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揉臍
按摩者用中指指端或掌根揉嬰幼兒肚臍,或用拇指和食、中二指抓住其肚臍抖揉50~100次。
2-3揉天樞
按摩者用拇指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揉動嬰幼兒天樞穴(臍兩側旁開2寸)50~100次即可。
2-4揉丹田
按摩者以拇指指腹輕揉嬰幼兒丹田穴(臍下3寸)50~100次或3~5分鍾。
2-5摩腹
按摩者用四指或全掌摩嬰幼兒整個腹部3~5分鍾。
2-6按揉足三裏
按摩者用拇指按揉嬰幼兒足三裏穴(膝蓋外側凹陷下3寸)50~100次或3~5分鍾。
3.嬰幼兒俯臥位,施行以下手法。
3-1按揉脾俞、胃俞
按摩者用拇指指端揉其脾俞穴(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50~100次。
按摩者用拇指指端揉其胃俞穴(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50~100次。按摩者用拇指指端揉其胃俞穴(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50~100次。
3-2捏脊
以拇指指麵與其餘四指指麵相對用力,由尾部向頸部大椎,沿正中線以及兩旁的肌肉向上提捏皮膚,共3~5遍。
小兒厭食
厭食是指嬰幼兒較長時期見食不貪,食欲不振,甚則拒食,經久如此,而無外感、內傷疾病的一種常見病症。現代醫學中的“神經性厭食”與本病相類似。中醫認為嬰幼兒脾胃功能薄弱,過食生冷、肥膩的食物,或者進食不定,饑飽無度等這些原因都可以損傷脾胃,導致厭食症。另外先天稟賦不足、脾胃虛弱、疾病遷延等也會損傷脾胃,導致厭食。
【推拿處方】
揉中脘,揉天樞,分推腹陰陽,摩腹,掐揉足三裏,按揉內關,按揉脾俞、胃俞,捏脊;若為脾胃不和則加補脾經,運內八卦(順運八卦),清胃經;
若為腎陽不足則補腎經,推湧泉,擦湧泉,按揉腎俞,直推腰骶,橫擦腰骶。
【按摩方法】
1.嬰幼兒取坐位,施行以下手法。
1-1揉中脘
按摩者以右手中指指腹按順時針方向揉嬰幼兒中脘穴(臍直上4寸)50~100次。
1-2揉天樞
按摩者用拇指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揉動嬰幼兒天樞穴(臍兩側旁開2寸)50~100次。
1-3分推腹陰陽
按摩者以拇指自中脘向兩旁斜下方即肋弓邊緣分推50~100次。
1-4摩腹
嬰幼兒取仰臥位,按摩者用四指或全掌摩於嬰幼兒整個腹部3~5分鍾。
1-5掐揉足三裏
嬰幼兒取坐位或仰臥位,按摩者用拇指掐並揉嬰幼兒足三裏穴(膝蓋外側凹陷下行3寸)3~5次。
1-6按揉內關
按摩者用一手拇指螺紋麵按揉嬰幼兒內關穴(腕橫紋上方2寸)50~100次。
2.嬰幼兒取俯臥位,施行以下手法。
2-1按揉脾俞、胃俞
嬰幼兒取坐位或俯臥位,按摩者可用拇指指端揉嬰幼兒脾俞穴(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3~5分鍾。
嬰幼兒取坐位或俯臥位,按摩者可用拇指指端揉嬰幼兒胃俞穴(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3~5分鍾。
2-2捏脊
按摩者四指在上,拇指在下相對用力,由嬰幼兒尾部向頸部大椎,沿正中線以及兩旁的肌肉向上提捏皮膚,3~5遍。
【對症加減】
1.若為脾胃不和引起厭食,嬰幼兒取坐位,加以下手法。
1-1補脾經
按摩者一手拇指自嬰幼兒拇指指尖推向指根,即沿拇指橈側赤白肉際直推50~100次。
1-2運內八卦(順運八卦)
按摩者以嬰幼兒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指根橫紋約2/3處半徑作圓周,以一手拇指做順時針運法,50~100次。
1-3清胃經
按摩者以一手拇指指腹或橈側麵,自嬰幼兒掌根推向拇指指根,推大魚際外側緣50~100次。
2.若為腎陽不足引起厭食,取嬰幼兒仰臥位,施行以下手法。
2-1補腎經
按摩者以一手拇指指端,自嬰幼兒小指指根向指尖推至小指末節掌麵之螺紋麵,50~100次。
2-2推湧泉
按摩者用拇指指腹向足趾推嬰幼兒湧泉穴(足掌心前1/3與後2/3交界處)50~100次。
2-3擦湧泉
按摩者用掌搓擦嬰幼兒湧泉穴(足掌心前1/3與後2/3交界處)50~100次。
2-4按揉腎俞
按摩者用兩拇指按揉嬰幼兒腎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3~5分鍾。
2-5直推腰骶
按摩者用手掌著力推搓嬰幼兒腰骶部,以手下推搓部位產生熱感為度。
2-6橫擦腰骶
按摩者以全掌著力,橫擦嬰幼兒腰骶部,以手下有熱感為度。
|專家提示|
嬰幼兒厭食的原因很多,包括疾病及藥物因素,如生病的嬰幼兒服用過多鈣片、維生素A或維生素D等,此類厭食在疾病好轉或停用該藥兩三天後可恢複;如果是疾病後出現厭食,要到醫院就診,查明原因做針對性治療;飲食習慣不良或飲食結構不合理,如挑食、偏食或用強迫手段讓嬰幼兒進食等引起厭食,此類厭食應注意按照科學進食原則來調節飲食,培養嬰幼兒不挑食、不偏食、正常飲食的習慣;氣候因素如過熱或濕度過大,可影響神經調節功能和消化液的分泌,會令孩子食欲不振。所以,一年中以夏天孩子的胃口不佳現象最為明顯。另外,應注意嬰幼兒的進餐心理,創造一個良好的就餐環境。最後,應注意避免精神刺激,做到生活有序,起居有常。
小兒尿床
正常嬰幼兒2~3歲即能控製膀胱排尿,大多數嬰幼兒在3歲後夜間不遺尿,若5歲以後每周至少有一次發生不隨意排尿或者不隨意地將小便尿在床上謂之“遺尿”,又稱“尿床”。3歲以下的嬰幼兒,由於腦髓未充,智力未健,正常的排尿習慣尚未養成;以及3歲以上兒童因貪玩少睡、精神過度疲勞、睡前多飲等導致偶爾尿床,不屬病態。
【推拿處方】
點按氣海,點揉中極,按丹田(關元),點按太溪,按揉三陰交,推上七節骨,直推腰骶,掌揉背部膀胱經;
若為腎氣虛所致,則補脾經、補腎經、補肺經、推三關、揉外勞宮、按揉百會和腎俞及命門穴、橫擦腰骶部;
若為氣血不足所致則補脾經、補肺經、推三關、按揉脾俞、按揉肺俞;
若為肝經濕熱所致則清肝經、清小腸、揉洪池。
【按摩方法】
1.嬰幼兒仰臥,施行以下手法。
1-1點按氣海
按摩者用拇指點按嬰幼兒氣海穴(臍正下方1.5寸)1~2分鍾。
1-2點揉中極
按摩者用拇指點揉嬰幼兒中極穴(臍下4寸)1~2分鍾。
1-3按丹田(關元)
按摩者按嬰幼兒丹田部(臍下3寸),呼氣時按壓,吸氣時隨腹壁抬起,反複5~10次。
1-4點按太溪
按摩者用拇指點按嬰幼兒太溪穴(足內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的中點)3~5次。
1-5按揉三陰交
按摩者以右手拇指按揉嬰幼兒三陰交穴(足內踝上3寸)50~100次。
2.嬰幼兒俯臥,施行以下手法。
2-1推上七節骨
按摩者用食、中二指指麵自下向上,即自嬰幼兒長強穴至命門穴直推50~100次。
2-2直推腰骶
按摩者用手掌著力從下至上推搓嬰幼兒腰骶部,以手下有熱感為度。
2-3掌揉膀胱經
按摩者以掌根或全掌輕揉嬰幼兒背部脊柱兩側肌肉3~5分鍾。
|專家提示|
如遺尿伴思維遲鈍,肢冷畏寒,腰腿軟弱無力,小便色清量多為腎氣虛;如伴精神疲倦,消瘦,食欲不振,大便清稀為氣血不足;若易煩躁,尿頻尿黃,麵色紅赤,舌邊尖紅,苔薄黃為肝經濕熱。
【對症加減】
1.如為腎氣虛所致,加以下手法。
1-1補脾經
按摩者使嬰幼兒掌心向上,另一手拇指自嬰幼兒拇指指尖推向指根方向,即沿拇指橈側赤白肉際直推50~100次即可。
1-2補腎經
按摩者使嬰幼兒掌心朝上,以另一手拇指指端,自小指指根向小指指尖推小指末節掌麵之螺紋麵50~100次。
1-3補肺經
按摩者使嬰幼兒掌心向上,以另一手拇指螺紋麵自無名指指尖向第2指間關節橫紋推無名指末節掌麵螺紋麵50~100次。
1-4推三關
按摩者以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用另一手拇指指腹沿嬰幼兒前臂橈側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即陽池至曲池50~100次。
1-5揉外勞宮
按摩者使嬰幼兒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揉嬰幼兒外勞宮穴(掌背中央,與內勞宮相對處),揉50~100次。
1-6按揉百會
按摩者拇指指腹置於嬰幼兒百會穴(頭頂部前後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按揉50~100次。
1-7按揉腎俞
按摩者用兩手拇指按揉嬰幼兒腎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3~5分鍾。
1-8按揉命門
按摩者用拇指按揉嬰幼兒命門穴(第2腰椎棘突下方)50~100次或3~5分鍾。
1-9橫擦腰骶部
按摩者以全掌橫擦嬰幼兒腰骶部,至有熱感為止。
2.如為氣血不足所致,加以下手法。
2-1補脾經
按摩者使嬰幼兒掌心向上,以另一手的拇指自嬰幼兒拇指指尖推向指根方向,即沿拇指橈側赤白肉際直推50~100次。
2-2補肺經
按摩者使嬰幼兒掌心向上,以另一手拇指螺紋麵自嬰幼兒無名指指尖向第2指間關節橫紋推無名指末節掌麵螺紋麵50~100次。
2-3推三關
按摩者以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用另一手拇指指腹沿嬰幼兒前臂橈側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即陽池至曲池50~100次。
2-4按揉脾俞
嬰幼兒取坐位或俯臥位,按摩者可用拇指指端揉嬰幼兒脾俞穴(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3~5分鍾。
2-5按揉肺俞
按摩者可用拇指指端揉嬰幼兒肺俞穴(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3~5分鍾。
3.如為肝經濕熱所致,嬰幼兒取坐位,加以下手法。
3-1清肝經(平肝經)
按摩者一手托住嬰幼兒的手掌,使其掌心向上,以另一手拇指螺紋麵自嬰幼兒食指根向食指尖端推食指末節掌麵螺紋麵,50~100次。
3-2清小腸
按摩者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掌,另一手拇指螺紋麵或橈側麵,沿嬰幼兒小指尺側邊緣從小指指根直推向指尖方向,50~100次。
3-3揉洪池
按摩者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用另一手的拇指按揉嬰幼兒洪池穴所在位置,50~100次。
|專家提示|
1.原發性遺尿的治療首先要取得家長和嬰幼兒的合作,建立信心,指導家長合理安排嬰幼兒的生活製度,進行按時排尿訓練(如入睡前排尿,夜間定時排尿,必要時亦可采用遺尿警報器協助訓練,絕對不能在嬰幼兒發生遺尿時加以責罵、譏諷、處罰等,否則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養成一個良好的衛生習慣。
2.有遺尿現象,應及早診斷,治療,並加強營養,注意休息。按摩治療效果不錯。繼發性遺尿症在處理原發疾病後症狀即可消失。
3.午後應適當控製嬰幼兒飲水量,延長其排尿間隔時間,每次排尿務必排盡,晚飯後不宜進行劇烈活動。
小兒腹瀉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克,或含未消化食物、膿血、黏液等。如嬰幼兒近期有傷食史,糞便稀溏,夾有食物殘渣,氣味酸臭,伴有惡心、嘔吐,則為傷食所致;如嬰幼兒出現腹痛即瀉,大便急迫,色褐而臭,肛門灼熱,則為濕熱所致。若出現麵色萎黃、無力、少食,則為脾胃虛弱所致。
【推拿處方】
摩腹,分推腹陰陽,揉天樞,按揉足三裏,揉板門,推脾經,按揉脾俞和胃俞、大腸俞穴,推上、下七節骨,重揉龜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