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體驗神奇的太空生活(3 / 3)

而衛星大約在65%~70%的時間內,會受到太陽的強烈照射,致使衛星體溫達100~200℃,如此高的溫度,影響絕大多數儀器的正常工作。衛星按照軌道運行到地球的陰影區時,表體溫度又會驟然下降至—100~—200℃。而在此種環境中,衛星內的儀器也無法使用。如何控製衛墾內外的熱交換過程,使其熱平衡溫度處於要求範圍,保證衛星能工作這便是衛星的熱控製係統的主要任務。據說,早期航天專家們為解決這一難題而苦苦探索之時,蝴蝶還幫了大忙。當時,正值氣溫與陽光照射變化較大之時,蝴蝶卻毫無感覺。後來,在生物學家的幫助下,解開了這一科學之謎。原來蝴蝶的身體表麵覆蓋著一層細小的鱗片,形成無數個反光鏡。當氣溫升高時,鱗片會自動張開,增加反射太陽光的角度,令其減少太陽光的照射,免受太陽灼傷。當氣溫下降時,鱗片會緊緊地貼在身體表麵,讓太陽光直射在鱗片上從而吸收更多的太陽能,增加體溫。於是,科學家們茅塞頓開,研究成一種巧妙而靈敏的仿生學裝置。這種裝置的外形很像氣象站的百葉窗,每扇葉片兩個表麵的輻射散熱功能相距甚遠。百葉窗的轉動部位裝有一種對溫度極敏感的金屬絲。利用金屬絲熱脹冷縮的物理性質,當衛星飛至地球陽麵時,溫度超過標準,金屬絲就會受熱膨脹,使葉片紛紛張開,將輻射散熱能力大的那個表麵向著太空。當溫度迅速下降時,也就是衛星飛行至地球陰麵時,金屬絲會遇冷而收縮,使每個葉片緊緊閉合,讓輻射散熱能力小的那個表麵暴露在太空,抑製衛星散熱。人造衛星工作需要電源,一般來說,一顆人造衛星上的電源質量占了整個衛星質量的15%~25%。這些電源按能源方式的不同分為化學電源,太陽能電池陣源和核電源。早期發射的衛星多用化學電源,如鋅汞電池,鋅銀電池,鎘鎳電池。50~60年代的科學試驗衛星,空間探測器和返回式衛星多采用鋅銀電池,它的放電電流和比能量都很大,是短期飛行衛星的主要電源。另外鎘鎳電池,鎘銀電池和鎳氫電池也常用來作為太陽電池陣的蓄能器。太陽能電池陣電源是人造衛星及其他航天器上最常用的電源,在地球外層空間,太陽輻射強度為地麵的1.3~1.7倍。采用太陽能電池陣可減輕衛星的質量,太陽電池陣由一個個太陽能電池組成,或貼於衛星表麵,或成傘狀,翅膀狀,它可以吸收太陽光把光能轉換成電能然後轉存入蓄電池中,這樣就可以解決衛星進入軌道背陰區時的供電問題。這種電源係統的工作壽命可達10年以上。

有的衛星上還用核電源,比如放射性同位素溫差發電器,核反應堆溫差發電器和熱離子發電器,它們都是采用原子核的突變所釋放的能量來發電。這些能量以熱的形式輸出,由熱電轉換器轉換成電能。核電源壽命長,工作可靠,對宇宙空間的核輻射,強帶電粒子場和微流星轟擊等的承受能力強。但是價格貴,而且,萬一衛星墜落,核電源汙染環境危害較大。以上種種電源都屬於人造衛星的電源係統。無論是執行什麼任務的衛星,都必須有姿態控製係統。對地觀測衛星的照相機或其他遙感器必須對準地麵;通信衛星的天線必須對準地球上的服務區;衛星上的太陽翼必須對準太陽;衛星返回地麵時,其製動防熱麵必須對準迎麵氣流方向等,如果沒有良好的控製係統,衛星即使被發射上天,也是徒勞無用的。衛星的姿態靠什麼來控製呢可以靠噴氣機構,磁力矩器和飛輪來控製。噴氣機構通過噴出高速氣體或離子流對衛星產生反作用力矩,實現衛星姿態控製;磁力矩器利用衛星內通電繞組所產生的磁矩和環境磁場作用來實現控製;而飛輪則是一種由電機驅動的調整轉動部件,通過衛星與裝在衛星內的飛輪之間的動量交換來控製衛星的姿態。衛星的軌道控製係統也十分重要。比如,通信衛星,廣播衛星定點在一定的軌道上運行,其軌道不能亂變,如果隨便亂動,一則影響地麵上的跟蹤接收,另則會幹擾鄰星的工作,使電波互相“打架“;對地觀測衛星一般選用太陽同步軌道,這條軌道必須保持不變才能使衛星每過一定的整數天飛經同一地點一次;再如,用多顆星組成的導航星全球定位網,為了使地麵用戶能同時看到幾顆星,衛星之間要保持一定的相對位置等,這些都是衛星軌道控製係統要解決的“難題“。衛星的軌道控製係統比較複雜,要進行大量的測量和計算。上述這些分係統,都是屬於人造衛星的保障係統這一類的,是衛星上共有的係統,那麼,衛星還有什麼專用係統呢衛星的專用係統是指與衛星所執行的任務直接有關的係統,大致可分為探測儀器,遙感儀器和轉發器三類。科學衛星使用各種探測儀器,比如紅外天文望遠鏡,宇宙線探測器和磁強計等,探測空間環境和觀測天體;通信衛星則通過通信轉發器和通信天線傳遞各種無線電信號;對地觀測衛星使用各種遙感器,如可見光照相機,側視雷達,多光譜相機等,獲取地球的各種信息。宇航員的生活成為航天員有條件直到60年代初,有關空間的知識,人們知道得還是很少很少。

例如,沒有人知道空間環境對人體器官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沒有人知道人的頭腦在空間能否清醒思考,能否控製自身情緒並采取正確行動,也沒有人知道人體能否經得住超重和失重。針對這些問題,科學家們為航天員的訓練,安排了廣泛的科目。航天員的候選者必須有很大的保險係數。訓練試驗奇特而又非常嚴格,特別是對人體的前庭器官,隻有試驗中前庭器官穩定而不混亂的人才有可能成為航天員。試驗中,要求接受訓練的學員自旋轉,振動以及坐在離心機中推動並突然停止,還要求你閉上眼睛轉動腦袋。你的身體圍繞著軸旋轉並傾斜著倒下來,你有著一種從吊環中拋出去的感覺。試驗中似有人抓住你使你擺動,蒙著你的眼睛振動達16分鍾。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候選者,在振動兩分鍾後就吃不消而要求停止試驗,不想當航天員了。這僅是持續數年訓練的第一次試驗的一個科目。不論是前蘇聯或美國,航天員候選人是在有熟練飛行經驗的空軍駕駛員中挑選的。美國規定,空軍駕駛員必須具有1500小時空中飛行經驗者才有機會候選。到1959年4月,美國從508名候選者中隻挑中7名接受航天訓練,要求是極為嚴格的。在空中飛行小時的規定上,前蘇聯沒有美國規定那麼高,通常在200飛行小時以上即可。例如,第一個飛向太空的尤裏加加林,作為航天預備隊員接受訓練時,隻具有250小時的飛行經驗。隨著空間技術的改進,對航天員的醫學要求和航天員的訓練方法也發生了變化。例如,當前蘇聯的聯盟號載人宇宙飛船試驗成功後,就不再需要在離心機上進行重力加速度載荷試驗;大大減少了返回艙再入大氣層經受加速度過載訓練;核心艙的訓練也放棄了,因為聯盟號載人飛船在軌道飛行和返回時有著很舒適的環境。第一批航天員訓練時,還必須單獨在與外界完全隔絕的隔離艙室內生活若幹日子,試驗的目的是要確定一旦和地麵失去無線電聯係時航天員的心理穩定性,後來這個試驗也取消了,因為單人獨飛的航天時代過去了。現在,良好的體力和健康的身體仍是選擇航天員的主要條件,但在醫學上的條件沒有過去那麼嚴格。例如,輕度的視力毛病不會成為候選航天員的障礙。航天員康斯坦丁菲亞克梯斯托夫和阿列克塞古巴列夫在航天飛行時就戴著眼鏡。

任何醫學上健康的人都能承受飛行和加速度過載。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人能完成空間飛行,即使在遙遠的未來,患有心髒病的人要想進入空間旅行仍將是非常困難的。但是,航天員在軌道飛行的職責在不斷擴大,必須進行的科學,技術和醫學實驗項目越來越多,工作範圍的廣闊使得挑選航天員的條件也有所變化。航天員必須具有多個領域的知識。這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前蘇聯在挑選首批航天員時,還有一些其他的嚴格條件,例如,必須有很好的體形,體重不超過75千克,身高不超過1米75,這是由當時的東方號宇宙飛船的結構條件決定了的,現在這種條件不會再起作用了。婦女飛向太空是不容易的。第一個女航天員太空飛行的實踐和發現,使專家們作出結論:倘若婦女進行特殊課程訓練,她們同樣能承受航天環境。因此,不論性別,婦女和男人一樣,也可以飛向太空,並在那裏進行工作。現今的宇宙飛船和航天站,裝備著各種計算機和精密儀器設備,婦女一般較細心,有耐心,操縱這些設備更勝任和得心應手,而艱難一些的手工操作由男人完成更合適。專家們認為,今後應該由男,女混合構成航天乘務組。太空挑戰者尤裏加加林是世界上第一個飛向太空的人。1934年他出生在俄羅斯歐洲部分的斯摩淩斯克地區一個農民家庭,畢業於一所職業學校後成為一名工人,然後又就讀於第二工業學校,最後畢業於飛行學校而成為空軍殲擊機駕駛員,後被選中加入航天員預備組,接受嚴格的航天模擬訓練。除了職業標準外,他以良好的素質,個人魅力,勇敢和超群的勤奮,在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被選中為宇宙空間的敲門人。1961年4月12日,它乘東方號宇宙飛船進入軌道,繞地球一圈,曆時108分鍾,然後安全返回地球。因此,他成了人類飛向太空,拉開空間旅行序幕的第一人。1968年,他在一次飛行訓練事故中喪生。瓦蓮蒂娜捷列什科娃是世界上第一個到達宇宙空間的婦女。她1937年出生,在一個地區小城鎮長大,先是在雅洛斯拉夫的一家輪胎廠工作,然後就讀於第二輕工業技術學校。她參加跳傘運動,然後又進入飛行學校。尤裏加加林首次太空飛行的消息激發了她要遨遊太空的願望,第二大她便去莫斯科有關當局,要求參加航天員準備組接受培訓。出乎意料的是這個請求竟獲批準。她在1963年6月16日獨自一人乘東方6號宇宙飛船進入空間,繞地運行49圈,曆70小時又50分鍾,然後安全返回地麵,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飛向太空的婦女。她的這次首創性飛行是極不容易的。

飛行過程中的一些發現,為後來培訓女航天員安排特殊訓練課程提供了依據。列昂諾夫阿列克賽是第一個在太空行走的人。1965年3月18日,他乘坐雙人飛船上升2號繞地運行17圈,曆時26小時2分鍾。其間,他曾穿上太空服走出飛船座艙,在開放宇宙空間漫步8分鍾,然後安全返回飛船。阿姆斯特朗是人類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1969年7月16日,三位年齡同為39歲的阿姆斯特朗,奧德林和柯林斯乘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首航月球。5天後的7月21日飛抵月球。柯林斯在指揮艙裏繼續繞月球軌道飛行;阿姆斯特朗和奧德林乘登月艙在月球靜海著陸。指令長阿姆斯特朗首先爬出艙門,用左腳踏上月麵時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對一個人來說,這是一小步,但對人類來說,這卻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待阿姆斯特朗登上月麵之後,奧德林也踏上了月麵。他兩人在月麵停留21小時18分鍾後才啟程返回地球,成為人類史上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1972年12月7日,塞爾南,施米特和埃文斯三人乘阿波羅17號宇宙飛船一起飛往月球。埃文斯在指揮艙繞月球飛行;塞爾南,施米特兩人登月後,在月球生活和工作長達75小時,然後,啟程返地球,他倆成為在月球生活時間最長的人,而且,施米特是世界上第一個參加太空航行的科學家。斯薩維茨卡婭是第一個到開放宇宙空間的婦女。1982年和1984年,她曾兩次執行航天任務。1984年7月第二次太空飛行時,她來到了開放空間進行了3小時35分鍾太空行走。弗科馬羅夫是人類航天飛行中第一個犧牲者。1964和1967年他曾兩次執行航天任務。1967年4月23日第二次航天時,他乘聯盟1號宇宙飛船在軌道飛行26小時後返回,由於降落傘故障飛船墜毀而遇難。從1961年4月12日人類第一次進入太空,到1990年12月11日美國航天員布蘭德等七人乘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歸來的30年時間裏,美國和前蘇聯共進行139次載人航天活動,有241名航天員,其中包括14名女性航天員,共419次到太空旅行。其中前蘇聯東方號飛船飛6次,上升號2次,聯盟號8次,聯盟(T及M)到禮炮號航天站飛42次,到和平號航天站飛11次。美國水星號飛船飛6次,雙子星座號10次,阿波羅11次,阿波羅飛天太空實驗室3次,航天飛機飛38次。另外,前蘇聯聯盟號飛船和美國阿波羅號飛船在空間對接一次。

除美蘇兩國之外,通過國際合作選派航天員進行訓練並到太空遨遊的國家有德國,法國,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越南,古巴,蒙古,羅馬尼亞,印度,敘利亞,沙特阿拉伯,加拿大,荷蘭,墨西哥,阿富汗以及日本等18個國家。人類飛向太空已成為常事,今後會有更大數量的人進入太空生括,工作,這是航天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到目前為止,人類在太空活動的傑出成就中,值得特別書寫的是前蘇聯航天員季夫,馬納羅夫在1987~1988年期間創造了在太空一次連續停留一年的記錄,以及美國共有七艘飛船21名航天員參加登月飛行,18名航天員進入了繞月運行軌道,並有12名航天員登上月球,成為迄今為止離開地球最遠的一批人。人在太空的感覺人一到太空,最明顯,最直接的感覺是環境變了,首先是失重引起人體生理,心理上的一些變化。前蘇聯太空飛行的經驗表明,大約50%(美國經驗說約75%)的航天員確實感受到失重效應給身體帶來的不適。他們感覺到他們在顛倒著,經受著頭暈,行動失去協調以及無食欲之煩惱。這一切影響了他們的工作能力。下麵列舉一些航天員的回憶。前蘇聯航天員格格列奇科描述他初到太空時的感受時說:“你感覺到,就像你的頭向下倒立,血液湧向頭部,頭腦發脹,臉脹得通紅,胸腔似乎充滿了血液,自我失去協調。“航天員萬雷米也有同樣感覺,他說:“一天下來,在鏡子裏你竟不認識自己脹紅了的臉,你的行動失去協調,好像用自己的頭不斷撞擊某物。“醫學家們稱這種現象為“太空病“。但這不是一種真正的毛病,而是人體器官對失重的一種反應,因為正常的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的血液循環受到了幹擾。在飛行階段,航天員的感覺並不是一樣的。一些人能較快適應失重狀態;另一些人則較慢。然而,一般來說,這種不愉快的感覺,經曆七到十天後更可消失。

旅居太空的時間變長,血液在體內的再分配便變得穩定。一些多次進行太空飛行的航天員說,後來的飛行,適應失重過程時的痛苦與麻煩少得多了,經曆的時間也短得多了。這一點表明,身體具有“記憶“功能,能記起這種狀態,使航天員的身體能較快調節而適應失重。雖然如此,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不能識別在太空中頭幾小時和頭幾天期間,在生命組織中發生的所有變化。這是自動適應失重的危險時期。航天員的鍛煉器械人在空間,必須保持肌肉組織的良好狀態,並防止由失重引起的虛脫。失重對人體影響之嚴重性,是在1970年航天員安尼可來耶夫經18天的航天飛行才被認識的。這次飛行給許多專家帶來了不愉快的經曆。在這之前,航天飛行期間較短,他們認為人體必須適應失重,那時,他們被認為在空間要調節到地球重力條件是困難的。當安尼可來耶夫和弗斯萬塔塔諾夫結束航天飛行返回地球著陸時,他們在沒有別人幫助的情況下,走不出飛船。航天員既不能站立,甚至連坐也很難。他們的脈搏率和血壓都很高。航天醫學家們不久便知道了問題出在什麼地方。他們發現,長時間在失重狀態下飛行和缺乏鍛煉,削弱了航天員的心髒和體質。在失重狀態下,肌肉組織的負荷是不合適的。因此,肌肉開始變弱,力量變小。人體堅硬的骨頭在太空中也沒有了用處。人體擺脫了它不需要的東西,其結果是鈣從骨中消失,骨骼變得很脆。因此航天醫學家們不得不考慮采取某種辦法,使身體“記憶“起地球功能和抵消失重。這樣他們便提出建議建立一個太空器械鍛煉室。現在航天站上的器械鍛煉室擁有自行車練功器,胸擴展器,跑步練功器以及一些其他鍛煉器械。自行車的騎手負荷可以從最輕調節到最重。在後一種情況下,航天員踏兩分鍾之後會感到猶如已經爬了一座很陡的小山。通常,航天員按規定每日在跑步練功器上跑4至5公裏。體力鍛煉室建立初期,還缺乏鍛煉的經驗和知識,當時航天員必須每日進行的體力鍛煉是很艱苦的,因為他們與其說是進行鍛煉,不如說是從事某種令人討厭的工作。那時,航天員每天要在太空鍛煉器械上操練2.5至3小時。多年實踐獲得的經驗,使現在有可能將這種操練時間縮短為1小時和半小時。已經發現並證實,如果航天員按照醫生規定的辦法操練,從太空返回時,他們能很快地使自己重新適應地球。安尼可來耶夫和弗斯萬塔諾夫在18天太空航行歸來後,花費將近6個月時間才恢複體力。而現在,在持續幾個月甚至一年之久的航天飛行之後,重新適應地球的生活,相對來說沒有什麼痛苦與麻煩。航天員在返地著陸後幾天,走路就沒有困難了。他們的前庭混亂消失,行動時的協調能力得到恢複。

經1個半至2個月時間,航天員們的體力實際上和航天飛行前一樣了,如果需要,他們便可再進入太空執行任務。例如,弗季托夫和穆馬納羅夫在太空連續飛行一年之後返回地球,著陸後隻幾個小時便輕鬆地走下舷梯。第二天就在莫斯科附近的星城散步。兩天後,還用半個多小時回答了記者的問題。航天訓練中心的醫學專家說,他們除了在支持運動的係統和血液供給方麵有一些異常,如不能站立1小時外,健康狀況令人滿意,自我感覺也良好。前蘇聯衛生部醫學生物學問題研究所所長阿格裏戈時耶夫說,這證明他們製定的預防失重對人體影響的方法是有效的。他認為,為了使航天員能很快地適應返回地麵後的生活,就不能讓他們“過份好“地適應失重。格裏戈裏耶夫說:“航天員在太空飛行期間,一大作兩次運動,每次1小時,不計入8小時工作日之內。這些運動項目有,穿壓力服在跑步器上跑5公裏,在自行車練功器上騎10多公裏,在促進血液向腿部流運的裝置上鍛煉。他們也服用水——鹽增補劑,必要時還用藥。“前蘇聯還為航天員航天飛行後的適應地球生活製定了整套恢複措施,包括傳統的按摩,水按摩,俄羅斯蒸汽浴,遊泳,看電影,出席音樂會,生活在親友間等。航天員在航天站的生活在航天站和飛船上,航天員的工作和業餘生活,一般由計劃專家們安排。他們既要考慮航天員進行盡可能多的實驗項目,又要保證航天員有維持健康狀況和工作效率所必需的醫學條件。載人航天飛行初期,飛行計劃安排到每一個工作日。要考慮到白天,黑夜條件所進行的各項實驗,通信期和其他因素。飛行計劃或詳細計劃列出每天必須完成的各項工作。但是,應該指出,在長時間軌道飛行時,預見每一件事是不可能的。因此這種詳細航天計劃後來逐被放棄。現今,對長時間軌道飛行隻用一個總的計劃,列出主要事情,諸如運輸飛船的發射,著落以及接待航天人員,進入太空,進行的主要實驗,休息日和醫療日。航天員帶著這種計劃進入軌道。然後預先4天製定每日計劃,列出適應彈道和白天,黑夜條件的所有工作,並製定和地麵及海上測量站的通信時間。在航天站上,工作日從上午8時開始(地麵莫斯科時間),晚間11時結束。然而從醫學角度來考慮,航天乘員醒著的15個小時裏,用於研究觀察和維護設備時間不應超過6到8小時。

實際上,航天員並不恪守這些規定,有時一天工作達10到12小時。為了便於和地麵設備同步,航天乘員使用地麵時間,每日的生活盡可能跟隨地球。和地球上一樣,他們每周休息兩天。通常利用其中一天清掃航天站,另一天休息。每兩周,航天員洗一次澡。航天員進入帶有防水拉鏈的聚乙烯艙內,水和暖空氣打入其中。洗澡時使用海綿和肥皂。在失重狀態,肥皂泡沫自由漂浮,為阻止泡沫進入嘴巴,鼻子和眼睛,航天員通過軟管進行呼吸並載上護目鏡。個人衛生屬另一類,航天站乘員洗,擦用的餐巾紙,毛巾被充塞在一個專門的機構內。和平號航天站上還設有盥洗盆。設計師將它放在一個透明簾布之下,保證落水不會在艙內漂浮。簾布上有用於放手和頭的洞。牙膏是一個專門的不起泡的類物。電動剃須刀帶有一個空氣吸力器。在航天站,一名航天員每天約消耗0.8千克氧氣,0.7千克食物和3千克飲水。此外,用於洗臉,洗手,洗衣和洗澡的水平均每天約6。5千克。這樣3名航天員在航天站生活工作一個月,共需消耗1噸重的氧,食物和水,它們由航天貨船從地麵運送到站。因為這些生活所需消耗量較大,長期並完全依靠地麵運送,實有困難,所以部分靠自力更生解決。例如,部分供水是通過再生式供水係統從航天站空氣中采集,用過的汙水和小便也經過過濾,蒸餾或殺菌消毒後循環反複使用。又如,通過特殊的電化反應,可從航天員呼出的二氧化碳中提取氧氣,使氧也能循環使用。科學家現在正在研究一種辦法,要從人的固體排泄物中經過處理回收可供循環使用的食品,但目前技術上還做不到這一步。航天站生活區的溫度在18℃到28℃之間,航天員可根據意願調節。至於睡覺和休息,站上擁有單間,航天員可以單獨休息。總的說來,航天站的生活舒適程度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盡管長時間軌道飛行,積累了許多有價值的經驗,但是在航天站上最佳的工作和學習,生活日程表還在繼續研究和探索著。航天員的睡夢當有人問航天員,他們在航天站睡覺做什麼樣的夢時,他們說,隻做地球上的夢。

航天員萬列勃捷夫說:“總的來說,不論是在航天站,還是在地球,我從未做過關於太空的夢。“這位航天員曾在航天站執行過211天的任務。在太空停留過237天的列開茲,弗蘇洛伏夫和奧阿托科夫也是這樣說的。在航天站他們夢見親人,朋友,故鄉和家中的事情。在航天站睡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些航天員發現自己很難在失重狀態下睡著。最初幾個晚上,特別是第一夜,可能是因為全身都發生變化以及過於興奮,所有航天乘員的睡眠都是斷斷續續的。睡一兩個小時便醒過來,換個姿勢再睡一兩個小時。有的航天員要靠吃安眠藥丸方能夠睡著。然而,以後生活逐漸變得正常起來。他們的睡眠,就像其他任何健康人經過一天艱苦工作後一樣,睡得很香。從生理上說,在地球上或太空中,睡眠的功用是同樣的,就是讓大腦休息並為它提供氧氣。在失重狀態下,血液湧向頭部,頭腦發脹,血流加快。通常在航天站睡眠時間持續不長。雖然工作日程表規定8小時睡眠,實際上航天員睡6小時就感到很好了。在航天站睡覺不用床,航天員睡在用帶子係緊的睡袋內。一些航天員寧願睡在天花板上,因為那裏有更多的空間。當然,在失重狀態下,地板和天花板之間的區別是相對的。在早期航天站飛行期間,睡覺時兩臂自由擺動,它們會自動交會在胸前並“飄浮“。因此,像包紮嬰兒一樣包住自己是最好的辦法。這就是航天站航天員睡覺用睡袋的原因。航天員的飲食航天員的飲食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問題,沒有經驗。當時沒有人知道,在失重狀態下航天員是否能吃幹物或流體,或者要吃什麼樣的味道。早期的航天飛行,飲食的選擇範圍很小,隻有不多的幾種液狀和膠狀食物。這些食物的味道離航天員的要求很遠。當然,從那以後已發生了很多變化。現今航天站上航天員的食譜包括大約70多種花色。保加利亞專門研究宇航食品的低溫生物學和食物液化科學研究所以給前蘇聯提供宇宙食品而聞名於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中心也曾多次派專家去索非亞,考察用保加利亞的宇航食品為美國航天員提供給養的可能性。這裏的食品用專門工藝加工而成,具有長時間保留味道和特性的優點。航天員最推崇的食品是酸奶黃瓜露。航天員在航天站進行長期的軌道飛行,判斷食品味道的好壞會發生實質性變化,醫學上目前還無法解釋這一點。然而人們發現了這一事實後,酸奶黃瓜露以及其他酸奶製品便被吸收到航天員的食譜中來了。這是因為,如果航天員長時間不吸收含有豐富鈣的奶製品的話,他們的骨骼就得不到鈣的補充,牙齒也會變藍。這70多種宇航食品都是從沒有受到任何汙染的天然植物中提取的。除了酸奶黃瓜露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湯,肉食和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