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飲德食和,千載食療中的養生智慧1(1 / 1)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中國人的飲食思想。成書於戰國時期的中國醫學上第一部總結性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有關飲食的理論不下四十餘篇,透析出中醫學和飲食文化之間源遠流長、緊密相關的聯係。

中醫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食養”和“食療”的作用。《養老壽親書》指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

人們很早就認識到,除了運用藥物來防治疾病外,穀、肉、果、蔬等食物也是應當充分利用的。它們可以營養身體、補益精氣、增強抗病能力。因此可以說,我們健康的根本就在於生活中的一食一飲。

1.藥食同源,健康的根本在於一食一飲。

祖國醫學傳承數千年,它的思想不僅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觀點,也融合了東方的思維和智慧,而“藥食同源”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理論。

相傳在神農氏時期,古代先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遭受了許多疾患、病痛之苦。神農氏體恤黎民,憐憫百姓,不畏艱險開始“嚐百草”,終於發現哪些是可以吃的,哪些是不可以吃的。同時還發現,有一些動植物,不僅可以充饑,還具有治療疾病、減輕病痛的作用,比如誤食某種食物後會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但食用一些其他的食物後,這些症狀會緩解,甚至消除。

經過無數次的嚐試,終於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選擇了那些最為安全、有效的“百草”,作為果腹充饑的食物。另一些,則歸屬於藥,按其性能,用以治病。

由此可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始階段,人們是沒有把食物和藥物區別開來的。

其實,“藥食同源”還可以從《黃帝內經》中得到印證,其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意思是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要小一些,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要大一些,穀肉果蔬,隻要不過量食用,都可以養人。認為可以將“食”當作沒有多大副作用的藥,也可以說“藥”是有較大副作用的食物,隻是作用程度的不同,本質上並沒有區別。

藥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藥物。這樣的食物種類繁多,俯拾即是。比如:烏龜、牛肉、羊肉、麻雀、鵪鶉、蔥白、生薑、山藥、薏米、蓮子、蘇子、蘇葉等等,它們既是富有營養的食物,又是作用溫和、療效很好的藥品。尤其是蔥白和生薑,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調味品,而作為藥物,它們在治療傷風感冒、風寒感冒、流行性感冒方麵,其療效甚至比現代一些所謂最好的感冒藥還勝過一籌。在人們對感冒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很好的治療方法之前,它們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或許,它們將會永遠成為對付感冒的一種溫和、有效而又廉價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