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淚斬馬謖”的關鍵問題是,馬謖初次為主將,失了街亭,確實應負軍責,但一定要殺頭嗎?因為導致馬謖失敗的主因,並不完全在馬謖本身,而是諸葛亮用人不當。打了一次敗仗就要殺頭,當時許多重要官員都不讚成。是殺馬謖還是讓其戴罪立功,爭論相當激烈。蔣琬的意見很有代表性,他說:“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
蔣琬提出的戴罪立功的方法,在當時是完全合適的。然而,諸葛亮又一次違背了眾人的意見,殺了馬謖。諸葛亮殺馬謖時是“揮淚”的,其實,他是否“揮淚”是另一回事,關鍵是十萬大軍也流了淚,“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為什麼?就是因為大軍愛戴馬謖,為馬謖之死感到惋惜。請問,在這樣的情況下殺一個人,能起到“嚴明軍紀”的作用嗎?能起到震懾軍心的作用嗎?是不是有點讓三軍寒心呢?
其實,對諸葛亮殺馬謖這件事,曆代都有不同看法。晉人習鑿齒說:“諸葛亮之不能兼上國也,豈不宜哉!……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而殺其俊傑,退收駑下之用,明法勝才,不師三敗之道,將以成業,不亦難乎?……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知之大過,則違明主之誡,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智者言也。”這話說得可謂入木三分!
馬謖被殺時,年僅三十八歲。在當時蜀國的文臣武將中,他可稱得上極為難得的人才。然而,尚未嶄露頭角,就死於非命,實在可惜!
此前,諸葛亮從未斬殺過大將,馬謖之死似乎成了一種標誌,即諸葛亮已經力不從心,失去了入蜀前的銳氣。他不能完成先帝托付的事業,似乎已經是注定的了。
人分可變之材與不可變之材,一般說來,讀書人可變而莽夫不可變。讀書人因其較好的自覺能力,能使自己盡快適應各種角色和環境,當然,個人秉性的底色是很難去掉的,但其良好的適應性會彌補某些個人秉性的不足。莽夫則不同,天生稟賦,極難改變,但這些人往往天分很好,如果使用得當,其效用是其他人才所難以取代的。馬謖是書生,可塑性極強;魏延是莽夫,雖可塑性較差,但其天分在此,如果使用得當,原可成為大材。
薑維是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但是後來的實踐證明,薑維將才不如魏延,謀才不如馬謖,其材充其量可作偏將軍而已,用這樣的人做國家柱石,豈不危哉!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婦孺皆知,但如果隻用諸葛亮一個人,肯定還是遠遠不夠的,他在一生中選拔使用了許多人材,並十分善於通過使用人材來穩定政治局麵,從而獲得一舉多得的效果。關於這一點,在他進入成都後表現得尤其突出。
建安十九年到二十四年(公元214~219年)的五年間,劉備打敗了劉璋,占有了成都,取得了漢中,奠定了自己鼎立西南的基礎,取得了輝煌的成功。但要想進一步發展,即稱帝,還有很多困難。道理十分簡單,雖然政敵瓦解了,但劉璋在蜀地經營了許多年,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關係網。再加上劉璋也是漢家宗室,劉備入蜀又是劉璋請來的,劉璋既撥兵馬,又給糧草,應該說對劉備十分盡心,所以劉備一時間很難收服人心。劉備知道,要想收服人心,最重要的是與劉璋的舊部搞好關係,通過任用劉璋故舊中有才能的人來獲取劉璋故舊的支持。
劉璋的舊部很多,成分也很複雜,雖然風氣比較腐敗,官吏大多都比較無能,但也並不是沒有人材,劉備對此了解很少。針對這種情況,劉璋的舊部法正及時提出了意見。他說:“現今主公始創大業,需要收服人心。許靖的資格很老,與蔡邕、孔融是一輩人,他曾是劉璋的蜀郡太守。您認為他立場不堅定而看不起他,拋棄不用。但是,他的聲譽播流四海。您如果不對他以禮相待,天下之人會說主公不重視賢人。主公對他應該加以敬重,以起到造成影響的作用。”(《三國誌·蜀書?法正》)法正的及時提醒,可以說正是當時最需要的,使劉備避免了一次很大的失誤。
不久,許靖做了劉備的長史,繼而又被提升為司徒。由於他的資曆老,故舊多,名聲大,在被起用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不僅蜀人對劉備有了好感,連曹操政權中的一些名人,如三公華歆、王朗等人,也不敢對劉備政權小看了。
李嚴是劉璋舊部的著名人物,應該說還是相當有才能的,他當過都令、護軍,在蜀郡很有威望。在劉備攻劉璋時,他臨陣投降劉備,劉備拜他為“裨將軍”,緊接著又任他為“興業將軍”。劉備臨死時,到永安去接受托孤的隻有他和諸葛亮兩人,足見劉備對他的器重。至於他以後品行不端,那是後事。在當時任用李嚴,對於穩定蜀郡的人心,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的。
爭取原來核心統治集團成員的支持尤為重要。吳懿、費觀和劉璋是兒女親家的關係,吳懿是劉璋集團中的重要成員,影響很大,吳懿的妹妹又是劉璋的哥哥劉瑁的妻子,其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將其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為了取得他們的支持,劉備對他們大加封賞,為他們安排了比在劉璋時期還要重要的官職。尤其有意思的是,劉備又打起了結親這張牌,在劉瑁病死,吳懿的妹妹寡居的情況下,劉備就與吳懿的妹妹結了婚。其結果自然是爭取到了這些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