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1)(1 / 3)

王夫之是明清之際傑出的哲學家,他身處明清鼎革的曆史關頭,受明亡的刺激,以存續中國文化傳統的強烈的自我擔當精神,在對經學、史學、理學、文學等的深入研究和係統消化的基礎上,對中國古代學術進行了全麵檢討,以期創造出一種能陶鑄健全的民族精神,消除文化弊端,指導人達於理想人生的新的哲學體係。他憂國之心也重,恤民之情也殷,文化關懷也切。他的哲學中時時躍動著時代的脈搏,體現出自覺的批判精神。他的思想是中國哲學發展的一個高峰。

王夫之(1619—1692),湖南衡陽人,字而農,號薑齋,中年後別署賣薑翁、一壺道人、雙髻外史等,晚年隱居於衡陽石船山下的湘西草堂,自號船山老農、船山逸老,學者稱船山先生。幼年由父兄教讀,十四歲中秀才,二十四歲中舉人,曾組織“匡社”等文會。張獻忠慕名招請他參加農民政權,他自傷肢體以拒。明亡後,上書湖北巡撫章曠,提出南北督軍聯合農民軍抗清的主張,但未被采納。大順軍聯合官軍反攻湖南時,曾舉兵響應。戰敗軍潰,投奔南明永曆政權,薦為翰林院庶吉士,以父喪辭。後二年,複到梧州,任永曆政權行人司行人介子。因上書彈劾權臣,逮治下獄,後被救出,流亡於湘南郴州一帶,竄身瑤峒中。晚年居於石船山下之湘西草堂,勤奮著書,遺著有一百多種,四百餘卷。哲學方麵最重要的有《周易外傳》、《周易內傳》、《尚書引義》、《張子正蒙注》、《讀四書大全說》、《思問錄》、《俟解》、《老子衍》、《莊子通》、《讀通鑒論》、《宋論》等,後人編為《船山遺書》。

一太極:體用胥有而相需以實

王夫之繼承了氣本論的哲學家特別是張載的思想,以有作為他的哲學的出發點。以有為出發點,就是認為宇宙的本質是“有”,在時間上不存在一個絕對空無的階段,空間上也不存在一個絕對空無的區域,這個絕對的存在體,王夫之稱之為太極、太和、道。

1.太極有於易以有易

太極是王夫之哲學的根本概念。在《周易外傳》中,他解釋太極說:

太極之在兩間,無初無終而不可間也,無彼無此而不可破也。自大至細而象皆其象,自一至萬而數皆其數。故空不流而實不窒,靈不私而頑不遺,亦靜不先而動不後矣。夫惟從無至有者,先靜後動而靜非其靜;從有益有,則無有先後而動要以先。若夫以數測者,人由既有以後測之而見者也。象可以測數,數亦可以測象。象視其已然,靜之屬;數乘其自有,動之屬。故數亦可以測象焉。要此太極者混淪皆備,不可析也,不可聚也。以其成天下之聚,不可析也;以其入天下之析,不可聚也。雖然,人之所以為功於道者,則斷因其已然,而益測之以盡其無窮;而神而明之,分而劑之,裒而益之,則惟聖人為能顯而神之。

這段話說明,第一,太極是最高實體,它在時間上沒有終始,在空間上沒有區域,它是超時空的絕對體。說它是超時空的絕對體,並非說它是現世之外主宰現世界的“第一推動者”,而是說它是世界大全本身。它是有,永遠存在,至大無外,至小無內,時間空間不足以形容它、規範它。它的內容即萬有之總體,這個“萬有之總體”即以無所不包的世間萬物為觀照對象所得到的一個集合概念。從對它的界定來說,一開始就排除了無的可能性,所以太極之“有”是本體的有,不是生成的有。

本體論和宇宙生成論是兩種不同的觀照事物的方法,本體論的方法重在追索萬物的本質,萬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據,萬物之間的邏輯關係。它是就有立論,對有作思辨的考察。宇宙發生論重在探究宇宙生成和演化的曆史,宇宙之所從來,宇宙的歸宿。它是就萬有的來源立論,對有作曆史的考察。中國哲學對本體論和宇宙發生論的考察甚早,並且兩者常常不加分別地纏繞在一起。王夫之的太極是本體論的概念,在他的太極概念中,體與用、動與靜、變與常、兩與一等表示存在和表示樣態的範疇不可分,是一個東西的兩個方麵。

在王夫之的哲學係統中,太極是本體,具體事物是太極的表現,兩者都是實在的。太極指萬有的總體,是從整體上說的實存,具體事物是個體的實存。王夫之用一句話來概括他關於世界實存的根本思想:體用胥有而相需以實。王夫之說:

天下之用,皆其有者也。吾從其用而知其體之有,豈待疑哉?用有以為功效,體有以為性情。體用胥有而相需以實,故盈天下而皆持循之道。(《周易外傳·大有》,《船山全書》第一冊,第861頁)

太極之總體,是思辨的產物,太極之作用、具體可見的事物,是耳目感官把握的對象。具體事物的存在,是人直接感知的結果;太極的存在,是由具體事物的存在而推知的,即“吾從其用而知其體之有”。王夫之不是實證論者,他不在耳目感知和思辨地構造之間劃出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而是由思維的構造使耳目的感知更有廣闊性和關聯性。現實的功用是由人對具體存在的把握和利用產生的,而具體事物的性質和功能的根源在本體。這裏的精義是,事物的性質和功能隻有被看做宇宙萬有中的一個部分,它的作用隻有在宇宙萬物這個共同體中才能發生。這就是“用有以為功效,體有以為性情”中包含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