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從四大高僧看明代佛教的融通趨勢(5)(1 / 3)

他的意思是,對於外在事物之觀法,不外二種,即唯心觀與真如觀。唯心觀為佛教之共法,尤為《大乘起信論》及天台之一心三觀所強調。而唯識宗則以八識及三性說為其綱宗,認為世間一切法皆因緣而生,無有自性,所以,法皆依他起。不知道這一點,妄計我為實我,法為實法,此即遍計所執。了知依他起與遍計所執,以我與法本為虛幻,這就是圓成實性。唯識新譯,以勘破依他而起(本空)、遍計所執(真空)而顯真如,真如是二空所顯發的實體,這個實體隻是“理性”而不是心。智旭對此不慊於心,在他看來,隻有心才是惟一本體。他嚐批評某些唯識家割裂圓成實性與心的關係:“縱圓統三性,乃名一中一切中,亦隻顯彼遍、依無體,體即圓成,仍但顯彼遍、依,統一圓成實性耳。但能如是觀察自心境界,一切境界皆唯心現,皆即是心,故名自心境界。”(《示講堂大眾並注》,《靈峰宗論》第133頁)意思是,縱然以圓成實性統率三性,也隻是標顯遍計所執和依他起性本無自體,體是圓成實性。這也隻是說到三性統一於圓成實性,沒有說到圓成實性的性質。如能以天台之一切法為心所觀、一切法的本質皆心去觀圓成實性,才算得到最後的真實。這裏智旭是在以天台宗的一念心性去改造、激活唯識宗的真如(理性)。可以說,唯識宗在智旭這裏,既是論證天台宗教義的工具,又是被天台教理改造的對象。他最終強調的還是“欲透唯識玄觀,須善台衡宗旨”。

智旭思想中,有極多的淨土因素,他一生提倡解行並重,二十八歲母喪後曾掩關鬆陵,關中大病,乃以參禪功夫求生淨土,後亦提倡持名念佛。他認為,佛教的根本目的在成佛,成佛需覺悟和修行兩個方麵:“以解行雙到為宗趣,非開解無以趨道,非力行無以證道。”(《示真學》,《靈峰宗論》第66頁)開解主要靠悟諸宗教理,力行要靠修淨土。悟教理與修淨土結合,才是圓滿的,他說:

唯大徹大悟人始可與談念佛三昧,否則百姓之與知與能,猶遠勝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也。達磨西來,事出非常,有大利必有大害。嗚呼!先輩幸得大利,今徒有大害而已。誰能以悟道為先鋒,以念佛為後進,穩趨無上覺路者邪?(《西方合論序》,《靈峰宗論》第393頁)

這裏是說,念佛修行是悟後之事,無解悟之念佛,是所謂“口頭三昧”。解悟與念佛,兩者不可偏廢,這是上焉者。而以明代後期社會曆史條件及佛界現狀論,念佛法門更顯得重要,因為當時各宗皆衰落,禪宗雖盛,但亦墮入不觀教理、徒弄機鋒不務實修的弊病。與其如此求悟,不如實修念佛。這就是他所謂百姓知能遠勝見仁見智之意。這可謂求其次。“悟道為先鋒,念佛為後進”,是他提倡教、禪、淨合一以對治佛界流弊的切實主張。智旭主張佛教各宗融合,然後會歸於淨土,他說:

今欲遍通一切法門,雖三藏十二部,言言互攝互融,然必得其要緒,方能勢如破竹。為聖賢者,以六經為楷模;而通六經,必借注疏開關鑰。為佛祖者,以《華嚴》、《法華》、《楞嚴》、《唯識》為司南;而通此諸典,又借天台、賢首、慈恩為準繩。……然後融入《宗鏡》,變極諸宗,並會歸於淨土。以此開解,即以此成行。教觀齊彰,禪淨一致,遠離擔板之病,不墮數寶之譏。可謂慶快生平,卓絕千古者矣。(《示真學》,《靈峰宗論》第66頁)

智旭把佛教各宗經論看做是互攝互融的,分別隻在權實顯隱的不同。他非常推崇五代宋初名僧延壽,以延壽的《宗鏡錄》為調和諸宗的範例。智旭在總體傾向上與延壽相近,他們都主張禪教並重,性相融合,最後歸於淨土。他所謂融入《宗鏡》,變極諸宗,就是以天台教理融合各宗,以此融合後得到的百川一味為宗旨,各宗在此整體中各有其位置,各輝耀其光彩,互相吸收為自己所用。所以他教人看天台之《摩訶止觀》,華嚴之《雜華嚴經》,法相之《成唯識論》,然後看融合諸宗的《宗鏡錄》,同時兼修淨土念佛。他在《法海觀瀾自序》中說:

統論修證法門,浩若塵沙,非止八萬四千而已,然五門收之,罄無不盡。何者?欲遊佛海,先資戒航。戒淨則解行可遵,行圓則秘密斯證,證入則依果自嚴。故首律宗,明造修之始。次諸教,明開解之途。次禪觀,明實踐之行。繼密宗,明感應之微。終淨土,明自他同歸之地也。(《靈峰宗論》第407頁)

智旭的五門,以律宗為先,因為戒律是修行的開始,是一切宗派都要遵守的。第二為教宗,指天台、華嚴、唯識等。入佛門修行後,必須明佛教各種理論,以期覺悟。第三為禪觀,這裏的禪觀,主要指坐禪入定,觀想佛教所謂真理。禪觀是把教宗階段所學理論“體之身心”,由知解變為體驗,故為“實踐之行”。第四為密宗,密宗是重要的宗派,故須在“教海”中有其位置。但修顯教者不必皆修密教,所謂“明感應之微”,不過以身(手印)、口(咒語)、意(觀想)三業共同作用的方式,表征或想象諸神加護於自己或使自己具有神通。第五為淨土,為佛教一切宗派、一切修行者的最後歸宿之地。淨土如五行中之中央土“王四時也”。一切佛教法門,互相融攝,而最後皆歸淨土。這就是他說的“淨土者,三德秘密,常樂我淨,究竟安穩之處”(《法海觀瀾自序》,《靈峰宗論》第408頁)。智旭所謂淨土,就在自己心中,這可以說是對宋代唯心淨土的發揮,也是台淨合一必然有的結論,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