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自己的“報酬”是什麼(1 / 1)

對你來說,“報酬”是什麼?

想通過努力得到的東西,或是值得為之努力的東西,就是你的報酬。

現在,很多人不再努力了,是因為“金錢”成了最普遍化的報酬。

工作是為了錢。

勞動就是賺錢。

這樣想,就變成職業隻要能賺錢就可以了。

從前,日本呈現高速增長的時期,大家都在拚命學習。好好學習,就能進好的學校,進好的公司,和優秀的異性結婚,生個孩子,有美滿的家庭,這是一條單純的幸福道路。

但是現在,就算進了好學校也不一定能進好公司,進了好公司,也可能會倒閉,無法放心。薪水也不像以前一樣年年漲。

這種情況下,把“金錢”當做報酬,就算拚命努力,辛苦工作,得到的錢也都差不多,努力就變成了傻瓜。“隻要能生活就行了”,很多人會這樣想。這是沒有夢想的價值觀,不過也沒辦法。

例如,每年花幾百萬日元去上輔導班進修,但和別人所得的報酬相差無幾,會讓人覺得努力所花的時間和費用都“白費”了。

那應該怎麼辦呢?

我認為,擺脫這種無力的狀態,要把視線從“自己”轉向“自己周圍的人”。

報酬如果是“金錢”,就請進一步想一想,那是用來做什麼的金錢。

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好?

還是為了使自己開心?

為自己賺錢,不管是什麼理由,追究到底,隻能是“私利”。

但是,為了“私利”,人是不會努力的。為什麼呢,人要努力,最終需要獲得滿足,自己是不能滿足自己的,和隻能持續放出“快感”的多巴胺一樣。也就是說,能滿足人的,隻能是“人”。別人認可自己做的事,才會感到喜悅,隻有被需要,人才會滿足。

所以,不要為了自己賺錢,而要看成是為身邊的人的幸福努力。

年輕時常常胡鬧,有了戀人後,就認真工作了,以前就經常聽到這樣的故事,這是因為這個人以前心中沒有“為了他人”的念頭,因為戀人的存在,產生了這種變化。

為了父母,為了妻子,為了孩子,自己在努力工作,這樣想的話,就會自然產生生活的欲望、努力的力量和夢想。

不要把勞動的目的單純地認做金錢。

每個人都需要有對自己很珍貴的人。

以前有很多為了金錢和生活勞動的人。但是,一定有一個他為之努力的“人”。自己的勞動,是為了獲得能讓自己和自己重要的人快樂生活的金錢。

現在,很多人不再有夢想,我認為是因為他們放棄了“和人的關係”。

人們失去的,不是“夢想”和“希望”,而是“和人的關係”如果對自己最好的報酬是“所愛的人的笑臉”,應該就沒有自殺的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