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時期是成長過程中不論是身體還是心理上變化最大的時期,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遇到很多困惑和煩惱。對於這個時期的青少年來說,如果成長的煩惱沒有得到合理的宣泄和解決,那麼青少年很容易產生挫折和失敗的心理,此時會有悲觀心理的產生,而且,將會對身邊的很多東西失去興趣。
一般悲觀的人,先把自己打敗,然後又被生活打敗。像這種悲觀心理在青少年時期相當普遍。特別是在初一、高一年級的學生這種情況最為明顯。也可以這樣說,青少年時期是人的生理和情感及對社會的認知變化最大的時期,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麵臨各種各樣的環境和變化,從心理上將會有很大的轉變。所以當青少年來到一個新的環境中時,他不願意麵對新的生活和環境,造成對這個社會適應不良,這種消極心理就會使青少年陷入悲觀和壓抑。
青少年在交往的過程中有取悅他人的傾向,經常承受不屬於他自己的過錯。這就和他們內心的悲觀心態有關。此時,心裏也會相當痛苦和難受。所以迫使他們形成膽小怕事、怯懦、退縮、忍讓等不良的習慣。
這種類型的人所受的痛苦是有限的,同樣前途也是有限的;人的一生總是會經曆些不如意的事,有時自己的行為表現也並非令人滿意,也可能會導致自我批評和害怕等情緒。所以悲觀的青少年也未必整天沉湎於這些感受之中。要經常鼓勵自己積極向上,經受多種磨難,做一個樂觀向上、朝氣蓬勃年輕人。
解開心結
悲觀是人生觀理論中的一種形式,有關專家認為:“人生如同上好的旋踵,盲目地走隻是聽命於生存意誌的擺布,那麼,追求人生的目標和價值就毫無意義了”。因為每個人都有意誌也都有欲求和渴望。所以,如果欲望得不到滿足,那麼就會使青少年悲觀失望。尤其是青少年在自信不足時,悲觀的心理就會大大增加,這也是產生悲觀的主要因素,同時它還會在行動上帶來阻礙,使你對未來產生猶豫不定。所以,青少年為了美好的明天要戰勝悲觀心理。方法如下:
1.樂觀是心胸豁達的表現,是人際交往的基礎。要和樂觀的人做朋友,在和他們交往的過程中,學習他們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思考模式,根據實際情況不斷的改變自己的認知和心態。而且,和樂觀的人在一起容易感受到更多快樂,可以有助於你從悲觀的情緒中盡快走出來。
2.了解自己的心態,多到公園走走,旅遊等,讓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利用外界的景物趕走心中的不愉快,讓大自然的寧靜給你帶來輕鬆的好心情。
3.如果你悲觀的情緒難以自拔時,可以暫時轉移注意力,聽一些輕鬆的曲子,讓音樂的旋律溶解你內心的不良情緒,也可以跑步進入另一種狀態。
4.失敗是成功之母。放棄過去的任性和執著。用積極態度,為自己增強自信心,腳踏實地尋求成功的方法,消除悲觀的心理。
4.你是否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你的困惑:我學習成績不如別人,我長得不如別人,我的家庭條件不如別人,我的一切都不如別人,叫我如何抬起頭來?
我來為你疏導:
心靈故事之
1870年,維也納一個商人家裏出生了一個叫阿德勒的男孩。從小體弱多病而且其貌不揚,所以無論是家庭裏還是學校,他都經常是被人遺忘的角色。而他的哥哥們卻非常出色,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是全家人的驕傲。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中,在男孩的心頭總罩著一層揮之不去的陰雲,他苦悶、壓抑卻無法自拔。他因此而非常的自卑,做什麼事情都畏首畏尾,也更加讓人忽視。後來,隨著這個男孩子慢慢的長大,他開始明白讓自己感到苦悶、使自己行動受到限製的原因就是自卑。經過多年的努力研究,他認為:“由於身體缺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自卑,不僅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另一方麵,它還能使人發奮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想要成功就要去戰勝這股力量,進而把自卑轉化為向上的動力。他自己做到了,最終成為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就是阿德勒。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卑是我們生活中以及事業、交往中的絆腳石,要想通向成思的路,必須將其移除。
透視心靈深處
所謂自卑,是對自己的評價偏低、覺得自己自愧無能,而內心經常有自怨自艾、悲觀失望等情緒產生的消極心理。這種心理是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是青少年在交往過程中時常缺乏的自信心,在辦事時沒有膽量,總是畏首畏尾或隨聲附和,自己沒有一點主見,一旦遇到錯誤或是有些事情沒有做好就以為是自己不好而造成的。這種自卑的心理會導致他們在生活中失去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過度自卑的青少年往往敏感多疑,膽怯懦弱,孤僻內向等。常常情不自禁地過分誇大自己的缺陷,甚至毫無根據地臆造出許多弱點,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具體表現在:
對批評特別敏感。自卑感強的青少年,往往伴有不安、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懷疑自己的能力,又過分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呈現出一種病態的自我保護心理,神經質地對待別人的批評意見。對別人的言行會做出不正常的反應,要麼大哭大鬧,要麼極度消極,總認為人們輕視、貶低、挑剔、歧視自己,因而對別人的言行做出不正常的反應。
自暴自棄。占大比例的自卑兒童往往會表現為自暴自棄、不求上進,認為反正自己不行,在做事過程中,隻要遇到困難挫折,就輕易放棄,無法堅持,認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費力氣。更有甚者,還可能表現出自虐行為,如故意在大街上亂竄,深夜獨自外出、生病拒絕求醫服藥等,有意把自己暴露在危險情境之中,並表現出對自己的殘害行為。
對別人輕視、嫉妒。自卑者為了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而貶低別人,以使自己地地位不會顯得過低。這些青少年往往有較強烈的嫉妒心理。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他們為減輕自家因自卑而產生心理壓力設計的宣泄情緒的渠道,盡管這往往並不奏效。
不敢參與競爭。自卑的人懼怕競賽場合,不相信自己的力量,雖然十分渴望獲得成功的體驗,但由於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通常還未交鋒就斷定自己會失敗,因此,這樣的兒童總是盡量躲避競賽場合。有的雖然在他人的鼓勵下勉強報名參賽,但往往在正式參賽時又會臨陣逃脫,甘當“逃兵”。
較少與同伴交往。在集體生活中,從來不願拋頭露麵,自卑心理的青少年絕大多數對交朋結友或興趣索然,或視為“洪水猛獸”。很少主動與同伴交往,一般沒有朋友,或者過分依賴於某一個能保護自己的同伴。
一般引起青少年的自卑心理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麵:
1.外貌和體形。如五官不夠端正,過瘦、過胖、口吃等缺陷造成的;比如,一位男同學,因身材不好引起自卑,並認為同學看不起他,使他感到自己的言談舉止及社交能力均不如別人。
2.社會環境。如出身農村,經濟條件差,學曆低等。
3.生活經曆。如情場失意,當眾出醜、被人嘲弄等。
青少年的自卑表現最突出就是敏感性和掩飾性,他們經常從別人的言談舉止中尋找與自己有利的評價;由於擔心被別人知道自己的缺陷,常常加刻意的掩飾或否認,從側麵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
經有關人士研究表明,自卑嚴重的青少年具有以下心理缺陷:
1.對一切事情過於敏感,因而很容易遭受挫折。
2.沒有自我形象,常把自己封閉起來,以掩飾自己的弱點。
3.沒有正確的競爭意識。
4.一心傾向於超越現實的幻想世界裏,缺乏社會活動的積極性,有嚴重的孤獨感。
解開心結
自卑心理並不可怕,在正常人中也會有的,不一定是病態心理,問題在於有了自卑感怎麼辦?
一、自我滿足,消除自卑心理。
青少年的心理比較敏感脆弱,經不起困難和挫折的打擊。如果一旦遭受挫折,就很容易變的墮落並產生自卑感。因此,青少年做事時不要有過高的要求,要做到善於滿足自我,在生活和學習上,目標不要定得過高,這樣既容易達到目標又避免了挫折的發生。
二、提高自我評價,遠離自卑心理
一般自卑的青少年比較注重別人對他的低估評價,不願接受別人對自己的高估評價。總是喜歡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相比。這樣越比越覺得自己差,越比越泄氣,自然在心理上就產生了自卑感。其實,每個人都各有優缺點。因此,有自卑心理的青少年,要正視自己的優點,經常回憶自己經過不懈的努力而達到目標的成功的事例;還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優點,肯定的學習成績,來激發自己的自信心。
三、正視自己的不足與缺陷
要克服自卑,就要正視自卑。有些青少年把問題看得過於嚴重,終日沉浸在自己的自卑情緒中,甚至回避與其他同學交往,將自己封閉起來。但是這更加容易使自己在思想上陷入自卑的情緒,形成惡性循環,加重自卑。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麵對現實,坦然麵對自己的不足和缺陷,針對自己不如別人的方麵進行自我調整和改變。如果是學習差,就更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迎頭趕上,如果是生理方麵的原因,就要在思想上爭取更勝一籌,一個心地善良、作風正派的人,其軒昂的氣宇與良好的精神麵貌,足以彌補身材不高或某種生理上缺陷的不足。眾所周知,貝多芬隻有一米六三,而且身受各種疾病的纏繞,但這沒有阻礙他成為一代樂聖。因此,在生活和學習中,不要執著於自己的不足與缺陷,就可以極大地減輕這種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四、要擴大交友圈
要有意識地選擇與那些性格開朗、樂觀、熱情、善良、尊重和關心別人的人進行交往。在交往中,你會被他們感染、影響,你的注意力會被他人所吸引,會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樂,跳出個人心理活動的小圈子,那麼心情也就會隨之變得開朗起來。同時,你還能多方位地認識他人和自己,通過有意識的比較,可以正確認識自己,調整自我評價,提高自信心。
五、建立自信心
自信是消除自卑心理最根本的動力。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失敗是難免的,要想到“失敗是成功之母”,要以積極的態度麵對失敗,在失敗中汲取力量,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克服困難,向成功努力。
未來的世界無限廣闊而美好,青少年應該走出自卑的陰影,在自己身上發現特質、獨一、不同性,相信自己有其獨特。充滿自信,大踏步地向前跨越,去創造事業的輝煌,去書寫人生的壯麗。
5.你是否不願與人交往
你的困惑:除了我自己,我不想要任何的朋友。我討厭看到那些虛偽的人們,世界上最好的、最真誠的朋友莫過於自己,我隻想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我來為你疏導:
心靈故事之
小維覺得自己唯獨值得驕傲的就是自己的成績。她的學習成績帶給她“年級第一”、“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不但如此,她的功課好,為人樸素善良,也是全校有名的。而在家中,她完全沒有丁點的地位,也許是這樣的生長環境使得本身就有點口吃的她性格內向,不太愛與人交往。
一次在上語文公開課時,老師點了這個班級優等生起來回答問題,但是她卻沒能順利地回答出問題,使得同學們哄堂大笑,老師也頓時變了臉,看得出她因此而覺得很丟臉。此後,老師對她的態度十分冷淡,還把她喊到辦公室,特別交待她以後上課不要發言,還說是為了避免同學笑她。
此後,小維就再也不說話了,本來學習積極的她對什麼也不感興趣了,終日獨自煩惱,完全把自己封閉了起來。同學們看不慣和她說話得到的冰冷態度,就埋怨了幾句,她一開始並不予理會,後來便不再是單獨的沉默了,有時還把怨氣發泄於砸爛公物,寫攻擊老師的標語等行為上。時間沒過多久,她就從一名三好學生變為了班上的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