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批評的詩意文本創建,就是要把握文學藝術作品的審美力量,越是能夠深刻地把握文學藝術作品的審美,就越能創建詩意文本。好的詩意文本,就是審美發現的證明,文學批評的詩意文本,與文學藝術作品本身有著天然的聯係,因為其中燃燒著藝術的激情。從當前的批評實際來說,“詩意文本”對藝術有著非常細膩獨特的感受,能夠抓住美麗的藝術瞬間。按照情感表達模式,詩意批評文本往往能夠抓住藝術的形象的意義,因為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創造形象”與“表達真理”。如何讓藝術的形象活著,充滿感人的力量?這不是往人物身上灌注思想能夠完成的。藝術家觸摸思想,不像哲學家所做的那樣,很多藝術家皆是極感性的人,他們往往解釋不清楚自己的創造意圖,或者說得很模糊,從感性出發,結果,還是回到了感性,但是,他們確實善於創造許多感人的瞬間,這種感人的“生命瞬間”抓住了你,讓你知道生命的本原意義。與此同時,你不要忽視詩人藝術家的抒情力量,他們麵對生命或自然,可能進行一大段生命沉思,這些抒情語言,不是為了思想,而是處處有著思想的意味,這是人在極原初的生命狀態中對生命存在的感悟。
文學的詩意文本,就是形象與語言,思想與情感的統一體,達到了生命抒情的作用,文學批評的詩意文本就創建完成。“語言的魅力”,在文學的詩意文本中太重要了,你見到的就是“美的語言”,“抒情詩一般的語言”。文學批評的哲學文本的創建,則要強調“思想的力量”。它可以具有詩意,但更主要的是思想的價值,這種思想解釋不是套用的,而是源自作品本身的思想。文學批評哲學文本的創建,是現代中國文學批評的任務。從文學自身思想,不是從哲學或宗教或倫理找出一些概念,而是像哲學家那樣直接麵對文學與生活,在哲學文本的創建中,哲學、宗教和倫理的思考,可能最能接近文學思想內部。隻要是從作品本身引伸出自由的思想,就可以建構文學批評的哲學範式,文學批評,不是對作家作品的思想還原,而是由作家作品出發對生命存在或人生幸福自由的沉思。在德語詩學中,我們經常能夠見到這樣的批評文本,例如,《海德格爾與荷爾德林或歐洲的黎明》,就屬於哲學的批評文本,事實上,海德格爾的《荷爾德林的詩歌的解釋》,《荷爾德林詩歌中的萊茵河、伊斯特爾》、《荷爾德林的詩與希臘》,等等,皆是最著名的哲學批評文本建構。像這樣的文本很多,許多哲學家的學術批評工作,就是從文學文本出發形成哲學之思,從這個意義上說,德國詩人作家極注重詩意文本與哲理文本的雙重建構,如果沒有詩意文本,就很難進行詩意批評或哲學批評,反過來,文學批評的哲學文本建構,就是要促進文學創作本身向思想的深度發展,使現代民族國家文學能夠具有更為深廣的哲學、宗教和道德,甚至文明內容。這樣,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共同走向了“思”,走向了“生命存在”,藝術中就有了“神聖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