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正視萌動的情感(1 / 3)

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行舉止間接影響著青少年以後的人生。

如何與父母親相處,是青少年們的心理負擔與困難之一。隨著思考方式的改變,年輕人也會改變對父母的看法,開始批評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了代溝隔閡。假如父母處理不當,就會有親子關係的衝突而產生不悅。再者,年輕人追求獨立自主,力求減少依賴父母,而有些父母卻不關心青少年的自主精神,造成家庭不和。

因此,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的浮雲般的感情需要及時的疏理。

1.父母一點也不理解我

你的困惑:父母有時候不了解我們,他們不知道我們到底在想些什麼,他們總是按著自己的意思去做……我與他們之間有很深的代溝,我與他們簡直無法溝通。

我來為你疏導:

心靈故事之

故事之(1)

女生宿舍裏,巧巧向好友述說著自己的煩惱:“今天早上和我媽吵架了。她說今天天氣不好,非讓我穿毛衣,我說我不冷,不想穿,就這點事就吵起來了。有時候真煩,都這麼大了,連這種小事他們都要幹涉,累不累呀!”

好友也頗為理解地說:“彼此彼此,昨天晚上我也和我爸吵架了。放學回家後,我趕緊打開電視,想看看那場都快結束的足球,剛看兩眼,我爸回來了,進門就在那喊:‘怎麼又在看電視,一點都不懂事,快做作業!’我說我剛看,馬上就賽完了,賽完我再做作業,你猜怎麼著,他上來就把電視關了,還說什麼,女孩子看什麼足球。唉,他們一點都不理解我!”

故事之(2)

馮勇是一名高二學生,但是在這個花季的年齡裏,他卻一直想著“把爸爸趕出去凍死,然後我出家”。原因是從小學二年級起,他每次都是被爸爸看著強製學習。為了讓他專心學習,爸爸拿走了他房間裏一切好玩的小東西,而且不讓看電視,不讓出去玩,學累了也很少讓他休息。有一次學累了,爸媽竟一人掐他腰,一人扭他耳朵讓他去學習。馮勇覺得很鬱悶,他覺得父母不了解他,於是處處和父母作對,不僅爸媽說的話堅決不聽,就連父母愛吃的菜他都不吃了,為的是“和他們劃清界限”!

透視心靈深處

現代社會,思想的發展迅速,各種新興的思想隨之而生,家長的思想變化已遠遠趕不上時代的潮流,使本來就已存在的代溝現象更為嚴重。代溝成為困擾兩代人之間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那麼,“代溝”是如何產生的呢?

有56%的被調查學生表示自己不能被父母理解,其中10%的學生認為家長“根本不理解自己”。大多數人都反應,父母隻盯著他們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他們其他方麵的感受。“給你吃這麼好、穿這麼好,不就圖你學習上有長進嗎?”這句話幾乎成了多數家長的口頭禪,殊不知,這句話也讓孩子背上沉重的壓力。

每一個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小時候覺得爸爸媽媽是最完美的人,上了中學後卻發現了他們的一些缺點;小的時候跟爸爸媽媽上公園逛商店,總願意爸爸媽媽拉著自己的手,可上了中學就不願讓他們領著了,總想自己去玩;小時候什麼都與父母說,長大了卻發現父母原來不了解自己,就封閉了這個通道。這就是“心理斷乳期”的表現,由於兩代人生活與成長的環境不同,在思想和行為上有一定距離是很自然,很正常的,有人稱之為“代溝”。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

首先,要明確這是一個正常現象,有其發生的必然性。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的自我意識會慢慢蘇醒,同時對父母的意見不再是簡單地服從、照辦,而是要分辯是與非。他們希望自主地安排生活,不希望、也不願意父母幹涉。但父母仍然用昔日對待兒童的教育方法,這已不能適應這一階段的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於是就會讓青少年產生父母不了理我這樣的感覺。這就產生家庭矛盾,也慢慢演變成為代溝。

其次,是父母的教育方式的不足之處導致了這種現象的出現。父母的一生總有這麼多的理想沒有完成,而他們習慣於將未完的理想與信念都寄托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成為他們夢想的延續,他們設計孩子前程的同時,就是為他們年輕而未完成的青春理想而設計。而青少年也在追尋屬於他們自己的理想,這就產生了思想上的矛盾。就像一個名人說過“孩子在3~4歲是行為上的獨立,而16~18歲則是思想上的獨立”,他們不會任父母來設計自己的未來,這也是代溝產生的原因。

解開心結

雖然代溝現象是常見的,但是不加以重視,也會產生巨大的危害。他可能是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學習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在麵對代溝時,作為青少年不要一味的怨怪父母,以逃避了事,要敢於麵對,正確的解決才是科學之道。

常言道:“話不說不明,理不辨不清。”要解決代溝這一問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加強兩代人之間的溝通。站在青少年的角度,要明白:父母是愛你們的。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以你的將來考慮作為前提的。對你們事事關心,事事過問,一切都要控製住在自己的視野之下。這雖然是愛子心切的表現,但管得過死,難免就產生衝突,使孩子們感到父母不理解他們。在麵對這種情況時,要及時的把自己的想法說與父母,隻有讓父母明白了這一切,才有解決的可能性。假如你一時難以理解父母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不要與父母“對立”,記住父母的話,並在實踐中去逐步認識和理解。這樣,你就容易與父母保持友好、平等、和諧的關係了。最要不得的做法是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就更加封閉自己,並且不斷地埋怨。那樣隻會使隔閡越來越大。

另外,要學會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問題。現在的父母多半都認為,對於青少年來說學習永遠是第一位的,因而忽視了子女在情感、興趣、心理等多層次的需要。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的需求就會不但的升高,青少年們還有許多想法,有些想法是父母年輕時不曾有的,所以也就會意識不到,就出現了不理解。所以,要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待你的成長,那樣,就會生出理解與寬容。

現在人們常說“理解萬歲”,青少年們在要求父母們理解自己的同時,也要去理解父母。“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不能要求自己的父母沒有一點缺點和失誤。要知道,理解是相互的。

2.青少年如何麵對異性交往

你的困惑:我是一個大大咧咧的女生,雖然沒有性別歧視,但是從內心深處我更偏重於男生的那種豪爽的性格。所以身邊常常是一些男性朋友,最近有一些關係較好的女性朋友對我說,當男生接近一個女生時,他就有一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友誼是不會在異性之間產生的。我真的很納悶:難道異性之間隻會產生愛情嗎?

我來為你疏導:

透視心靈深處

異性之間不隻產生愛情,更多的是友誼。異性之間不但可以存在友誼,而且異性之間是可以互補的,他們的不同傾向將相互補償,換言之,男女同學之間的交往好處是很多的。異性之間的純真友誼,是男女關係中比較特殊的一種關係,這是一種中性關係,需要男女雙方都要偏離原來的性別,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個點是純真友誼的核心。這有別於愛情,雖然異性的友情中也有許多共同點,包括:知趣、愛好、能力、理想、價值觀等;也可以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各有收益;更有了解對方、信任對方的眼光,甚至會在關鍵的時候依賴對方。但這種異性間的關係,沒有排他性,雙方都可有很多這樣的朋友,或者雙方的朋友也會因此相識,建立友誼。

從友誼的角度來說,真正的友誼是人們在交往中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關係,沒有性別,沒有距離,沒有高低之分。異性友誼更是一種輕鬆的、寬廣的情感,異性友誼的建立,隻是有著共同理想與興趣,共同的見解與理解。他們之間就像二條平行的鐵軌,他們永遠看得到對方,而又不會走到一起,隻會默默的為對方祝福。但也不可缺少相互批評,因為總批評你的人,不一定是壞人,總幫你說話的人,不一定就是好人。虛偽的友誼,會把純潔的友誼葬送。這就是真正的友誼,對於青少年來說,他們正處在人生的起步階段,對任何的事情都是一個初步的認識,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這時候的友誼更容易形成,隻要得以正確的把握和認識,異性青少年的友誼將會更加美好。

由於青少年正處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發育的急劇變化,從而使情緒易於波動,活動能力增強,人格獨立要求增加,同時產生願意與異性交往的想法,這些都屬於正常現象,而非是“戀愛”。學會與異性交往是青少年一堂必修的“社會課”,期間需要逐步樹立良好的交往意識,培養健康的交往心理,但是更多的家長和青少年們會對這種情況不能持正確認識的態度,所以會擔心,小孩子一旦和異性搭起了友誼的橋梁,難保那座橋不會變成“鵲橋”。所以有些家長就會在將與異性交往神秘化,把異性交往劃為禁區。不錯,青少年確實還不成熟,在與異性交往時肯定會遇到不少困難,出現一些問題。但是,人的心理成熟不可能靠坐等得到,與異性交往的技能也隻能在實踐中去摸索、去提高。事實上,一個沒有學會與異性交往,沒有達成異質社交性的人很難說是一個成熟的人。有些人可能會以為鼓勵或放任兩性互動就是意味著同意或支持青少年談戀愛,其實不然。基本上鼓勵青少年和異性交友是為了讓他們懂得如何和“人”交友,並且為將來談戀愛做準備。

青春期是青少年社會化的關鍵時期,異性友情不可或缺。此時的男孩、女孩,以其特有的性別磁場在對異性產生吸引力,或被異性磁場吸引。這不是他們自身意識到的,更不是他們刻意計劃的。按照人類心理社會發展的自然進程,一個正常人從初中開始就需要學習建立異性友誼。與異性交往並非是“長大以後的事”,相反,如果真的等到離開學校走上社會以後才開始學習與異性交往,很可能就會因為缺乏鍛煉而成為這方麵的“困難戶”。進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在對異性家長的態度、表情、言行上發生著微妙的變化,這十分正常。但這個過程不可持續太久,需要盡快讓青少年的性別磁場指向從異性家長轉向同齡同輩的異性,這是青春期社會化的一個特殊環節,可稱“第二斷乳期”或“心理斷乳期”。男女相互接近的渴望使他們樂於參加與異性在一起的集體活動,喜歡結伴外出郊遊、唱歌、跳舞或參加體育活動等等,並對異性表示關心、體貼、樂於幫助異性同學以博得異性的好感。但是,少男少女畢竟還不懂得應當怎樣與異性相處,接觸和交往多半沒有專一性和排他性。

解開心結

異性交往是我們在社會中進行人際交往的重要內容。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人們觀念的變化,異性之間的友情會越來越頻繁出現在人們中間。青少年之間的異性交往不但可以,而且是正當的、必需的。它應是建立在純潔友誼的基礎上的,其目的是友情友愛,互幫互助,共同進步。處於青春期的高中生對異性交往問題是非常敏感而好奇的。沒有必要限製異性的正常交往,也沒有必要強製他們與異性交往。因為不同的人心理、生理的發展水平不一致,人的社會化程度也有差別,隻要在正常範圍,順其自然發展即可。如何正確交往,選擇什麼樣的異性朋友,便成為我們高中生應該學習和掌握的技能。

這就要需要在對異性之間要有一個交往度,就是說在與異性的交往中必須把握好交往得當和適度。“得當”,即交往的方式方法要適合當前社會多數人的接受程度,不能像同性朋友那樣不分時間、地點、場合,舉止隨便,親密無間,因為男女有別;“適度”,即嚴格把握友誼的框架,使友誼的性質不超出友愛的範疇。這時就需要青少年以正確的心態來看待異性交往。那麼青少年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在與異性的交往中要“輕視異性”,這裏說“輕視異性”,不是指性別歧視,而是指不把男生當男生看,也不把女生當女生看,與他或她在一起隻是興趣愛好相同。在與異性的交往中,要注意消除異性間交往間的那種不自然感。心理上應該像對同性朋友那樣去與異性交往,因為友誼本來就是感情的自然發展,異性間自然交往的步履常能描繪出純潔友誼的軌跡,這已為無數的生活實踐所證明。能夠“輕視”異性,不把異性當回事,這是成熟的標誌,所以把它放在第一條,因為它是人生邁向成熟的第一步能夠不把異性當回事,這對於人們、尤其對於青少年來說,是困難的,唯其難,所以它才成為一種成熟的象征。真正的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青少年端正自己的態度,培養健康的交往意識,淡化對方性別的意識,思想無邪,交往時落落大方。

其次,要廣泛交往或稱為群體交往,避免過多的個別接觸。這也是一個降低異性交往的敏感度,對異性交往的一種新的解釋。這個新的解釋的含義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與各種人進行社會交往,所以,所謂異性交往,是一種“求異的交往”。與異性的交往隻是學習的需要,或者是對共同話題的探討。

再次,有禮有節,即在與異性的交往中,應注意把握分寸,不可過於親密,舉止要端莊穩重,言談文雅高潔。異性間交往過分拘謹固然令人生厭,但也不可過分隨便,諸如嬉笑打鬧,你推我拉之類的舉止應力求避免。須知異性畢竟有別,有些話題隻能在同性之間交談,有些玩笑不宜在異性麵前亂開。對於青少年來說,這一點有些難度,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有許多的觀念不為現在的青少年所知,更多的人是對於那種“男女授受不親”的觀點不屑。但是最基礎的就是要做到不要在異性麵前講兩性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