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從四大高僧看明代佛教的融通趨勢(1)(2 / 3)

這是認為,文字是了知真如的助緣,知解是契合真如的必經步驟,若排斥語言文字,憑空去悟,希圖直接與真如為一,隻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想法。文字在了知真如實相中有絕大作用。真可這裏強調文字般若,意在糾正禪宗以禪為惟一悟入途徑而排斥經教的弊病,特別是機鋒棒喝之風盛行之後,僧人亂弄機鋒,依樣畫葫蘆,不務真修實悟的弊病。

真可指出,當時佛教界的第三個錯誤在於以淨土為惟一法門,排斥參禪、看經。對此他提出責難:

以為念佛求生淨土,易而不難,比之參禪看教,惟此著子最為穩當。我且問你,淨土,染心人生耶?淨心人生耶?半淨半染人生耶?全淨心人生耶?若染心人可生淨土,則名實相乖,因果背離。……若全淨心生者,心既全淨,何往而非淨土,奚用淨土為?如是,以為念佛一著子能勝參禪看教,豈非大錯。(《法語》,《紫柏尊者全集》卷三,第346頁)

淨土宗認為,念佛求往生淨土,此法門最易。它不用參禪,參禪要勘破種種迷情,直下與佛心為一;不用看經,看經要了識經義,作種種修行功夫。淨土隻念佛號,最為簡易,且不識字、不懂經者也可持此法門。真可的詰難實際上提出了一個對佛教信仰者來說非常尖銳的問題:淨土是一種心理體驗還是實有其地。他實際上認為,淨土宗所謂淨土不是一個時空中的真實存在,而是心與真如契合的狀態。心與真如契合,則時時處處為淨土樂國,不必求往生“西方淨土”。而心與真如契合的狀態,絕非僅口念佛號就可以達到。念佛時的心專一境未必勝於參禪看經。心不淨,則無淨土可言。淨心人處處是淨土,故淨土就在心中。真可實際上認為,淨土隻是人為死後的歸宿樹立的理想,而在人活著的時候,求的是悟的境界。悟必須靠參禪看經得到,口念佛號是達不到這一境界的。淨土觀想至多是達到悟的一種方便法門,而不是悟本身。悟了方能達到淨土狀態,但靠口念佛號達到的心專一境或淨土觀想卻不能代替悟。所以,他所主張的禪淨合一實際上是平時靠參禪看經得悟,死時口念佛號、靠觀想達到淨土狀態。絕不能用念佛代替參禪悟道。

從參禪看經與念佛所依持的力量來看,真可更看重參禪所依靠的自力,而把淨土所依靠的外力僅僅看做一種助緣,他說:

天力、地力、佛力、法力、僧力皆外力也。惟自心之力,乃內力。外力是助,內力是正。如正力不猛,助力雖多,終不能化凶為吉。故曰:“先天而天不違。”又曰:“自心之力,可以顛倒天地。”設信此不過,別尋外助,斷無是處。(《與趙乾所》四,《紫柏尊者全集》卷二十四,第526頁)

成佛的最後根據在自己,而且主要是心的力量,任何外在的力量,包括佛力、法力,都是次要的。外力隻是自心的助緣。這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真可反對把淨土信仰置於參禪看經之上。依靠自力,就是實實在在去作修行功夫。而淨土宗靠彌陀願力往生淨土,是他力,幻想的、信仰的成分大於自修自證的成分。

真可反對的第四種錯誤是不落言詮,棄絕思慮,以禪壓教。真可指出:“有等瞎公雞,聞真雞啼,假雞啼,皆仿效作種種聲,以為動念即乖本體,思量便落鬼家活計,況複有言乎?”(《法語》,《紫柏尊者全集》卷三,第346頁)動念即乖本體,就是執持禪宗“不思善,不思惡時,認本來麵目”的套話,反對一切思維、理解、比擬等等知解活動。禪宗本有單刀直入、一語坐斷、直下勘辨學者所得深淺的傳統。但末流用來,漸漸偏離禪宗本義,成了反對思量考校,反對一切借名言概念進行思維活動的借口。真可認為,“動念即乖本體,思量便落鬼家活計”隻是禪學末流對於單刀直入原則的濫用,他責問道:

我且問你,此等見識,為是解,為是行?解則何乖動念,何病思量?古人有五鬥米飯熟後方能酬一轉語,亦不乖本體,諸大禪老皆許其悟徹。又曰:“思之思之,鬼神將通之。”非鬼神通之,心開而明也。思量何傷?觀音聞、思、修三慧熏化一切,你偏以思量為病,豈非大錯!(《紫柏尊者全集》卷三,第347頁)

解即知解、理解。使用名言概念,須費思量考校。禪宗機緣語句中的對答隻是要求機辯迅捷,用語生動深刻,能概括宗旨且又能激發聯想,非一概不許思量。思量雖不是悟,但悟必借思量。即使禪宗所謂一切屏絕,冷灰爆豆,也不一概反對思量。一切屏絕,豆何由爆?冷灰爆豆不過是叫人不要循常規的思維規則,活潑多方,無拘無滯,以形象思維中的點觸、跳躍等方式,求悟求通,故思量決不可廢。

真可更針對禪學中人惟以棒喝為當機開悟之術,聞、思、修三慧用不著的說法,以汾陽善昭對烏窠侍者何以得悟所下的偈語來說明頓悟與漸修的關係。善昭偈曰:“侍者初心發勝緣,尋師訪友為參禪。烏窠知是根機熟,吹毛當下得心安。”意思是,烏窠禪師的侍者久已發願參禪,多處尋師訪友,了悟已達一定境界,也可說其根機已熟。烏窠禪師拈起衣上布毛吹去,侍者見而大悟。吹衣上布毛是刺激侍者領悟的契機,此時雖未用思量,而平時參禪費思量已極。平時功夫是漸修,見師吹衣上布毛而開悟是頓悟。漸是頓的基礎,頓是漸的結果。如無平時聞思修三慧的開發,決無此時的頓悟。真可就此評論說:“久則熟,熟則化,於將化之時,乘其化而發之。譬如箭鋒相值,豈巧為之所能預哉?”(《紫柏尊者全集》卷二,第334頁)頓悟必借漸修,平時聞、思、修三慧不可少。頓悟雖一時巧慧,必借平時功力。不能以禪廢教,兩者兼修可收相得益彰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