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人曆來講究語言的藝術,盡管有“巧言令色鮮矣仁”的古訓,但還是極大地發展了辯論的藝術。春秋戰國時期名家的辯論術十分發達,他們利用語言的不嚴密性來偷換概念,使得辯論的邏輯陷於混亂,一般未經過專門訓練的人是無法與他們進行辯論的。其實,不隻是名家善於辯論,即便是一般人,如果會說話,也會博得皇帝或上級的青睞。至於說的是否是事實,則無關緊要了。
【事典】
晉朝時,著名書法家鍾繇的兒子鍾毓、鍾會兄弟兩人,少年時即有美名,人既十分漂亮,才學也非常出眾。
他們十三歲時,魏文帝(曹丕)聽說了此事,就對鍾繇說:“帶你的兩個兒子來見我吧!”
於是下令召見了他們。
召見時,鍾毓十分緊張,臉上出汗,文帝問他:“你的臉上為什麼出汗呢?”
鍾毓仍然不失機智,隨口應道:“天子威嚴,心中緊張,所以汗如水出。”
而鍾會鎮定自若,臉上一點汗也沒有,即使想出也出不來。文帝見他不出汗,就問鍾會:“你為什麼沒有流汗呢?”
鍾會的回答更巧妙,說:“天子威嚴,心中緊張,汗流不出來。”
晉武帝剛剛登基的時候,就去卜筮,想問晉朝能傳多少世代,結果,卜筮的結果是“一”,武帝很不高興,覺得很不吉利,臣子們也大驚失色,不知該說什麼好,沒人講得出話來。
侍中裴楷有急才,隨口說道:“我聽說,古人有這麼一句話:‘天得到一就清,地得到一就寧,諸侯、帝王得到一,天下就安定。’”
武帝很高興,臣子們歎為觀止。
相傳某布政使請按察使喝酒。席間,布政使因自己兒子太多而表示憂慮。按察使隻有一個兒子,正為兒子太少而發愁。布政使的一個案吏就在旁邊說:“子好不須多。”布政使聽了這話,於是說:“我兒子多,你又怎麼說呢?”那位案吏回答說:“子好不愁多。”說得二人皆大歡喜,大加讚賞,一起舉杯痛飲。
楚荊王時,有人獻不死之藥給荊王,負責接待賓客的人把那個人進獻的所謂不死藥拿進朝堂。
宮中的宿衛問道:“這種藥可以吃吧?
回答說:“當然可以吃。”
於是,宿衛二話不說,搶過來就吃下。
荊王很生氣,叫人要殺宿衛。
宿衛請人說服荊王說:“臣問負責接待的人,他說:可以吃,臣就將藥自己吃了,所以臣是無罪的,有罪的是謁者,他沒有說清楚這藥是不是可以吃。況且客人獻的是不死之藥,臣吃了,卻被大王殺了,這就是死藥了,又怎麼能夠證明它是不死之藥呢?再說,大王殺了宿衛,豈不是表示別人全是詐欺的嗎?不如留下他,看看到底是不是不死之藥。”
荊王聽了這番話,就沒有殺他。
在群雄會盟之時,秦國、趙國相互訂約,說:“從今以後,對於秦國想做的事,趙國要幫助它;對於趙國想做的事,秦國要幫助它。”過了不長時間,秦國發兵攻打魏國,趙國想援助魏國。秦王不高興,派人責備趙國說:“盟約上說:‘秦國想做的事,趙國要幫助它,趙國想做的事,秦國要幫助它。’現在,秦國想要攻打魏國,趙國卻想援救它,這不符合盟約。”趙王把這件事告訴了平原君,平原君把這件事告訴了公孫龍。公孫龍說:“趙國也可以派使者責備秦國,說:‘趙國想要援救魏國,秦國卻偏偏不幫助趙國,這不符合盟約。’”
孔穿、公孫龍兩人在平原君的住處相互辯論,言辭精深而動聽。公孫龍說羊有三個耳朵,論證得很雄辯。孔穿不應聲,不一會兒就告辭走了。第二天,孔穿上朝,平原君對孔穿說:“昨天,公孫龍的話很雄辯。”孔穿說:“是啊,幾乎能讓羊有三個耳朵,是很不容易了,雖然這很困難,但我希望能夠問問您,論述羊有三個耳朵十分費力而實際上又不是這樣,論述羊兩個耳朵很容易同時又符合事實,不知您是讚同容易又符合事實的說法呢,還是讚同費力又不符合事實的說法呢?”平原君不應答。第二天,他對公孫龍說:“您不要再同孔穿辯論了。”
楚國的柱國莊伯讓他的父親看看太陽,父親說“在天上”;問他太陽怎麼樣,回答說“正圓”;看看是什麼時候,回答說“正是現在這時候”。讓掌握通報的官去傳令駕車,回答“我沒管馬”。讓負責衣飾的官拿帽子,回答說“已戴在你頭上”。問馬的年齒,拿管養馬的官說“馬齒十二個,加上牙共三十個”。
宋國有個叫澄子的人,丟失了黑色衣服,到路上去尋找,看見一個婦女穿著一件黑色衣服,就抓住不放,想要脫掉她的衣服,並說:“我丟了件黑衣服。”那個婦女說:“雖然您丟了黑色衣服,可這件衣服確實是我自己做的。”澄子說:“你不如趕快把衣服給我。我丟的是紡絲的黑衣服,如今你的衣服是麻葛製的黑衣服。用麻葛製的黑衣服抵償紡絲的黑衣服,你難道不占便宜嗎?”
惠子給魏惠王製定法令。法令製定好了以後,把它拿來讓國君看,君子們都認為法令好,拿來讓翟剪看,翟剪說:“好啊。”惠王說:“可以實行嗎?”翟剪回答說:“不可以。”惠王說:“好卻不可以,這是什麼原因呢?”翟剪回答說:“如今抬大木頭的,前麵的喊著勞動號子,後麵的在響應他們,這勞動號子對於抬木頭來說是很好了,但是能比鄭國和衛國的音樂好聽嗎?隻是因為它更適合於這一場景罷了。這個法令雖好,但也要像抬木頭的號子一樣有適合的場景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