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理性有限,不可能了解現在的所有信息和預期未來的一切可能性。銀行不可能完全了解借款人的信息以及資金的實際使用情況,借款人自己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投資的風險,因此,信用風險可能由兩類原因產生:一類是由於銀行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企業的機會主義給銀行帶來信用風險;另一類是借款人對未來的估計不足或是市場波動造成借款人還款能力下降,引發信用風險。其中第二類信用風險是企業在市場信息不完全、市場環境不確定下進行投資,而投資可能失敗從而導致無法償還商業銀行貸款的風險。筆者認為這類風險有別於企業機會主義投機給商業銀行帶來的信用風險。如果我們把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稱為主動的違約風險,那麼,在不確定下的投資行為所產生的信用風險可稱為企業的被迫違約風險。
(二)經濟周期與信用風險分析
經濟周期給企業帶來較大的投資風險。如果企業通過貸款取得投資資金,企業的投資又會導致商業銀行相應的信用風險。在經濟擴張期,企業有著旺盛的資金需求,銀行往往也會對日益上升的信貸需求作出過度反應,盲目進行信貸擴張。在農業地區,銀行隨著農產品價格和農業收入的上升而迅速擴張信貸;在產油區,銀行對油價上升反應迅速,工商貸款比重急劇增加;在城市,許多銀行和儲貸機構隨著房地產升溫而大舉進入商業房地產市場。以美國為例,20世紀80年代前銀行大規模進行信貸擴張。1980—1994年,三次比較大的地區和部門經濟衰退造成了大範圍的銀行破產。第一次是農產品價格在20世紀80年代初下降導致農業收入和農村地產價格下跌,過於集中於農業貸款的銀行大量破產;第二次是20世紀80年代兩次石油價格下跌,導致得克薩斯和西南部的其他產油州發生大範圍銀行倒閉;第三次較為集中的銀行倒閉於20世紀90年代初發生在加利福尼亞及東北部的一些州,其原因是嚴重的經濟衰退。1980—1994年美國共有2912家銀行或儲貸機構被迫關閉或接受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援助,其中銀行1617家,儲貸機構1295家,約占同期銀行和儲貸機構總數的14%,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家被迫關閉或接受援助。倒閉機構資產總額9236億美元,占銀行和儲貸機構資產的20.5%,銀行平均每天要處置資產1.68億美元。1988—1992年的高峰期,平均每天倒閉1家銀行或儲貸機構,需處置資產3.85億美元。大量的銀行倒閉給存款保險公司帶來了巨大衝擊,1988年聯邦儲貸存款保險公司收不抵支,保險基金虧空750億美元,1989年被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