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眼裏,我跟馮小剛導演被捆綁在一起,是因為《私人訂製》以及我對該片的評價。
大約在該片首映前一周,《人民日報》文藝評論版的編輯約我寫一篇對馮導的評論文章。為此,我跟華誼聯係,提前去機場附近的華誼看片。當時,有滿滿一屋子人,但我隻認識李小飛和梅雪風,他倆早年在《看電影》當編輯,所以我們認識起碼有10年了。
看完片,我們三人一起打車回市區。路上,我便說了自己對影片的看法。他倆不語,現在想來,他們是很不喜歡該片,但可能不好意思跟我當麵唱反調。我是事後在他們的影評中才得知他們真實想法的。這毫不奇怪,我跟我最接近的朋友經常發生對電影評價的分歧。人各有所好,沒分歧才怪呢。早年關於外語片配音之事,我跟我最要好的影評人朋友出現意見截然相反的情況,但毫不損害友誼,絕對不會演變成方舟子和崔永元之爭。大家都是君子,明白評論是對事不對人的。
《人民日報》的文章推遲發表,影片首映之日我在《新京報》上發表了《馮小剛的喜劇之道》的影評。雖然限於篇幅,不可能談得很細,但主要的點我都說了,包括我認為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和最大的缺憾。總結起來:有不足,但瑕不掩瑜。
很快,網上出現非常負麵的評價。有人給它打了7分,但注明是百分製,不是10分製。我也是打7分,但用的是10分製,換言之,是及格的,但還沒到良好。在滾滾洪流般的惡評聲中,我的評價簡直成了全國最不和諧的聲音。於是,有人開始質問:“這麼爛的影片,周黎明居然給予那麼高的評價,他一定是拿了馮小剛或華誼的錢了!”
這話若出自普通網友,也就一笑置之。但出自北京的某些影評人,那就有點別有用心了。北京影評圈一般人都知道,我看電影、評電影不收紅包;為了躲發紅包的尷尬,出過好多荒謬的事,比如影片滾字幕時我從邊門溜走,佯裝上廁所卻不再回來,等等。不是我清高,而是我實在受不了紅包所包含的壓力。你拿了紅包,就意味著必須按照片商的要求來寫稿。說實在,我不想為這點蠅頭小利失去暢所欲言的自由。不值得!我沒窮到那步!《洛杉磯時報》寫了我一大版,部分原因也是我不能被收買。我寫影評的底線是不說話,但我不說假話,隻要是正式發表的文章,均代表我的真實觀點。
《私人訂製》是2013年12月19日公映的,到12月21日,我應邀到中國電影博物館參加一個座談會,跟一批剛看完該片的普通觀眾分享個人心得。活動開始前,我心裏嘀咕:今天得遭受大批判了,從影評人的口誅筆伐來看,觀眾多半也會有類似觀點。我準備著跟大家解釋為什麼我認為這部影片沒有那麼差。發言從我對麵的座位開始,每人先給一個分,然後說一句話評語。三四十人,都是白領,一圈下來,我驚呆了。10分製,打分集中在7~8分,高於8.5分和低於6.5分的也有,但屬於少數。我回家把大家的分數做成圖,一看完全是統計學的常態分布,我的7分甚至略低於中間值。這時,我猛然意識到,網上影評人的分數並不代表更廣大的觀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