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好書是人生的幸福,寫好書是人生的功德。”三十年來,念念在茲,多少彷徨,多少苦悶,多少欣喜,皆為此心意。這本書的部分內容,源於1998年沈陽出版社出版的《語言的智慧:批評之道與曆史之鏡》,其時,我把自己對文學批評本身的理論思考,同若幹當代作家作品的評論,結集在一起,試圖尋求對文學批評的基本認識,其實,我潛在的意圖是:“試圖建構文學批評的獨特思想道路”。事實上,我當時對詩學隻是“理論詩學”的解釋傾向有所警醒,在我看來,通過文學作品或本文解釋,建構富有創造力的“本文詩學”或“形象詩學”,才是文學批評的真正目的。但是,這個潛在的意圖,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十年後再看,發現它有許多幼稚之處,於是,我花了許多時間來修改增刪。如今,我有意把它寫成係統的文學批評解釋學著作,或者說,把它作為“批評解釋學”的基本理論建構實驗。與此同時,我還希望通過批評的本文實踐,為文學的文體批評,或者說,為了本文詩學和形象詩學乃至文明詩學的創建,進行實實在在的探索工作。這些批評實踐,如果從真正的文學批評來看,可能不足以作為批評的經典範本,但是,從文學批評實踐意義上說,有關“文學思潮”、“文學文體”和“文學經典”的三個維度的批評解釋,已經觸及了文學批評的本體問題,或者說,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把握了“文學批評之道”,其中,有關經典作家作品的本文詩學解釋,也許可以看作文學批評學或批評解釋學的試驗文本。因此,從“本文詩學”、“形象詩學”到“文明詩學”的思想建構,是我對文學批評價值形態的最新理解。必須承認,這本書雖然立足於當代文學批評實踐本身,但是,由於事先沒有確立完好的理論建構模型,還不是真正自由意義上的批評解釋學建構。
在這部書的修改階段,我盡力想擺脫西方後現代文學批評或當代中國文學批評思潮的影響,試圖以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原則或西方古典詩學美學原則為本,以此作為批評解釋學的內在價值支撐,但是,由於文學批評探索特有的時代思想烙印,這一意願並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如何從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或德國文學批評傳統中,特別是從劉勰的《文心雕龍》或席勒、尼采、海德格爾的批評實踐中,尋求“文學批評之道”,這是我將來思考的中心任務。我所做的實際工作,基本上還是為了追求“文學的詩性”或“批評的靈性”;批評的曆史考證,非我所長,亦非我所願,所以,我的批評解釋,並沒有莊嚴而瑣細的曆史敘事內容。與此同時,批評的思想意義,是我最心儀的也是最崇尚的,但是,從這個解釋學本文中,依然看不出文學批評的思想深刻性與獨立性,因為詩性敘述中要想呈現深刻的思想實屬不易,這樣,剩下的,就隻有批評的靈動與詩性追求了!我一直追求於此,也一直向往此境,至於是否達到,隻有留待讀者來批評了!“告訴您如何或為何進行文學批評,讓您最終成為優秀的批評家”,這是本書寫作的基本思想衝動。從方法論意義上說,這一任務可能已經完成,但是,從生活實踐意義上說,這一目標實在遙不可攀。此時,我內心苦悶且彷徨,真希望有天才精神貫注吾心,神明般的啟示時時聳立在我麵前,然而,這一切不會輕鬆實現。
最後,我必須再次表達我的感激。先要感謝我的導師陳村富教授給予我的大力支持與鼓勵,由於他的信任,我目前持續從事希臘思想史研究與寫作。與此同時,感謝浙江大學李和聲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長姚先國教授和廖可斌教授提供的出版經費支持,感謝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王傑教授的無私幫助。另外,我還要感謝浙江大學出版社的黃寶忠編審和宋旭華編輯給予我的許多具體幫助!生活就是如此,當一個人得到許多關愛時,生活道路就變得順利而暢快,此時,幸福感,就處處洋溢在自我的生命體驗中,這也使得我的文學批評解釋充滿了豐富的生命內容。如果這本書所提供的思路,能夠幫助青年學子正確理解文學,接近文學的內在秘密,那就是我的榮幸了!如同“卮言日出”,通俗的或時尚的文學批評活動,服務著作家的宣傳要求或文學的傳播要求,正充塞著我們的文學閱讀空間,然而,真正的文學批評遠未形成。如果沒有真正偉大的文學批評,就不要指望我們的文學創作能夠具有美麗而深邃的生命文化精神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尋求真正的“批評之道”,永遠是文學批評學或批評解釋學的中心任務!
2009年秋改定於杭州浙大紫金文苑
2010年5月三校於浙江大學中文係316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