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深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願大王圖之。”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出自《戰國策秦策·衛鞅亡魏入秦》
一
這一章是《戰國策·秦策》的開卷。秦策的內容很繁雜,估計得寫很多話來講述“策”本身的內容。於是,我就想到一個詞,一個很讓人興奮的詞——放棄。不是放棄不寫,而是挑有意思的來寫,語言要盡量幽默些,盡量讓曆史變得生動,盡量吧。
書歸正傳。話說戰國七雄也不是誰都一直強,誰都一直弱,這就好比是七個音符組成的戰國音樂史詩,各國的強弱都是有變化的。
秦國原來很弱小,又處在邊陲,屬於荒蠻之地,被其他國家稱為“西戎”,不但被瞧不起,而且“落後就要挨打”,經常受欺負。後來秦孝公繼位,看到別的國家通過變法革新變得富強,於是就下定決心改變積貧積弱的國家現狀,貼告示,發郵件,做宣傳,廣納賢才,並且許諾:“不論誰,不論哪個國家的友人,隻要能幫寡人把國家治理得富強,就可以做高官,得到大量的土地。”估計那時候是沒有“原始股”的概念,有的話肯定還得加上“贈送一定數額的原始股”之類的。
時勢造英雄。衛國的沒落貴族公孫鞅在魏國聽說此事後,仔細權衡,覺得魏國這家“公司”發展的潛力不大,而且“業績”正在呈下降趨勢,於是就托人找關係,直接見到秦孝公“麵試”。當然,也是曆盡一番波折,公孫鞅才得到了孝公的認可,於是,兩人相談甚歡,甚至坊間有“斷臂”之類的小道消息流出。秦孝公封公孫鞅為相,賜其商於兩地,號為商君。
秦孝公把“公司”的上層以及董事會成員召集起來,準備開個動員大會,為即將到來的改革造勢,但是沒想到卻遭到了以甘龍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理由是祖宗的成法不可變。每次變法幾乎都要被這樣的理由來阻擋,為什麼呢?我想是因為利益,變法必然要觸動有些人的利益,利益是你可以隨便動的嗎?秦孝公一看這麼多人反對,一時間也有點猶豫,但是商鞅慷慨陳詞,訴說世界的格局變化,陳述祖宗之法不會讓秦國變強,提出依法治國,還說到了一個方**的問題,套用設計師的話就是:“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
商君這番話說得秦孝公熱血沸騰,擼胳膊挽袖子的,“啪”地一拍桌子:“OK,變法!再有反對的,自己去監獄排隊打卡,聽到沒有?”這一聲令下不但把商鞅嚇了一跳,也把孝公自己嚇了一跳。作為領導有時候拍桌子是心虛和不自信的表現,不信你就細品。扯遠了,繼續說商鞅。
獲得了老板的支持,商鞅開始變法,可是你變法,得有個力度吧?什麼是力度?就是說話算數,要不然誰聽你的啊?於是就有了大家都熟悉的一根木頭搬運到某個城門給五十金的典故,那是有曆史記載的最早的臨時搬運工,並且薪酬也是前後都不見比他特牛的。
現象樹立起來了,就一發誰都收拾不了了。商鞅貫徹法令,公正無私,治罪不回避強大的宗族,獎賞不偏私親朋好友。
太子不信邪,偏要觸犯法律,跟變法作對,商鞅一想自己雖然很特牛,但是也不能把老板的繼承人給治罪了啊(看來在強大的法律也有人情在裏麵),就把太子的兩個老師一個給割了鼻子,一個給文了麵,沒鼻子的滋味疼啊,臉上刺字的感覺爽啊。兩人懷恨在心,太子也是暗自記仇,心說:“等我當家做主的,肯定要你好看。”這也為後來商鞅的慘死埋下伏筆,按下不表。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理,秦國變得很強大,各國都畏懼它。兵強馬壯,人民不敢貪圖非分之財,路不拾遺,隻是商鞅過於迷信法製的力量,刻薄寡恩,嚴刑峻法,隻想威福百姓,不懂得以仁政服民。給老板打工做到這個份上,商鞅變得很危險。
二
山丹丹花開紅豔豔,
時間啊過了一年又一年;
羊肉泡饃一碗又一碗啊,
歲月的飛刀啊改變了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