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6章 嘉佑二年貢舉群星璀璨的原因及其影響(4)(1 / 2)

宋代翻譯佛經的組織工作也較前代嚴密。夏竦《傳法院碑銘》(卷二六)雲:“(太宗)遣內侍鄭守約肇營茲館(指傳法院),賜息齋、法天等宣譯,命光祿卿湯悅等潤文,法進等筆授、綴文,義學僧芻慧達等證義,高品王文壽等監譯。由是究前軌,稽秘藏,依金剛界,挖種子壇,書字源,布聖位,三成藻飾,四事莊嚴。三藏主譯於壇北,梵僧證梵義,證梵文;義學僧證義,刊定華字於左右;潤文東南,以資筆削;監譯西南,以肅儀律。新經既成,製蹕臨幸,賚物有品,詔賜金額。歲給餮錢一億六十萬,度僧十有一人。翻譯之製,大備於茲。”宋代的很多大臣、詞臣都參加過這一工作,宰相呂夷簡奉製兼使,參知政事宋綬被詔潤文,樞密使王曙、參知政事張洎、趙安仁、樞密副使楊礪、翰林學士晁迥、李維、朱昂、梁周翰、楊億以及夏辣本人皆以學通儒、釋,繼司譯潤。

中日文化交流,宋代遠遜於唐。在唐代,日本常派遣唐使來華,其成員有不少為世俗、僧侶學者。中國的著名文人如王維、儲光羲、李白、劉禹錫等,都曾與日人唱和,留下了不少佳話。但從唐末五代起,直至整個宋代,日本政府停止了向中國派遣使節、留學生和學問僧,唐代中日文人相互唱酬的盛況,在宋代很少見到了。這與唐代以後中國國勢漸衰是分不開的。中國人崇尚抑強扶弱,日本人是崇強蔑弱。現在大家都在講改善中日關係,改善中日關係的根本出路是中國的自強不息。當中國強大到像現在美國的水平,中日關係自然就改善了。但宋代中日民間的文化交流仍在繼續。太平興國八年(983)日僧奝然與其徒五人,乘中國商人陳仁爽的商船至台州,次年即雍熙元年(984)到京城開封,獻日本國的《職員令》、《王年代紀》;又攜來《孝經》一卷、唐太宗子越王李貞《孝經新義》十五卷,皆金鏤紅羅標,水晶為軸。《王年代紀》是日本史書,有助於中國了解日本天皇的承傳。太宗召見奝然,存撫甚厚,聞其國王一姓承傳,臣下亦世襲,感慨道:“此島夷耳,乃世祚遐久,其臣亦繼襲不絕,此蓋古之道也。中國自唐季之亂,宇縣分裂,梁、周五代享曆尤促,大臣世胄,鮮能嗣續。朕雖德慚往聖,常夙夜寅畏,講求治本,不敢暇逸。建無窮之業,垂可久之範,亦以為子孫之計,使大臣之後,世襲祿位,此朕之心焉。”奝然善隸書,而不通華語,問其風土,但以書對雲:“國中有五經書及佛經、《白居易集》七十卷,並得自中國。”奝然求往五台山、洛陽龍門訪勝,許之,詔所過之地皆供食宿。又求印本《大藏經》,詔給之。雍熙二年(985),隨台州寧海縣商人鄭仁德船歸國,並撰成《入宋日記》四卷。端拱元年(988),鄭仁德自日本還,奝然又遣弟子嘉因等來宋,進表稱謝。

表文極富文采,足以體現中日兩國的情誼,而日僧的中文水平幾乎可與中國士人媲美。

鹹平六年(1003),又有日僧寂照奉師源信之命,渡海來華向四明名僧知禮問天台教義,知禮《四明尊者教行錄》卷四收有源信來函及知禮《答日本國師二十七問》。寂照繼又入京,進金字《法華經》。王欽臣雲:“祥符中,日本僧寂照來朝,後求禮天台山。先中令守會稽,寂照經由來謁。寂照善書跡,習二王,而不習華言,但以筆劄通意。時長兄為天台宰,中令以書導之,兼贈詩雲:“滄波泛瓶錫,幾日到天朝?鄉信日邊斷,歸程海麵遙。秋泉吟裏落,霜葉定中飄。為愛華風住,扶桑夢自消。”既至天台,致書來謝,累幅勤至,其字體婉美可愛。”

除日僧來華外,也有一些中國僧人去日本傳法。淳佑六年(995),宋僧道隆應日僧的邀請,率弟子數人東渡日本,創建長寺,宣揚禪風,頗受日本幕府及僧眾的歡迎。景定元年(1260),道隆又寫信回國,邀請普寧赴日,繼道隆住建長寺,留日五年返宋。祥興元年(1278),道隆卒於日本,日本幕府派神僧德隆、宗英入宋,迎請宋僧祖元赴日,主持建長寺,也受到日本僧俗的一致歡迎,成為日本圓覺寺的開山祖師。此外,赴日宋僧還有正念、士曇等人,他們對在日本傳播佛教文化、促進中日文化交流都有貢獻。

宋代遼、金等少數民族政權雖然把宋王朝同高麗隔離開了,但雙方的使節、學子、僧侶、商人的往來遠比中日為多。不僅中國文化向高麗傳播,而且高麗文化也向中國傳播,這是特別值得注意的。從宋王朝建立到天聖末,高麗幾乎每年都有使節入宋,宋王朝亦時有使節往高麗。自天聖九年至熙寧初,其間四十餘年,由於契丹的阻隔,高麗未再向宋派遣使節。澶淵之盟後,宋王朝同契丹關係漸趨緩和,到了熙寧初年,高麗國君主王徽又特別向往中國,於是恢複了使節往來。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二雲:

“王徽立,嚐誦《華嚴經》,願生中國。舊俗,以二月望張燈祀天神,如中國上元。徽一夕夢至京師觀燈,若宣召然。遍呼國中嚐至京師者問之,略皆夢中所見,乃自為詩識之曰:“宿業因緣近契丹,一年朝貢幾多般。忽蒙舜日龍輪召,便侍堯天佛會觀。燈焰似蓮丹闕迥,月華如水碧雲寒。移身幸入華胥境,可惜終宵漏滴殘。”會神宗遣海商喻旨使來朝,遂複請修故事。”從此兩國間使節往來又很頻繁。因為高麗人好文,故宋王朝派人出使高麗,或派人館伴高麗使節,都頗重其選,能入此選者也以為美差。元豐六年(1083)十二月,祭奠高麗國王使楊景略等奏辟李之儀為書狀官。李之儀是詩、詞、文皆佳的蘇軾門人之一,其詞清婉峭麗,不減秦觀。這樣一位人物伴使高麗,朝廷還要考試,下詔說:“緣高麗俗喜文,中夏詞格,乃彼所視效,宜得問學博洽、用字整秀者,乃稱茲選。”蘇軾也曾被命出使高麗,後因大臣“惜其去”,未能成行,秦觀《客有傳朝議欲以子瞻使高麗,大臣有惜其去者,白罷之,作詩以紀其事》雲:“文章異域有知音,鴨綠差池一醉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