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生財法則百變通——溫州人的生財兵法(2)(1 / 3)

作為“傍”戰略的決策和操作者,王金祥對自己和雙星集團所做的這筆交易並不擔憂,以一句“到現在我可以說沒有任何風險了”暗示了經過幾個月的運作,他已收回大部分投資。一位對“溫州雙星”有所了解的人發現,除了要付給商標使用費之外,王金祥的投資其實並不大,光是預付貨款,已經收回了除了買斷品牌之外的投資。一位媒體記者對這場運作洞察深微,他認為:作為一名溫州商人,說到底,王金祥的最初動機就是賺錢,達到了這個目的,王金祥就已經成功了。

以小錢做大生意才叫本事。雙星皮鞋的回報讓王金祥意氣風發,信心倍增。人們看到剛剛在成都收獲下3萬雙鞋訂單的這名溫商,又風塵仆仆地飛往重慶——不斷延伸的市場在等著他。

這其中就包括現在的上海奔騰企業集團以及溫州雙星皮鞋有限公司,前者是借“美的”東風,由銷售名牌到生產型轉軌,實現了自己企業的飛速發展;後者則是打起了鞋業老大雙星的主意,找準老大的空缺,集中自己的優勢,走上壯大之路的。

成立於2001年的上海奔騰企業集團原本隻是一個小家電企業,僅僅三四年的時間,在2004年卻已實現銷售額近5億元。對於這匹迅速成長的行業黑馬,許多人都想知道它成功的秘訣。

其實,上海奔騰企業集團的前身隻是溫州一個小型的音響和空調代理商,名叫“長江實業”。和許多溫州民營企業一樣,“長江實業”在起步階段,走的就是依托名牌,借船出海,迅速發展壯大的路子。

早在1993年的時候,“長江實業”的老板劉建國就開始琢磨企業如何做大的問題,那時的企業雖然經過幾年的自我積累有所發展,但是劉建國感覺單純依靠自身有些勢單力薄。於是,他想到了借助或依靠大型的名牌空調機製造商的力量,做一個專業製冷行業的代理商。

那時的“長江實業”的現狀是:一沒有實力,二沒有關係,三沒有隊伍,四沒有網絡。無奈之餘,劉建國隻好把眼光轉向了那些當時還沒成為名牌的“潛在大款”——美的和格力。

為了“靠”上這兩棵可能成為“大款”的樹,劉建國給出的承諾是:第一年的年銷售額比前一年的翻一倍,第二年再翻一倍,第三年就成為區域市場占有率第一。

真是愣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經過多次的“死纏爛打”,長江終於靠上了“潛在大款”,成為美的和格力的溫州獨家代理商。

劉建國實現了諾言,在1993年就把美的空調由原來每年500多萬元的銷售額做到了5 000多萬元。之後的三四年中,長江的銷售代理業務發展得越來越好,已成為浙南地區空調銷售的龍頭,年銷售額達到了1個多億元,而美的也自然成為了溫州地區甚至浙南地區的龍頭老大。

1997年,長江實業更名為奔騰後,又想進一步拓展業務,又想降低風險,怎麼辦?它開始從為美的生產空調中一個簡單的部件——空調連接管,一步步地實現由銷售向生產轉型。長江實業從這條工貿結合的新路子上,逐步創辦了自己的工廠,也就是後來的長江空調配件廠。

2000年9月,長江家電有限公司與長江空調配件廠合並,組建為浙江長江電子工業有限公司。接著,劉建國又招兵買馬,短短4個月間,自主開發成功新型智能豆漿機,新廠房一落成,馬上投入生產,利用"美的"遍布全球的銷售網絡,迅速將產品推向市場。

2003年伊始,劉建國在“借牌”上又有新舉措。他想借大上海這塊金字招牌。在上海成立了奔騰實業有限公司,借助大上海這個風水寶地,使自己的事業再上了一層樓。

眾所周知,溫州三山一水,地少人多,而且土地貧瘠。於是,為了生存,大量的溫州人紛紛走出溫州,尋求廣袤的土地資源。在溫州樂清市就曾有這樣的一位年輕人,他擅長種西瓜,從1999年起走出家鄉溫州,來到廣東省租地種瓜。僅用了五六年的時間,這個溫州青年就已經能夠一年出售西瓜8 000噸,產值近4 000多萬元。小小的西瓜被他做成了近億元的大產業,他就是溫州有名的西瓜大王牟幫貴,也確確實實是一個“借地生財”的高手。

出生在溫州樂清市仙溪鎮大嶺頭村的牟幫貴,自來喜愛種西瓜。從1996年開始他到附近的溫嶺市種瓜,那時的他創業初僅投入了5萬元,此後到全國各地進行考察,發現廣東、海南等地氣候溫和,自然條件好,適宜種西瓜。於是在他的帶動下,光大嶺頭村就有100多戶200多人在外種瓜,而在廣東省種瓜的人也大多是樂清市仙溪鎮和福溪鎮人。

牟幫貴第一年在廣東省海豐市僅種了220畝,到現在該公司在廣東省雷州市的生產基地已達1 260畝,全部采用機械化,施肥、澆水都用噴灌設備,一天隻需8個人就能全部完成。牟幫貴說,樂清人在廣東種瓜站得住腳,是因為技術好,成本低。別人一畝瓜園投入4萬多元,他們隻需7 800元,種出的瓜則一點不比別人差,還打入了要求嚴格的香港市場。人家0.5公斤哈密瓜成本要3元,他們隻要1元錢,因而在市場競爭中大占優勢。據不完全統計,樂清瓜農去年為當地貢獻了120萬元的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