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是這個講演會選給兄弟說底。自然,宗教是社會的產物。它裏麵所有的理論和見解都離不了社會一般的見解。常常有人說,“男子建立了宗教而女子去迷信它”底話,從這個態度看來,宗教底立場顯然有男子與女子底兩樣。這也可以說男女底地位在社會上不同,在宗教上他們也就不能相同。並且宗教製造了許多規律來限製男女的行為,它對於男女態度既有不同的地方,對於男女底觀見因而不同,所立底規律也就不同。所以我們講宗教對於女子底哲學應該注意之點。
第一點是男子底態度,尤其是對於這種問題,男女二種性情不同的現狀,是應該注意底。第二點是男女底職業不同。第三點是男女底體格不同。我們可以說第一點是心理上的不同,第二點是經濟上的不同,第三點是生理上的不同。所以男女地位底不平等多半是由於這三點不同而生底許多花樣。這些,在以前幾個演講裏已經有經濟學家給我們說得很詳細,現在不必細說。
從宗教方麵說起來,由這些不同的現象所產生底有三種,對於女子底態度。第一是婚姻態度,第二是女子解放問題,第三是女子底職業問題。宗教就是要幫助社會和政府試行解決這些問題底一種理論和機關。但這三種問題在宗教上的解決法和理論不是我現在所要討論底,也不是今天所要說底問題。我隻要把宗教對於女子底態度,宗教的婦女觀,略為說明一下。不過在說明底曆程上,我們應當把以上之點記住就是了。
我們中國所謂“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論語·陽貨》),是孔夫子所說底。這話自然不是宗教的話,也不是後來曲解他這話底意思。孔夫子底話不能當做純粹的宗教教訓看。所以這話不能說是中國宗教對於女子底態度是這樣。實際上說,除非在哲學上儒家有一種不同的見解,在地位上男女是平等的。“男正位乎內,女正位乎外”“夫扶,妻齊”“男女居室,人之大倫。”種種說法,都可以看出中國底男女觀是對等的,不是差等的,不過這也不是我要討論底問題。現時暫且不去詳究它。
我們現在且看看佛教對於女子底意見。在巴利典小品(Cullavagga)可以看出它對於女人底性格持著怎樣的態度。大概宗教對於女人底態度離不了這三樣:一樣是從女人底性情講,一樣是從女子對於宗教生活底影響講,一樣是從女人底本分講。我們要明白宗教對於女人底觀念,先要記住宗教是男子建立卻叫女子去崇拜底一種禮製,所以宗教的立場並不是從女子方麵來看女子,是從男子方麵說女子應當怎樣怎樣。
在小品裏對於女子底性情說,“女人底本性像魚在水裏頭所走底道路一樣不可測度,她們是取巧多智的賊,和她們同在一塊兒真理就很難找得著。”它底態度是很明白的,跟女人在一塊兒,就沒有方法可以得著真理。我們再看《智度論》(十四)“風可捉,蛇可觸,女心難得實”這句底意思。它說風你可以捉住它,蛇你可以觸著它,但是女人底性情你就不能夠摸得著的。所以宗教對於女人底性情有一種神秘的見解。實際地說起來這就是沒有能透澈了解女人底性情底男子,所以覺得女子底性情很難捉摸。我們中國底俗語也說女人底心像黃蜂尾後底針刺一樣陰毒。在《毗奈耶雜事》(七)裏頭說女人有五過像大黑蛇一樣。五樣過失便是:瞋,恨,作惡,無恩,和刻毒。《增一阿含》(二七)也說女人底本性含有五想欲,就是:不淨行,瞋恙,妄語,嫉妒,和心不正。《正法念經》(二五)也說女人有三種放逸就是:自恃身色,自恃丈夫,和驕慢。《增一阿含》(一二)說佛出世為底是救度女人和救度男子脫離女人底羈絆。女人應被救度,因為她有五難,所謂穢惡,兩舌,嫉妒,瞋恙,和無返複(見《增一阿含》二七)。所以說“佛不出世時,女人入地獄如春雨雹,著貪欲,睡眠,調戲故。女人朝嫉妒,日中眠,暮貪欲。”又男女底分別便在欲多和欲少上頭,故《增一阿含》(三四)說:劫初光音天,欲意多者成女人。《智度論》(七五)說女人著欲故,雖行福,不能得男身。這話底意思是女人要變男人必得先把貪欲棄掉,不然雖積福修好也沒用處。佛教以為女人要享受來世底福樂必得先變男身才能達到。
從宗教方麵講,因為女子底性情既然那麼壞,她對於宗教生活一定發出許多妨礙。宗教家要找出女人所以能夠妨礙男子底宗教生活底根源,除了性情以外,還有天賦給她底美色美聲,和美的行動。所以在生理方麵,宗教家常持著“女人是不幹淨的”和女人擅於用她底姿色來迷惑人底態度。《佛所行讚》(四)記佛見庵摩羅女來到,恐伯徒弟們壞了戒行,便對他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