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來京投資也是不少溫州民企需求突破自身發展的困境,力求做得更大、更強的一種很好的途徑。
“到北京投資,將解決急需對外擴張、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還可以改善溫州企業的形象。”一位溫州企業家如此表示。
同時,大名鼎鼎的中馳財團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鄭誌榮坦誠地表達出來京投資的迫切需要,他談到,目前溫州經濟發展已陷入缺人、缺地、缺電的尷尬境地,而溫州原來賴以贏利的輕工行業也要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因此他們都希望能夠進入技術壁壘較高的高科技行業,轉移在低端行業上的競爭壓力,獲得好的回報,而北京強大的技術能力是溫州企業家非常渴望的。
“北京的水深啊……”一位溫州的企業家說道,言外之意是指在北京有一些相比較於其他地方很不一般的地方,北京是祖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高科技、高尖端的行業密集,而且人才濟濟,藏龍臥虎,從溫商的話中可以感覺到溫州民企進京有些壓力和顧慮。
雖然從“北交所”和溫州民企雙方的態度來看,的確是郎有情、妹有意,但是何時溫企資本順利進京,這其中還有不少的問題亟待解決,其中最關鍵的是文化和觀念的差異。
溫州人素來是講究“寧為雞頭,勿為牛後”,所以在“控股權”的問題上,溫州企業家普遍地要求掌握控股權,但是北京國企目前推出的很多好項目中,有不少要求在引入新投資者以後仍由原股東控股。
對此,溫州興樂集團總裁虞文品在談到控股權問題時明確表示,“革命不徹底,幹脆別革命”,因此,在他看來除非有特別好的項目可以從長計議,否則一定會要求控股權。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也解釋說:“我們溫州人的性格是‘寧為雞頭,不做牛後’,但是有一部分項目不讓投資者控股,這和我們的作風有些抵觸。”
其實,在溫州企業家看來,如果他們僅僅購得部分股份,在新公司中沒有話語權,那麼他們是沒法施展在溫州所運用的一係列企業管理方法的。那樣,他們投入的企業資金似乎是在為國企改革無償獻血。這在精明的溫州商人看來,是一筆不合算的買賣。
其次,在職工的安置、人力的管理決策方式以及做事風格的一係列具體問題上還有待進一步的協商和磨合。對於潛在的運營中的風險,溫州商人是有著心理準備的,他們自己也談道:“對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溫州企業家來說,管理一大幫高級知識分子對自身文化素質也是一個挑戰。”
雖然衝突和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溫州商人還是對於投資北京國企很有信心,一是因為他們有資金,二是因為他們有經驗。
那麼,溫州到底積蓄了多少民間資本呢?據《溫州周刊》介紹說,“截止到2005年年底,溫州市居民儲蓄總額為1 000多億元,企業存款為1 000多億元,民間借貸為400多億元。2003年溫州對外投資資本比較權威的統計數據就已經是1 000多億元。也就是說,目前溫州的民間資本至少在3 400億元以上。”這麼一大筆資本,溫州人當然不會閑置起來,在京尋求投資自然是很好的選擇。
此外,該刊還介紹說,溫州民企早在五六年前就已參與國企改製。最先吃螃蟹的一個溫州商人名叫朱樂平,他早在1989年就兼並了當時擁有200多人的國有企業——溫州水電設備廠,成為溫州有史以來兼並國企之第一人。
此後,人本集團又在1999年兼並了有40年曆史的國家大型軸承廠——杭州軸承廠,德力西集團兼並杭州西子集團,人民電器集團收購上海等地十餘家國有企業,這在當時引起廣泛關注,中央電視台“中國報道”欄目還對此專題報道。杭州軸承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翁一名說:“兼並時,該廠已嚴重虧損,參與改製後扭虧為盈,工廠效益好了,職工待遇提高了,達到了雙贏。”德力西集團有關負責人說:“除兼並杭州西子集團外,他們還參與西部大開發,兼並了新疆等地的多家國企。目前,兼並企業均已扭虧為盈,解決了6 000多名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
正是基於這一係列輝煌的戰績和雄厚的資本,北京看好溫州,溫州也鍾情北京。相信不久的將來,敢闖敢幹的溫州人又將在北京這個大舞台上演出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創造一個個讓讓世人矚目的奇跡,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商道94 打贏品牌戰
【經典商道】
美國著名的品牌戰略專家湯姆·彼得斯有一句名言:“品牌為主。”現在的溫商已不再滿足於小打小鬧,而是花大力氣創建自己的品牌,品牌就是效益。
可口可樂的首席總裁曾對媒體自豪地宣稱:“即使全世界所有的可口可樂製造廠在一夜之間化為灰燼,我也可以把這個品牌重新建立成新的可口可樂王朝!”這絕非虛言,因為單憑這個品牌的價值就可以吸引全世界的投資商為它建立新的生產基地。它鎖定了所有消費者的心。由此可見品牌的魔力。正緣於此,但凡有目標、有追求的企業無不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