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創作底三寶和鑒賞底四依(1 / 1)

雁冰,聖陶,振鐸諸君發起創作討論,叫我也加入。我知道凡關於創作底理論他們一定說得很周到,不必我再提起,我對於這個討論隻能用個人如豆的眼光寫些少出來。

現代文學界雖有理想主義(Idealism)和寫實主義(Realism)兩大傾向,但不論如何,在創作者這方麵寫出來底文字總要具有“創作三寶”才能參得文壇底上禪。創作底三寶不是佛、法、僧,乃是與此佛、法、僧同一範疇底智慧、人生和美麗。所謂創作三寶不是我底創意,從前西歐的文學家也曾主張過。我很讚許創作有這三種寶貝,所以要略略地將自己底見解陳述一下。

(一)智慧寶:創作者個人的經驗,是他的作品底無上根基。他要受經驗底默示,然後所創作底方能有感力達到鑒賞者那方麵。他底經驗,不論是由直接方麵得來,或者由間接方麵得來,隻要從他理性的評度,選出那最玄妙的段落——就是個人特殊的經驗有裨益於智慧或識見底片段——描寫出來。這就是創作底第一寶。

(二)人生寶:創作者底生活和經驗既是人間的,所以他底作品需含有人生的元素。人間生活不能離開道德的形式。創作者所描寫底縱然是一種不道德的事實,但他底筆力要使鑒賞者有“見不肖而內自省”底反感,才能算為佳作。即使他是一位神秘派、象征派,或唯美派底作家,他也需將所描那些虛無縹緲的,或超越人間生活的事情化為人間的,使之和現實或理想的道德生活相表裏。這就是創作底第二寶。

(三)美麗寶:美麗本是不能獨立的,他要有所附麗才能充分地表現出來。所以要有樂器、歌喉,才能表現聲音美;要有光暗、油彩,才能表現顏色美;要有綺語、麗詞,才能表現思想美。若是沒有樂器,光暗,言文等,那所謂美就無著落,也就不能存在。單純的文藝創作——如小說、詩歌之類——底審美限度隻在文字底組織上頭;至於戲劇,非得具有上述三種美麗不可。因為美有附麗的性質,故此,列它為創作底第三寶。

雖然,這三寶也是不能彼此分離底。一篇作品,若缺乏第二、第三寶,必定成為一種哲學或科學底記載;若是隻有第二寶,便成為勸善文;隻有第三寶,便成為一種六朝式的文章。所以我說這三寶是三是一,不能分離。換句話說,這就是創作界底三位一體。

已經說完創作底三寶,那鑒賞底四依是什麼呢?佛教古德說過一句話:“心如工畫師,善畫諸世間。”文藝的創作就是用心描畫諸世間底事物。冷熱諸色,在畫片上本是一樣地好看,一樣地當用。不論什麼派底畫家,有等擅於用熱色,喜歡用熱色;有等擅於用冷色,喜歡用冷色。設若鑒賞者是喜歡熱色底,他自然不能賞識那愛用冷色底畫家底作品。他要批評(批評就是鑒賞後底自感)時,必須了解那主觀方麵底習性、用意和手法才成。對於文藝底鑒賞,亦複如是。

現在有些人還有那種批評的剛愎性,他們對於一種作品若不了解,或不合自己意見時,不說自己不懂,或說不符我見,便爾下一個強烈的否定。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妙。這等人物,鑒賞還夠不上,自然不能有什麼好批評。我對於鑒賞方麵,很久就想發表些鄙見,現在因為講起創作,就聯到這問題上頭。不過這裏篇幅有限,不能容盡量陳說,隻能將那常存在我心裏底鑒賞四依提出些少便了。

佛家底四依是:“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鑒賞家底四依也和這個差不多。現時就在每依之下說一兩句話——

(一)依義:對於一種作品,不管他是用什麼方言,篇內有什麼言參雜在內,隻要令人了解或感受作者所要標明底義諦,便可以過得去。鑒賞者不必指摘這句是土話、那句不雅馴,當知真理有時會從土話裏表現出來。

(二)依法:須要明了主觀——作者——方麵底世界觀和人生觀,看他能夠在藝術作品上充分地表現出來不能,他底思想在作品上是否有係統。至於個人感情需要暫時擱開,凡有褒貶不及人,不受感情轉移。

(三)依智:凡有描寫不外是人間的生活,而生活底一段一落,難保沒合約莫相同之點,鑒賞者不能因其相像而遂說他是落了舊者窠臼底。約莫相同的事物很多,不過看創作者怎樣把他們表現出來。譬如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在常人視若無足輕重,然而一到創作者眼裏便能將自己底觀念和那事情融化,經他一番地洗染,便成為新奇動聽的創作。所以鑒賞創作,要依智慧,不要依賴一般識見。

(四)依了義:有時創作者底表現力過於超邁,或所記情節出乎鑒賞者經驗之外,那麼,鑒賞者須在細心推究之後才可以下批評。不然,就不妨自謙一點,說聲,“不知所謂,不敢強解。”對於一種作品,若是自己還不大懂得,那所批評底,怎能有徹底的論斷呢?

總之,批評是一種專門工夫,我也不大在行,不過隨緣訴說幾句罷了。有的人用批八股文或才子書底方法來批評創作,甚至毀譽於作者自身。若是了解鑒賞四依,哪會釀成許多筆墨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