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克服不良的傾向(1 / 3)

“知識就是力量”,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學習知識的黃金時期。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卻有很多問題困擾著他們,讓他們對學習“想說愛你不容易”。

對於青少年而言,惟一的任務就是讀書。學習負擔過重,常給他們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因為學習壓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屢見不鮮。他們的思想壓力常來源於他們對學習現狀的不滿和不恰當的比較,不能接受自己的現狀,過分注重結果,或是體會不到學習的興趣等等。因此,隻要處理好這些問題,青少年愛上學習是件很容易的事。

1.我為什麼總是“走神”

你的困惑:我總是在提醒自己,上課要專心,不要走神,但是為什麼還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呢?

我來為你疏導:

心靈故事之

從前,有個名叫弈秋的人,他的棋藝水平聞名全國。每隔二年,弈秋大師都招收兩名徒弟,有一次,他收了兩個年輕的徒弟——東木和西木。

剛開始學棋時,東木和西木都能夠全神貫注地聽老師講課,有時,兩個還時不時打斷弈秋的講解,提出各種疑問。棋藝水平不相上下,進步很快。

很快一年過去了,東森和西木學棋的態度有所不同了,東木聚精會神,專心致誌地學,西木則心不在焉,東張西望,心裏隻想到天上是否有大雁飛來了,他還隱隱約約地似乎聽到了鴻鷹的叫聲,眼前不時浮現獵人射鷹的英姿。結果前者成了一位名棋手,後者卻一事無成。

透視心靈深處

這兩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學習必須專心致誌,不能三心二意;否則,再聰明的人也不能掌握真正的技術,不能學會更多的知識。但是要做到專心致誌的學習是不容易的,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們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經常出現“走神”的現象。那麼,為什麼會“走神”呢?

上課時,老師在上麵講,學生在下麵東張西望,心裏想的不是操場上的足球,就是外婆家的小貓,或者左顧右盼,與鄰座同學說小話。對老師講的知識左耳聽,右耳冒。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你“走神”了呢?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注意力渙散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心理因素。其實,“走神”就是由於受無關事物的引誘,不能穩定地、持久地把自己的注意保持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所造成的。造成學習時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原因多種多樣,大致可分成幾種情況:

第一,對學習的認識誤區。當對學習的目的、意義認識不足或對所學內容的意義認識不足、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的興趣和責任心。

第二,兒童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幹擾,環境因素如嗓音、偶然事件、新、奇、特等刺激的影響。

第三,心理衛生因素。如悲觀、焦慮、煩躁等均可導致注意力渙散。其主要因素包括:誌向、興趣、毅力等方麵,這些都受家庭和社會風氣的影響。這一類青少年表現為情緒不穩定,焦慮,恐懼及行為和品行問題。

第四,教育模式的不當造成的兒童厭學。比如,由於父母不適當的期望值所引起的厭學,主要表現為上課走神或打瞌睡。另外一些教師不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點,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也是導致兒童上課走神的一個重要原因。

解開心結

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力是打開一個人心靈的門戶。注意力越集中,我們學到的東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渙散了或無法集中,那麼進入我們心靈的門戶也就隨之而關閉了,一切有用的知識信息都無法進入。所以,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天才,首先是注意力。”那麼,怎樣克服學習中經常“走神”呢?提出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要培養自己對學習的興趣

要保持注意力的集中依賴於興趣,有了興趣就能全神貫注,當對某學科不感興趣時,就容易“走神”。興趣是一切行動的動力源泉。特別是對學習的間接興趣。所謂間接興趣就是指對活動過程和內容本身並不感興趣,而是對活動的結果和意義感興趣,它與注意力的形成是密切相連的,更為持久。而且是需要付出意誌努力的,但它較之直接興趣是一種高級的、複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培養興趣可以從直接興趣慢慢過度到間接興趣。

二、自我提示法

通過語言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找幾張小卡片,在上麵分別寫上:“專心聽講”、“不要走神兒”、“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句子,然後把它們放到你平時容易看見的地方,如鉛筆盒裏,可以讓你在走神的時候隨時看到,以達到提醒自己的效果。麵且,這樣無論你有沒有走神,是上課聽講還是回家寫作業,隻要一看到它們,就會提醒自己:別走神兒呀!

三、帶著疑問上課,做課堂的主人

要做好預習工作。每天晚上花一點時間把明天要上的內容先偷偷看一遍,想一想,找出自己不會的問題,這樣第二天上課時,就會集中注意力聽老師的解答。

而且,在預習的過程中,你也會對課堂內容有一個了解。第二天上課,老師一提問,你就舉手,別人還在想呢,你都回答出來了,多棒。要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要大膽地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認真參加討論,有選擇地記好筆記等等。由於積極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專注於課堂學習的中心內容、自然就不易“走神”。

四、自我獎懲法

在每次學習的時候都要給自己定一個學習計劃。如果在規定時間完成了學習計劃,並且始終是專心致誌的,那麼就可以獎勵一下自己;相反,如果由於分神而使計劃落空,那你就該毫不留情地懲罰自己做不願做的事,如幹雜活或跑樓梯等。這樣可以加強心理建設,使你養成注意力集中的好習慣。

總之,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強意誌的鍛煉。注意與意誌有密切聯係,當富有吸引力的刺激出現時,或情緒波動時,需要有堅強的意誌來約束,支配自己的注意,發揮自我調節的作用,使注意重新集中起來。注意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效果,不要半途而廢。

2.如何改正偏科現象

你的困惑:由於受升學考試等因素的影響,現在的偏科現象較為普遍,中學生尤其突出,如重理輕文,或重文輕理等。在出現偏科現象時,該如何自我克服呢?

我來為你疏導:

心靈故事之

王飛的語言能力非常強,而且愛好文學,所以,她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在了文科。也許是基於這一原因,她的文科與理科有著天與地的差別。幾乎沒有下過九十分線的英語強人很難讓人想象到她的數學成績竟然隻有少少的二十幾分。

對此,王飛的態度卻不已為然,她認為,自己在感興趣的方麵有突出的成績,這就足以照亮自己的人生。可是殘酷的高考讓王飛知道了自己的想法是極為幼稚的,正是因為那少得可憐的數學分數把她關在了夢想的大學門外。

透視心靈深處

偏科對每個青少年來說都不陌生,據調查,80%的同學認為自己曾經或現在正在為偏科而煩擾,但這當中卻有一半以上的人對於偏科沒有一個正確、深入的認識。但是,到底什麼是偏科呢?專家給這個現象下了如下的定義:偏科是指在學習中不能正確對待各門學科的學習。重視了認為“有用”的學科,而忽視了認為“無用”的學科,善學喜歡的學科,把主要精力集中於這門學科的學習,而忽視其他學科的學習,有的甚至放棄其他學說的學習。

各年級開設的各門學科都是為了青少年的全麵發展、經過科學論證和實踐檢驗而設立的,偏廢任何一門課程,猶如修建高樓大廈時地基缺了幾樣關鍵的東西,其後果是很嚴重的。一是在知識上產生缺陷,在學科方麵出現“跛腿”現象。那樣會影響其總體的考試分數,為其升學帶來一定的難度,而且會影響他在某一領域的發展。二是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因為各門學科是相互聯係的,缺一就會覺得不協調。

現在偏科現象已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尤其是在“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種重理輕文思想的影響下,偏科現象更為嚴重了。不過,偏科難免。原因有內在的,也有外在的。

一、隻憑興趣學習

現實生活中,有些學生喜歡數理化,而對語文、曆史、地理等學科一籌莫展,而有些學生則恰恰相反,他們喜歡哪一門就隻學那一門,其餘不感興趣的課程就不聽,作業也是胡亂做的,如此興趣用事產生巨大反差,形成偏科的現象。

二、學習方法不正確

“偏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選擇學習方法。有的青少年對某門課程的學習方法不對,學習效果不高,老師教育又不得法,家長也沒及時給予幫助,慢慢的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造成偏科現象。

三、教師的影響

有的青少年偏科是由於青少年與教師的關係問題造成的。由於不喜歡某個老師,就會連帶著在他的課上不想聽,留的作業也不想做,導致這門課的成績上不去,而最終導致偏科現象的形成。

解開心結

那麼,在克服了偏科的認識問題之後,在學習方法上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態度決定一切。麵對偏科現象,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認清危害,樹立信心。當偏科出現了,有的同學便會信心全失,便會慢慢的放棄,想最補也很難補上去了。你要記住,學習上的弱科往往會影響整體成績,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並給進入更高學府進行學習帶來困難。所以,要樹立起信心,偏科不是無藥可救,主要取決於你學習的態度。

要擯棄好惡,端正正確的學習態度。偏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僅憑自己的興趣出發。興趣愛好與否,是出於對某種學科的心理態度。學習不能憑自身的好惡及和老師的關係而產生學科偏見,這樣做是幼稚、糊塗的,也是極為錯誤的。如果重視不感興趣的弱科,對其不抱任何偏見,以“肯學則能學會”的態度致力於這個學科,就能增強學習的動力。

做題從簡單的入手。對於偏科的學生來說,在麵對這一科目時,要把握從簡到難的原則進行學習。因為你在這個科目上基礎差,做難題對於你的提高不會有多大幫助,而且會不斷的打擊你的自信心。正確的方法是從簡單一些的習題入手,牢牢掌握課本上最基礎的知識,在對簡單的題目完全掌握後,再適當提高題目難度。

要把握好學習不擅長科目的時間,堅持從短到長的原則。凡是不擅長的學科,大都是不感興趣的。因此,如果一開始你便在差的科目上投入大量時間,必然會倍增煩躁與厭倦。所以,要製定出一份計劃表,給自己定下時間規定,比如說半個小時,到時間後就去改學別的科目。時間一長,對差科的學習興趣就會逐漸培養起來了。還可以將差的科目夾在強的科目中學,時間同樣不要太長,以避免枯燥無味的學習。

如今的網絡上有人這麼說到:不偏科不成才。但是不得不承認,過分偏科的人在社會上生存有很大的局限性。現在的社會需要的是綜合素質全麵發展的人才,要想適應社會的發展,必須改正偏科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