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與本質(1 / 1)

批評馮小剛這部影片或其他影片,或批評其他中國影人,你必須放在中國的大環境裏。明明是誰都做不到的,你說他們為何不去做,那不叫高明,那叫作抬杠。那不是出於真知灼見,而是出於沾沾自喜的道德優越感。在推動中國電影表達空間的拓展上,馮小剛(還有謝飛)絕對代表著正能量,這連外媒都注意到了,家門裏的專家卻假裝不知道,這種表演也太業餘了吧?

中國電影人其實挺可悲的,既要應付來自上麵的壓力,又要麵對網絡時代日益活躍的民粹勢力。當上下意見不一致時,上麵和下麵的力量都熱衷使用道德二分法,將一切複雜的事物簡化成黑白分明的二元選擇。在這種情況下,一般“聰明人”會選擇不說話或少說話,因為上下都得罪不起。馮小剛在一線影人中貌似是最油腔滑調的,但在關鍵時刻,他卻最不願說假話,甚至不願意保持沉默。他(還有幾近退休的謝飛老導演)在近年來發表了大量關於電影審查製度的言論,完全屬於得罪上麵的;他在公開場合批評哈維·韋恩斯坦,好萊塢最有權勢的大人物之一,截然不顧自己影片打進美國市場及奧斯卡的後路;他連發7條微博痛斥影評人,不願再向掌握話語權的群體卑躬屈膝……民間有人認為,他沒有風度和氣度,不能接受批評。誠然,你若用公關職員或商人的標準來衡量,馮小剛在這方麵是極其不稱職的,因為做公關的和做生意的絕對不能為了自己一時爽快而得罪潛在的客戶、供貨商、主管部門等。如果換一個角度,把他當作藝術家,他堅持不說假話、官話、套話,豈不是十分可貴的品質?

我們從小受的教育便是要按部就班,把真實的自己掩藏起來,誰能一套一套講讓領導開心的話,誰就受表揚,升得快。現如今,民粹力量將少數人的獨裁演變為多數人的獨裁,用“群眾力量”逼迫公眾人物說取悅大眾的話,包括違心的話。如果說,馮小剛在他的影片裏還有主動或被動的掩飾,那麼,他那兩本傳記稱得上實話實說,把自己的很多麵袒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將心比心,我猜他的邏輯應該是:我在沒成名前需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現在我終於不需要看人家眼色行事了,如果我依然故我,那事業的成功又有什麼意義呢?成功是為了給自己爭取更大的表達空間,而不是從一個火坑裏跳出來,立馬跳進另一個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