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拉善,留給我太多的夢(1 / 2)

在平原小鎮長大,又在大都會長期居住的我,對大漠、草原、密林有一種癡狂的向往。過去幾十年,我走遍世界不同的地域,領略過各種異樣的形貌和風光。非洲中東的大漠、拉美的熱帶雨林、俄羅斯的高山峻嶺、歐洲的跨國江河、蒙古國遼闊的原野、加拿大遍地的楓林、日本的火山溫泉、印尼的千島風情—一切的一切,通通存儲在我的記憶裏。不錯,這些景觀神奇、壯美、多彩,但畢竟是人家的,遙遠的。

一位北美的朋友對我說,他來中國遊曆不下10次,僅西藏、青海就去了3次,內蒙古去過兩次,其感受已非“驚歎”二字所能形容。他說他迷戀中國,熱愛中國,漢語從隻字不識到日常對話應對自如。他又說他愧疚自己祖國的大部分河山至今沒有去過,“這一課能不能補得上,還真沒有把握”。這位朋友出自內心的自責用在我身上倒挺合適。我要補的課不比人家少。

2011年8月初,盛夏烈日,本來不是遊走阿拉善的好季節,可我,偏偏執意前往,還拉上了內蒙古外辦的老主任、我的好朋友王國士,他對阿拉善輕車熟路,是絕佳的好導遊。得知我要來,盟委的王玉明書記(現為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盟人大工委的孟和吉日格勒主任撂下其他公務,騰出時間專程陪我,此番盛情厚意使我十分感動。

此前,我對阿拉善的認知是間接的、零散的,雖不能說一片空白,但也十分有限。

“草原、紅柳、梭梭、胡楊、藍天、白雲、碧水、綠洲、金沙,是阿拉善的美麗;‘沙漠珠峰’畢魯圖的青天,是阿拉善的神奇;東風航天城使華夏飛天夢變成現實,是阿拉善的驕傲。”著名本土作家張繼煉筆下的阿拉善,不僅是淳樸原始、雄渾奇特的秘境,也是放飛夢想、創造現代傳奇的大漠新家園。

不愧是著名歌唱家德德瑪的故鄉。讚美內蒙古、歌頌阿拉善的歌曲令我心馳神往。《蒼天般的阿拉善》、《神聖阿拉善》、《鴻雁》、《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草原之夜》等曲目的美妙旋律和切切意境早已滲入我的心脾,與我相隨相伴,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我能吟誦的曲作不是很多,但那些歌頌家鄉草原的歌曲我是熟稔於心的。

你的駝鈴化作交響/你的小草勇敢堅強/你的森林蒼蒼茫茫/你的目光溫暖慈祥/這就是神聖的阿拉善/在我的心中默默珍藏/鴻雁天空上/對對排成行/江水長秋草黃/草原琴聲悠揚/鴻雁向南方/飛過蘆葦蕩/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

飛離北京的頭天晚上,我取出《草原文化》2009年第一期的阿拉善專輯,展閱阿盟13位老領導的寄語和20多篇專題圖文。又榮幸地獲贈阿盟老書記、自治區政協副主席伏來旺同誌的新作《清風漫吟》,290篇詩文佳作中,我著重閱讀關於阿拉善的那幾篇,因為我即將踏著作者的足跡,去認知這方我不熟悉的神奇大地。還巧的是,一位內蒙古友人還送我《中國秘境阿拉善》畫冊,可謂“雪中送炭”。

阿拉善啊,正是那詩文、那歌曲、那圖冊所表達的罕為人知的神秘和美麗,才構成了謎一樣的誘惑,才強烈地吸引我執意前往。

我等一行告別內蒙古西南端的鄂托克前旗,途徑寧夏的銀川,到達阿拉善盟盟府所在地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

眼前的一切使我驚喜。原先對阿拉善的了解近乎無知,除了“偏遠、荒涼、落後”,似乎再找不出其他字眼兒。巴彥浩特是一個日新月異的小鎮,這裏的人民毫不怨恨大自然沒有賦予它青山綠水,隻懂得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漠漠沙海茫茫戈壁創造奇跡。

短短兩天行程,遊遍所屬的三個旗是萬萬不可能的事情,盟領導為我們濃縮了一個小日程: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宗寺、阿拉善經濟開發區、阿拉善博物館、營盤山景觀公園等。

不遊賀蘭山無異於未到阿拉善。我們所去的巴彥浩特正東的山峰“達郎浩饒”(也稱敖包疙瘩),海拔3 556米。身臨其境,我感受到震撼,體驗到神奇,領悟到為什麼賀蘭山素有“關中屏障、河隴咽喉”之稱。賀蘭山80%的山脈在阿拉善境內,重巒疊嶂。據測算,這裏生長著56萬畝天然次生林。賀蘭山此遊,一天感受到四季。

廣宗寺坐落在賀蘭山西麓,周圍山峰林立,寺廟依山而建,鬆柏常青,溪流如帶。寺內供奉著傳奇活佛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肉身舍利,該寺廟因此而遠近聞名。我等幾人置身此處廟宇軒昂、佛經聲聲的聖殿,眼裏所見的是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融為一體的遊覽勝地,腦海裏思考的是國家尊重宗教信仰、重視文物保護的和諧理念。“攬景會心,思緒悠悠。高朗其懷,曠達其意。”真是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