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著是在我博士論文的基礎上進行的修改和完善。論文開始於2002年,我在德國學習之時,由於某種機緣,了解到外國許多大銀行對信用風險的研究越來越工程化,也更傾向於運用金融市場分散信用風險。回國後,我與我的導師何澤榮教授討論論文題目時,先生堅持要求我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分析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他說道,目前我國連期權市場都沒有,商業銀行離用信用衍生工具來分散信用風險還太早,不如結合商業銀行的現實情況進行研究,再指出未來信用風險防範的路徑。於是,我放下各種複雜的數學和計量公式,開始分析我國的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演變和發展的路徑。我發現,借用新製度經濟學的框架,通過新製度經濟學的幾個假設的邏輯擴展,可以很好地解釋我國信用風險存在的原因。在研究的過程中,我體會了先生讓我結合我國實際來撰寫論文的真正的意圖: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銀行的信用風險,它是與我國不同階段和不同時期的改革分不開的。不了解中國幾十年的經濟體製和金融體製的改革,不了解我國政府與銀行的關係,就不能真正地認識我國銀行的信用風險。我從碩士起就一直跟隨先生進行學習和研究,先生對人親和,為人嚴謹,對於我的論文大到結構,小到標點符號,一一進行了核實與修改。師母卿淑群教授為人直爽,待人真誠,熱情,健談,隻要有她在,總是充滿著歡聲笑語。從論文完成到今天的修改、整理,對我幫助的人太多,要感謝的人也太多,這裏不便一一列舉,在此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學海無涯,但願今後能繼續得到師友們的指導和幫助,我也將繼續不懈地努力。
2007年11月
於光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