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12)(3 / 3)

世移道喪,覆敗接武。守文而流偽竊,昧幾而為禍先;治天下者生事擾民以自敝,取天下者力竭智盡而敝其民。使測老子之幾,以俟其自複,則有瘥也。文、景踵起而迄升平,張子房、孫公和(原為仲和,依校注改為公和,公和為晉孫登字)異尚而遠危殆,用是物也。較之釋氏之荒遠苛酷,究於離披纏棘,輕物理於一擲,而僅取歡於光怪者,豈不賢乎?司馬遷曰:“老聃無為自化,清靜自正”,近之矣。若“猶龍”之歎,雲出仲尼之徒者,吾何取焉。(《老子衍》自序,第3頁)

意為,老子既有知白守黑權謀機變的一麵,又有天道循環靜觀其複的一麵;既有離塵出世,遠絕物欲的一麵,又有見幾而作,明哲保身的一麵。如能明老子之幾,取天下者就可以不必耗神費力而徒勞無益;功臣將相就可以急流勇退,免遭殺身之禍。老莊道家雖與佛教同被視為出世之教,但老子的簡易直接、能為世用比起佛教的繁瑣怪戾、賤物尊心來說,還是要好一點。司馬遷讚揚老子“無為自化,清靜自正”的確是抓住了老子宗旨,但莊子讚歎老子“猶龍”,則過頭了。

其二,見瑕是為了複道。在王夫之看來,天與道是最高的價值,是萬物最後的歸趣,但萬物之合於道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自然來說,是萬物各依其性、各循其則而後和宇宙整體協調整合的過程。每一物都有其本性,此物之性會與彼物之性發生矛盾,事物發展的最後結果是矛盾的解決,這一解決的過程是充滿鬥爭的。瑕即事物自身的不完善或與環境的不協調。事物與周圍環境在鬥爭中獲得和諧,共同參與大化運行,最後達到道的圓滿的過程,是一個見瑕而複道的過程。就價值之物來說,道是在善與惡的搏鬥中成就的。道是善的積累,惡是善戰勝攻取之資。在大化運行中,曆史選擇了合理的存在,眾多合理的事物的積累與升華就是道。善的勝利是道的勝利,善的毀滅也是道的毀滅,因為這種毀滅在毀滅的過程中證明自己是善,並在與惡的更高一級的搏戰中成為價值積澱。這種積澱就是純的過程。純以瑕為基礎。所以,王夫之認為“天者,合往古來今而成純者也”。這裏天是一個價值原則,是善的積澱和提純。

王夫之的“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學術特點是在對經學的反省與總結中表現出來的。他曾自撰石船山下湘西草堂楹聯:“六經責我開生麵,七尺從天乞活埋。”從天乞活埋者,自貞其理想,自完其事業,然後俟命!六經之開生麵,即擺脫明代經學極敝,以理學代經學的局麵,同時不局限於漢儒的經學模式,把經學和理學結合起來,通過經學發揮理學。這一途徑,標誌著理學的轉向,預示著清代學術的開端。與黃宗羲相比,黃宗羲是明代學術的總結者,王夫之是整個理學的總結者,整個中國古代學術的總結者。王夫之自認是擔當了這一重任的,並相信他的學術會由後人從各個方麵去理解。但他又告誡人們,隻有在全麵把握他的著作和他所處的時代特點,且在具備了對他所代表的整個時代的學術進行反思和總結的條件的時候,理解才是可能的。這就是他《自題畫像》詩中“龜於朽後隨人卜,夢未圓時莫浪猜”一句的微言大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