穎士聲名動倭國,樂天辭筆過雞林。節旄零落氈吞雪,辯舌縱橫印佩金。奉使風流家世事,幾隨浪泊海東岑。”前四句熱情歌頌了蘇軾對日(倭國)、韓(雞林)的巨大影響。穎士指唐代蕭穎士,日本遣使入唐,自陳國人願以蕭夫子為師。樂天指白居易,古朝鮮商人謂本國宰相每以百金換白詩一篇。後四句寫蘇家自古有出使傳統(“奉使風流家世事”),“節旄零落”指漢代蘇武出使匈奴。“辯舌縱橫”指蘇秦佩六國相印。秦觀此詩作於元佑年間,其實早在元豐年間蘇軾已經“辭筆過雞林”了。出身高麗名門望族的金覲,曾以蘇軾兄弟之名為其兒子取名為金富軾、金富轍。徐兢雲:“金氏世為高麗大族,自前史已載。其與樸氏族望相垺,故其子孫多以文學進。富軾體貌豐碩,麵黑目露,然博學強識,善屬文,知古今,其為學士所信服,無能出其右者。其弟富轍亦有時譽。嚐密訪其兄弟命名之意,蓋有所慕雲。”
高麗遣使入宋或派人館伴宋使,也頗重其選,徐兢雲(同上卷九):“高麗每中朝人使至,必遴擇人才,或經朝貢者,以為館伴。(李)之美即資謙(高麗相國)之子,風貌美秀,往嚐入覲天闕,住館累月,國事無巨細悉稟之。之美處決,莫不中禮,進趨詳雅,綽有華風。每言及朝廷,有眷眷傾葵之意,其忠誠亦可嘉尚雲。”
在宋代,中國與印、日的文化交流主要是佛教文化的交流,中國同高麗的文化交流則不限於此。高麗常派留學生來中國求學、應舉,學成後有的歸國,有的就留在中國做官。淳化三年(992),太宗親試諸道貢舉人,賜高麗賓貢進士崔罕、王郴及第,授將仕郎、秘書郎,遣還本國。四年(993),高麗上謝表雲:“豐其館穀之資,勖以藝文之業。去歲高懸軒鑒,大造魯儒。郴、罕接武澤宮,敢萌心於中鵠;濫巾英域,空有誌於羨魚。陛下以其萬裏辭家,十年觀國,俾登名於桂籍,仍命秩於芸台。憫其懷土之心,慰以倚門之望,別垂宸旨,令歸故鄉。玄造曲成,鴻恩莫報。”表文充滿了對宋王朝的感謝之情,僅從文學角度看,也是一篇富有文采的四六文。金行成在中國進及士第後,就在中國做官,累官至殿中丞,通判安州。
高麗除派遣留學生來中國求學外,還有不少僧侶來中國學佛。最有名的是元豐末和元佑初的高麗僧統義天。他原為高麗文宗第四子,出家乞遍遊叢林,問法學道。僧統在華期間,中國給予他很高的禮遇,元豐七年二月神宗曾下詔說:“高麗王子僧統從其徒三十人來遊學,非入貢也,其令禮部別定儐勞之儀。”所定“儐勞之儀”規格頗高,這完全是破格接待。
宋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最突出的特點是漢籍的大量外傳。宋以前,中國典籍基本上靠手抄,連中國人自己要得到一部書都很困難,對外傳播更微乎其微。宋代刻書業很發達,官府如中央各殿、院、監、司,地方各路茶鹽司、安撫司、提刑司、轉運司、府學、州學、縣學,皆用公帑大量刻書;寺院、道觀、祠堂亦集資刻書;私人如家墊、書坊也用個人資金刻書。由於刻書很多,因此,大量圖書通過公私渠道流傳到國外和中國境內的各少數民族政權所統轄的地域。宋王朝對此雖有一些限製,但限製未必生效,主要是限製涉及國家機密的詔令、奏議、策論等的外傳,對各國索取其他圖書,宋王朝基本上是有求必應的。流傳到高麗的宋代典籍,包括了經史子集四部。經部有《周易》、《尚書》、《詩經》、《左傳》、《禮記》、《周禮》、《孝經》、《論語》等九經;史部有《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晉書》、《北史》以及曆日、地理書;子部有諸子、陰陽書、大型類書《冊府元龜》、醫書《聖惠方》;集部有大型總集《文苑英華》等。可以說,宋以前的中國主要典籍及宋代編印的大型圖書如《冊府元龜》、《文苑英華》、蜀版《大藏經》等都已流傳到高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