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各種絲織品和衣物,年代早,數量大,品種多,保存好,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的史料。辛追墓邊箱出土的織物,大部分放在幾個竹笥之中,除15件相當完整的單、夾綿袍及裙、襪、手套、 香囊和巾、袱外, 還有46卷單幅的絹、紗、綺、羅、錦和繡品,都以荻莖為骨幹卷紮整齊,以象征成匹的繒帛。利倉兒子墓出土的絲織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殘破不成形,品種與辛追墓大致相同,但錦的花色較多。最能反映漢代紡織技術發展狀況的是素紗和絨圈錦。薄如蟬翼的素紗單衣,重不到1兩,是當時繅紡技術發展程度的標誌。用作衣物緣飾的絨圈錦,紋樣具立體效果,需要雙經軸機構的複雜提花機製織,其發現證明絨類織物是中國最早發明創造的,從而否定了過去誤認為唐代以後才有或從國外傳入的說法。而印花敷彩紗的發現,表明當時在印染工藝方麵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保存較好的麻布,發現於辛追墓的屍體包裹之中,係用苧麻或大麻織成,仍具相當的韌性。
辛追及其兒子的內棺上的彩繪帛畫,保存完整,色彩鮮豔,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兩幅帛畫的構圖基本一致,全長2米許,均作“T”字形,下垂的四角有穗,頂端係帶以供張舉,應是當時葬儀中必備的旌幡。畫麵上段繪日、月、升龍和蛇身神人等圖形,象征著天上境界;下段繪交龍穿璧圖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饗等場麵。整個主題思想是“引魂升天”。有人認為,“遣策”簡文中的“非衣一長丈二尺”,即指這種帛畫。兩墓帛畫的主要差別在於墓主形象,辛追墓為女性,利倉兒子墓為男性。利倉兒子墓棺房懸掛的帛畫,西壁保存較好,長2.12米,寬0.94米,繪車馬儀仗圖像,畫麵尚存一百多人像、幾百匹馬和數十輛車;東壁的帛畫殘破嚴重,所繪似為墓主生活場麵。
另外,馬王堆漢墓發現了大批帛書和兩卷醫簡,均出自利倉兒子墓東邊箱的長方形漆盒中。帛書大部分寫在寬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疊成長方形;少部分書寫在寬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條將其卷起。出土時都已嚴重破損,經整理,知共有28件。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書有今本傳世外,絕大多數是古佚書,此外還有兩幅古地圖。這是中國考古學上古代典籍資料的一次重大發現。
醫書簡兩卷200支,一卷內容與《黃帝內經》相似,講的是養生之道,另一卷則為房中術。
辛追留下的財富成為今天人們研究曆史的彌足珍貴的實物,2000多年前的中國人在絲織業方麵的智慧讓世界歎服,而精美絕倫的漢代漆器足以令世人驚訝不已。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白榮金認為,馬王堆就是一座地下絲綢寶庫。在墓葬中一共出土了100多件絲織品和衣物,絲綢、刺繡、織錦應有盡有,包括各式各樣的袍子、衣服、鞋子,還有手套和襪子,似乎是深埋地下的“古代時裝秀”。
一件透明的襌衣隻有48克重,如果去掉領口和袖口的鑲邊,就隻剩下25克重了,據說折疊起來就可以裝進一個普通的火柴盒子裏!
辛追墓最大的財富恐怕要算色澤鮮豔的漆器,一共出土了700多件,有餐具、家具、兵器,還有用來娛樂的博具。專家認為,通過馬王堆漆器的出土,足以說明漢代是漆器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