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恩創立的三一教,其信徒平時的修行,以艮背為功夫大要。“艮背”出自《周易》艮卦“艮其背,不獲其身”句。“艮”者止也,艮背就是將心中的念頭集中於背部。為什麼集中於背?林兆恩的解釋是,背字上北下肉,按方位與五行配合,北方屬水,以此推之,南方之心屬火。以北方之水洗南方之心火,正合《易傳》所謂“洗心退藏於密”這一“孔門傳授心法”。艮背功夫的具體做法是:“初學之士,先須念‘三教先生’四個字,孔、老、釋迦,三教先生也。……念三教先生者,初從口念而至於背之腔子裏,久則念念隻在於背。念念隻在於背,則心常在背矣。”(《三教正宗統論·心聖直指》)心常在於背,加上調息與身姿、手勢配合,自然專於一境而不散亂,如道釋所謂定。三一教艮背之法,在內容上以儒家“艮背”為主,在形式上則吸取了道釋二教的入定方法,同樣具有三教合一的特點。
三一教雖然主張和會三教,但在三教中以儒家為歸宗,這一點是林兆恩反複強調的。幾乎在宣講教義的所有場合,他都著重強調這一點,以免信徒偏離了這一方向。他說:
餘所謂三教合一者,欲以群道釋者流而儒之,以廣儒門之教而大之也。然三教合一之旨有二:若謂三教之本始,不待合而一者,非餘所謂三教合一之大旨也。餘所謂三教合一之大旨者,蓋欲合道釋者流而正之以三綱,以明其常道而一之也;合道釋者流而正之以四民,以定其常業而一之也。如此,則天下之人無有異道也,無有異民也,而天下人亦無曰我儒也,亦無曰我道也,亦無曰我釋也。此其唐虞三代之聖,而無有乎儒道釋之異名者,故謂之一。一之而歸於正也。(《三教正宗統論·道業正一》)
三教合一的意義有二,一是本來之合一,一是人為之合一。三代聖人無儒釋道之異,這是本來的合一。人為的三教合一,是要以儒家宗旨統合道釋,使人以三綱為指導思想,以四民之業為生計。林兆恩不喜歡道家釋家教義,更不讚同道釋的出家修行。他指斥道教之煉內外丹為迷妄,他以儒家思想來解說內外丹:
惟道惟德,煉性修心,滌渣鑠慝,欲不為累。譬如金之精純粹美而無有不善之念雜乎其間者,內丹也。群生樂育,異俗向化,蕩蕩熙熙,無為而治,雖不雜於黃白之術,而帝王之外丹成矣。(《三教正宗統論·破迷》)
他還指斥道教所講的羽化登仙、長生久視之術,而代以儒家的身心修養:
天惟命之,我惟全之,朝兢夕惕,不易不豫,庶幾或能於身死之際,如黃帝之仙去,帝堯之殂落。一點清靈,在天不昧,此則兆恩羽化飛騰之至求也。(《三教正宗統論·破迷》)
他也不同意佛家輪回之旨,他對輪回另有解釋:
人生聚則成形,散則成氣,聚而複散,散而複聚,輪回之旨也。(《三教正宗統論·破迷》)
他的誌向是,恢複儒家一尊的局麵,但這個儒家一尊不是董仲舒式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是以儒家統合道釋,使天下同文同倫,無有異教歧說。林兆恩同時也指出,他的三教合一是不得已而為之,非究竟法,究竟法是與大道為一。此時非合三為一,而是不知有三有一。他說:
餘之所以合三氏之教而一之者,非他也,三綱四業,而為教之始也;見性入門,而為教之中也;虛空本體,而為教之終也。合始中終而大之,述而非作,而變而通,似有出於一人之所建立者,不知有儒,不知有道,不知有釋,而為教之一也。非今非古,無是無非,此餘三教合一之本旨。(《三教正宗統論·道一教三》)
以歸宗儒學始,以虛空無住終,林兆恩實際上走了一個圓圈,不過這個圓圈的初始和終結並不在一點上。因為他的初始階段是有形跡的,終結階段是超越形跡的。初始階段是統合有形的三教,終結階段是統合無形的三教。無形的三教就是將儒家的“天何言哉”、道家的無名無形、釋家的無住無滯統合為一本體虛空。求與此虛空為一,這是最後的修養目標。黃宗羲的下麵這句話,可以說是對林兆恩思想軌跡的總結:“兆恩之教,儒為立本,道為入門,釋為極則。”(《林三教傳》,《黃宗羲全集》第十冊,第545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