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後宮(10)(1 / 2)

首頁新聞軍事文化曆史

首頁>社科總館>曆史資料>明朝四季>五後宮(10)

五後宮(10)趙柏田新星出版社

大經筵是正統年間定製,每月逢二舉行,一月三講。小經筵原無定日,禮儀上也沒有大經筵嚴格,進講人的著裝也不必過於正規,常服即可。楊守陳奏請把原本沒有確切日期的小經筵改為日講,進講人須是道德學問都無可爭議的“博雅端介之臣”,所講授的內容,除了大經筵上要講的聖賢經旨、帝王大道,其他如政事得失、民情休戚、官員們的治道等等都可選作進講的內容。楊守陳還提議,應該在文華殿後麵的披廈專門設立一個場所,用來存放前朝典籍、祖宗謨訓、百官章奏,供皇帝退朝後隨時披覽。每天還應在前殿右廂常駐內閣學士一名,講官二名,以備皇帝隨時谘詢。

本朝典章,早朝受四方奏事,早成沿習,午朝在景泰初年曾短暫設置過,隨著景帝心有旁騖而罷。楊守陳認為,重開午朝聽政,皇帝與大臣陳論,乃是融洽君臣關係、提高政府效率的重要手段。為區別早朝,午朝儀式可簡省,地點則可放在文華門。大臣台諫應事先具疏,在午朝時擇其要者口奏,皇帝詳問後作出裁決。其他諸如接見外來使臣、討論地方事務、付有司評議、接受擔任地方要職官員的陛辭並作出戒諭等,都可放在午朝時舉行。至於國家大政的商議裁決,則應放在文華殿舉行。在楊守陳為皇帝設計的這張工作日程表上,皇帝如同一台專門處理政務的機器一般日夜運行不止,沒有私欲,沒有任何不良嗜好,這正是文官集團所期望的皇帝形象。“一日間,居文華殿之時多,居乾清宮之時少,則欲寡心清,臨政不惑”,接士大夫之時多,對宦官宮妾之時自然就少,隻有這樣,才能“使賢才常接於目前,視聽不偏於左右,合天下之耳目聰明”,最終的目的也就達到了--“而致治之綱舉矣”。

年輕的皇帝居然接受了對他有著諸多約束的這些建議,成儀之外,又加午朝、日講,其勵精圖治之心足令文官們歡欣鼓舞。不久,憲宗朝時一些因得罪閹人佞幸被降謫的官員大多起用,曾因方士僧道而濫設的種種多餘的祭祀被廢除,既厘正了國家祀典,又節省了大量不必要的財政支出。蘇、鬆、杭、嘉、湖五府織染機構的額外織造被停止追加,督造官被召還,雖然皇帝耳根子軟,某些地區的中官織造後來又重新開設,對曆年積弊的匡正也不是很徹底,但孝宗皇帝恭儉且有天資也是不爭的事實,這所有種種的變化,有理由讓文官們相信朝局正向著他們所希望的方向發展,隻要假以時日,再現仁宣時代的盛世景象也不是全無可能。

上章下章 [←]快捷鍵快捷鍵[→]

回到目錄回到讀書首頁

王立群讀《宋史》之宋太宗:最具改革精神的皇帝到底是什麼造就了宋代的繁榮與文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