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發表過一篇《美國十大增長最快的行業》的文章,其中電子遊戲行業在過去10年的增長中排名第9,在到2016年預測的增長中排名第6。在一個持續成長的行業中,把握產業鏈條中的關鍵環節,投資其中節點上的優秀公司,這是我們的一個投資思路。唯思軟件專注於平台,以平台為基礎,不斷增加遊戲產品。昆侖萬維運營能力強,國內國外並舉,有自己的獨立運營和聯合運營的渠道和經驗。三株數碼專注於遊戲產品的開發。三家公司在各自的細分領域都是最為優秀的公司之一,雖然側重點不同,但都位於網絡遊戲的大產業鏈上,形成了網遊“設計——運營——平台”的產業鏈條。不投互聯網等典型新經濟產業的PE就不是完整的PE,三個公司的投資案例就是我們在新經濟領域專業產業鏈投資的有益嚐試。
2008年3月,我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首任主席劉鴻儒教授談起對中國本土PE投資和創業板的體會,他鼓勵我把一些心得和感想寫出來,並推薦我和《新財富》主持日常編輯工作的常務副總編輯薛長青女士和副總編輯劉淩雲女士見麵,我們就PE投資和創業板的相關話題相談甚歡。於是,從2008年7月開始,我在《新財富》有了“PE心得”專欄,2009年1月開始,這一專欄改成了“投資論語”,從第一篇《熱錢下的PE大眾化之憂》到最後一篇《本土PE的投資邏輯》,我總共完成了30篇作業。
本書收納了我在《新財富》的這30篇心得,本無什麼主線,隻是10年來我從事PE工作的一些感悟。根據內容,我把這30篇文章打亂重新歸類為5部分,每篇文前都寫了一點中心思想以起到導讀的作用。另外,我還把自己成立東方富海後的投資、募資工作中的趣事寫成了5篇故事,希望能對讀者了解東方富海的發展有所幫助。由於文章的時效性趕不上中國PE的發展,我在文章原文的基礎上也對一些新的數據、政策麵出來後的情況進行了注釋式說明,以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和參考性。
能有今天這本書,首先要感謝劉鴻儒主席,感謝他多年以來對創業板和PE投資的關心和支持,感謝他在我離開創新投後,對東方富海的支持。特別要感謝他百忙之中為本書作序。他不僅是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拓者,也是中國創業投資行業發展的奠基人之一。還要特別感謝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的李子彬會長,感謝他對深圳PE投資的貢獻,我至今記得他在深圳市創新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創新投前身)成立時為公司講的4句話:“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按經濟規律辦事,向國際慣例靠攏。”由於政府對專業創業投資的態度,使創新投今天已經發展成中國本土PE的翹楚。作為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的會長,他一直在致力於鼓勵和支持包括PE投資在內的中小企業投融資體係建設,希望借此改善和解決中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感謝他讓我們投資機構進入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有機會和廣大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打交道。還要感謝劉健鈞博士為本書作序,他是中國本土PE的政策推動者之一,在創業板遲遲未能出台的期間,他一直和我們站在一起,伴隨著大家艱難前行,從十部委的《創業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到現在逐漸完善的PE政策法規製度,都有他的努力和付出。他對我的鼓勵和支持令我倍感溫暖。
感謝《新財富》讓我能夠對本土PE投資實踐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感謝薛長青、劉淩雲女士在專欄寫作中的幫助。劉淩雲女士在我的專欄中傾注了大量心血,大到每期專欄的選題,小到文字語言的修訂,都極認真負責。特別是她文字編輯功力極佳,斧正筆利,經她編輯的文字往往妙處生輝。沒有她們的鼓勵和支持,不可能有今天本書的出版和我的同事劉青女士在《新財富》“PE故事”專欄的繼續。
還要特別感謝藍獅子財經出版中心和中信出版社,感謝他們的慧眼發現了我這些不成係統和邏輯的文字,還有王留全主編和本書的編輯徐蓁和賀穎彥,以及藍獅子和中信出版社其他工作人員,感謝他們在本書編輯過程中的點滴勞動,同時也要感謝他們和劉淩雲女士對我交“作業”時經常以忙碌為借口的寬容和體諒。
借此書出版之際,我還要特別感謝鼓勵和幫助我創業的人們,特別是東方富海基金的LP們,感謝你們對我及東方富海團隊的信任和支持,感謝諾亞財富在基金募集工作中的合作和支持,感謝那些我們東方富海投資的企業,你們的不斷努力和成長是我們成長的基石。不管是投資我們的LP還是我們投資的創業企業,我們都已經成為投資紐帶上的永遠夥伴,相信我們還會一起走得更遠。
最後,在這些文字出版之際,當然還要感謝東方富海我的同事,特別是放棄優越條件和我一起創業的同事們,感謝全體同事給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感謝他們對東方富海傾注的專業能力和品質,感謝他們在金融危機來到時不拿薪酬也要維護東方富海的情感。感謝他們在項目立項會、項目討論會和投資決策委員會上的精彩發言,感謝他們在項目審慎調查時的細致而專業的工作。他們的努力和經驗是形成我文章靈感的重要源泉。感謝我的長期搭檔程厚博,他的專業和細致剛好彌補了我的不足。感謝梅健、譚文清、刁雋桓、劉青、趙輝幾位合夥人為公司發展所付出的辛勤勞動。感謝劉青、陸朝陽、周紹軍、陳家瑋等同事們對我文章所作的專業貢獻,感謝吳忠煒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大量給力的勞動和創意。
本書的30篇文章,大多是我從事PE投資10年來的工作體會和心得,更多是作為一個PE投資實踐者的一些感觸,談不上什麼係統的理論或邏輯。像《9個數字決定投資成敗》、《PE青睞什麼樣的創業團隊》、《PE投資的10條準則》等,就是我在日常投資實踐中的一些總結和思考,提煉出來用更簡單的方式進行表達。很多文章是業內相關領導及公司同事給予的意見和建議,像《絕不能停了IPO》這篇文字就來源於和證監會的一個領導的一次談話,表明了現在監管層對資本市場的市場化決心。《PE:外資向右,本土向左》的靈感來自於和外資PE就有關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投資差異化的討論,而《PE的會計秘籍:如何擠掉財報水分》則是來源於公司投資和財務核數的同事有關投資中財務問題的討論。也有一些文章是我們在投資了幾個項目後,對項目所作的總結。比如《消費連鎖:美麗故事後的風險》、《低碳經濟,低調投資》、《網絡遊戲投資:道德之外的徘徊》以及《LED如何照亮PE》,就是我們在這些行業投資若幹項目後,對這些行業性投資所作的思考和總結。另外,也有一些文章既是我對PE未來發展的思考,也是對我們東方富海未來發展的要求,如《除了投資,還投什麼?》、《PE的投資風格:先選賽道還是先選選手》、《本土PE的投資邏輯》等。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思考給東方富海的長期發展指明方向,並逐漸貫徹到我們的業務實踐中去,真正提升我們的投資和服務能力,讓東方富海走得更穩健、更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