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的信念:成功就是永不停歇的戰鬥(1)(3 / 3)

在馬雲看來,即便阿裏巴巴成為同行業中最具實力的企業,而且有著遠大的理想和目標,依然要注意休養生息,依然要懂得韜光養晦,要懂得在市場競爭和發展規律麵前感到害怕。比如,隨著阿裏巴巴的不斷發展,很多人建議阿裏巴巴盡早上市,其實阿裏巴巴的任何一個成員,包括馬雲自己都希望阿裏巴巴能夠上市,希望它在國際市場有一番作為。但是馬雲冷靜分析了時勢,他認為阿裏巴巴有勇氣和實力上市,但是上市也應該選擇正確的時機,需要確保阿裏巴巴在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領先位置,而這需要兩三年的時間來觀察,在當時的條件下,馬雲不敢冒那樣的風險。正因為如此,阿裏巴巴上市時間一推再推。

勇是指導思想上的一種“進”,不敢則是實施過程中的一種“止”,一個人不能想到什麼就義無反顧地去做,而應該考慮這麼做的後果,應該對未來的生活保持適當敬畏,這不是一種懦弱和膽怯,而是一種更為合理的發展戰略。

股神巴菲特曾經有一句名言:當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其實巴菲特和其他巔峰投資者一樣都有勇氣在股市裏闖蕩,毫不客氣地說,他比其他人更有立足的資本,也更有勇敢的底氣。但是在巴菲特看來,勇氣不一定能夠幫助自己掙到更多的錢,當別人都貪婪的時候,當別人都勇猛向前的時候,你需要冷靜下來,需要尊重某些規律,需要讓自己有敬畏和恐懼之心,一旦你無所畏懼,就會被那些規律所絆倒。

不過事實上,很多創業者,尤其是年輕人,總是認為敢想敢幹敢闖就一定能夠成功,殊不知一腔熱血並不一定會帶來成功,相反,還可能讓自己跌入深淵。其實這個世界並不缺乏有野心、有勇氣的人,缺的是能夠適時止步的人。每個人都可能有很多瘋狂的想法,每個人都可能會無所畏懼地為著理想而奮鬥,但勇氣也有可能是盲目的,勇氣容易讓人陷入極端的自信和躍進狀態。

有個企業家說過:“如果一個團隊中,有10個人都舉雙手讚成某個行動,那麼你就要小心了,因為大家可能進入了狂熱的狀態。”事實上有些企業已為此做了一些防範措施,針對一項計劃的實施,10個人中必須有一個人努力找出不可實施的因素。這就是一種“不敢”,企業如此,人更應該如此。年輕人應該有夢想,而且有夢想就要勇敢地去實現,可是也要記住千萬不能讓勇氣完全操縱自己,在信心滿滿的時候,內心應該有一個聲音時時提醒自己:我不能輕易就這麼幹。

創業者書讀得不多沒關係,就怕不在社會上讀書創業者最大的快樂就在於在創業過程中去學習、去提升。很多時候是創業者因為自己搞不清楚而去創業,搞清楚以後就不去創業了,所以創業者書讀得不多沒關係,就怕不在社會上讀書。

——馬雲

很多人會認為自己沒有知識,沒有文憑,所以沒有辦法去創業,沒有辦法和別人競爭,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很多沒有太多文化知識的人,都成為很成功的企業家和商人,有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65%以上的浙江富豪都是中小學畢業。很多成功的企業家,他們的文化程度並不比別人高,他們受到的教育也並不比別人多。比爾·蓋茨大學沒畢業,就開始自主創業,李嘉誠14歲就輟學打工,宗慶後初中畢業到農場挖鹽……這份名單還可以列得很長。這些人讀書並不多,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很早就進入社會去鍛煉,數十年的曆練使他們增長了見識,磨礪了意誌。

文化知識當然很重要,很多企業家在事業有成後,重返校園進修,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管理能力、思考能力,拓寬自己的眼界。近年來很多明星和企業家進入長江商學院學習,這就證明了知識的重要。但對於那些沒有機會接觸更多知識,沒有機會進入高等學府的人來說,想要創業,社會就是最好的學校,社會中有你想要的一切。

很多人說做人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你的先天條件越好,受教育程度越高,似乎就比別人越容易獲得成功,但是起跑線其實並不能真正決定你的終點。一個人隻要肯努力、肯學習,在社會生活中一樣可以吸收很多營養,一樣可以為自己的成功鋪設道路。高爾基曾經寫過一本書《我的大學》,那裏麵所說的大學就是社會,他的所有認知、所有知識、所有經驗、所有領悟,其實都來自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