得亦失。
漫漫此生誰曾問,起伏顛簸浮沉知。
襲襲寒風不住吹打著長安城的城頭,牙旗在風中依舊飄蕩不息,伴著一陣咳嗽聲,轎簾掀開,丞相房玄齡從轎中走出,為即將送葬的隊伍送行。
一個文官快步走來,躬身作揖,拜道:“下官虞昶,已將送葬車馬準備妥當。”
這虞昶身長七尺,乍一看做事略有些毛手毛腳,不過已在工部任職多年,這次被房玄齡派遣負責運送蕭珺靈柩前往江都。
為何啟用工部侍郎虞昶,丞相房玄齡做了考慮了諸多因素,做細致的甄選,最終選了虞昶。這虞昶祖籍在江東,他的父親名叫虞世南,正是大隋臣子虞世基的胞弟。而虞昶正是虞世基的親侄兒,有了這層特殊的關係,祖籍又在江東,加之對前朝的懷舊情結,房玄齡覺得派遣虞昶前往,再合適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