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過渡階段(上)(1 / 3)

第一節 我們心裏很踏實

灣仔天星碼頭。過海渡輪拉響汽笛,緩緩駛出港口。船工陳寶穿著海藍色的製服,一如往常地認真盯著水麵。回首而望,黃昏時分的維多利亞港灣南側,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上,到處懸掛著漂亮的燈飾,一幅節日到來時的歡樂景象。雖然中英協議已經正式簽訂,香港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回歸祖國,但渡輪仍舊風雨無阻地準時開出。

陳寶已經做了22年的船工了,他仍舊和往常一樣下午上班,深夜收工。“要回歸了,當然值得高興,但工作還得做。除了有一種到家的感覺,我的生活還是和以前一樣。”同樣的,和往常一樣,年近40的羅太淩晨四點多就要起床做生意了。她在界限街擺了個不大不小的魚檔:“今年以來生意更好啦,我現在每天的收入比過去多了兩成!”界限街是香港滄桑榮辱的縮影。在這裏擺了十幾年小攤的羅太,用“孩子找到母親”來表達自己的心情。“生活還是一樣平穩,”羅太一邊忙一邊說:“除了出攤做生意,還是一樣飲茶、打麻將、看電視、買點六合彩、偶爾賭賭馬……”

如果說繁榮是香港給人的第一個印象,那麼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比過去更穩定、更繁榮。香港著名的銀行街德輔道上,各大銀行的業務仍舊正常運行;軒尼詩道上,大大小小的地產公司被客戶擠得水泄不通;啟德機場的跑道上,每兩分鍾就有一架飛機起降;維多利亞港灣,各類船隻來往不絕……在香港著名的海洋公園,導遊小姐引領著一批又一批的遊客。中英協議簽訂後來港觀光的遊客數量急劇增加。旅行社的導遊說:“變化當然有,生意比以前更好了。我們心裏很踏實,心情很愉快。”

《中英聯合聲明》的簽訂,標誌著香港舊時代的結束,新時代的開端。由此,香港正式進入了等待回歸的過渡時期。

12月19日,中英領導人正式簽字的消息傳出後,香港股票市場當即作出了積極的反應。當日,恒生指數上升至1187.54,成為本年的新高峰。

香港《今晚報》的記者走上洋溢著喜悅氣氛的街頭,聽到人們談論最多的就是對香港回歸的期待。當記者攔住一位正在逛街的年輕人,詢問對於中英協議簽訂的態度時,年輕人理所當然地回答說:“我當然很高興,我們都是中國人。”在記者的采訪中發現,在香港居住或經商的外國人也對此事表現出歡迎和信心。一位美籍商人說:“香港市場需要的是能增強信心的藥,中英達成協議就是這一劑良藥。”一些在香港投資的英國企業家幽默地說:“現在香港與中國更接近了,這樣就能提供更多前所未有的商機。”

當時,幾乎所有的香港報紙都在最好的版麵對中英正式簽約表示祝賀,對香港進入為時13年的過渡階段充滿信心:

中英正式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是鄧小平“一國兩製”的科學構思的第一個碩果。這也是英國第一次如此妥善地解決海外殖民地問題。——《中報》

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大功告成,這件具有曆史意義的大事值得高興,它為香港的長期繁榮打下堅實基礎。——《成報》

香港主權重歸中國,炎黃子孫難忘此日。——《天天日報》

香港問題終獲大團圓結局,可喜可賀。港人的創業精神和實際成就,也是中英能夠談判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新晚報》

“一國兩製”的構想歸功於馬克思主義,鄧小平向全世界宣稱,中國政府將堅守諾言。——《東方日報》

香港回歸進入倒計時,中國領導人內心有一股“盡雪前恥,收回國土”的驕傲和喜悅。對於英國來說,在形勢比人強的條件下,從頑抗到馴服,終究以喜悅收場,同時也為將來對華貿易奠下基礎,無疑是外交和商務上的一大勝利。——《信報》

香港問題的和平解決,也在全世界的輿論界引發了連鎖式的反應。

《阿根廷時代報》發表評論說:“香港問題的解決,這是鄧小平的功勞。他將作為不可逆轉地開始中國重新統一進程的人物載入史冊。”

意大利《前進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香港協議是鄧小平的哲學和實踐的結晶。收回香港這塊前殖民地,是這個國家領土政策的一部分。在談判如此艱難的時代,能締結這個對中英兩國來說都有益的協議,對世界各國來說,都是令人感到興奮的理由。”

日本《讀賣新聞》稱:“確定將香港——因鴉片戰爭而割讓以及被租借的地方歸還中國,可以說是洗刷了中華民族的‘汙點’。”

英國《泰晤士報》也發表了題為《保持與香港聯係》的評論,對中英妥善解決香港問題表示歡迎。

在眾多新聞中,鄧小平的名字隨處可見。可是,至少中國人民不會忘記另一個功臣——撒切爾夫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似乎應該把她當做敵人。但是,正是撒切爾夫人的魄力和智慧,中英兩國政府才能最終達成諒解,揭開了兩國關係的新篇章。

中國《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當代世界曆史上的重大事件》的社論,高度讚揚了撒切爾夫人:“撒切爾夫人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政治家。她的遠見卓識和明智決策,在香港問題的順利解決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撒切爾夫人看到這篇社論後欣慰地笑了,她麵對記者發表講話說:“我們在文件上簽字,這就鄭重表明了兩國政府對履行這項協議做了最高承諾,我保證英國政府在1997年以前全心全力地確保港府繼續努力,克盡其職地按照香港人的利益和意願好好地管理好香港。我代表英國政府做出無以複加的最高承諾,我們將盡其所能地促使協議得到切實履行。”

第二節 一波三折的《香港基本法》

《中英聯合聲明》的簽訂,標誌著香港已經正式進入了過渡時期。這時,製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就成了當前最重要的事情。

中國政府承諾將保持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製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就表示中國政府要用法律形式將有關香港問題的政策固定下來,以保持國家對香港基本方針政策實施的法律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讓未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行動規範上有法可依。該如何製定特區基本法呢?一些參與製定基本法的工作人員感到摸不到頭腦,畢竟特別行政區是前無古人的創舉,沒有人有這方麵的經驗。

鄧小平知道了這些顧慮後,簡單地陳述了幾點要求,這成為了日後基本法製定的原則性指導意見:

一、基本法不宜太細。宜粗不宜細,應原則一些。

二、香港不搞社會主義製度,但也不宜全盤照搬西方的資本主義製度。英國的“代議製”和美國的“三權分立”都不適合香港,香港應該摸索適合自己特點的模式。

三、不讚成立即普選。即使進行普選,也應該逐步過渡,一步一步來。

四、對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央要管一點。

1985年6月8日,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既然已經確定了基本法的起草原則,這次會議的主要議程就是列出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的名單。經過反複協商,最後由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衝公布了該委員會的構成名單:

主任:姬鵬飛

副主任:安子介、包玉剛、許家屯、費彝民、胡繩、費孝通、王漢斌、李國寶

秘書長:李後

副秘書長:魯平、毛鈞年

委員:馬臨、王叔文、王鐵崖、包玉剛、司徒華、李裕民、李嘉誠、吳大琨、榮毅仁、查良鏞、錢偉長、容永道、釋覺光、廖暉、廖耀珠、端木正、譚惠珠、霍英東等58人。

這份名單的製定可謂煞費苦心。名單中包括國內各部門負責人15名、社會知名人士10名、法律界代表10名、香港各方麵人士23名。其中很多香港人士是大陸百姓所熟知的,如武俠小說家查良鏞(金庸)、世界船王包玉剛、著名企業家李嘉誠等,還有一位身兼香港行政局、立法局、市政局和區議會四料議員的譚惠珠。

這份名單公布後,基本得到香港和大陸人民的認可。

基本法起草工作委員會成立後,經過數個月的努力,基本法結構草案終於在1986年基本成型了。

雖然這個草案隻是個初步確定的大綱,但基本上勾勒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未來麵貌。草案共分十章,各章名稱如下:

序言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中央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關係

第三章 香港居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第四章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體製

第五章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經濟

第六章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和宗教

第七章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對外事務

第八章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旗、區徽

第九章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法律地位和解釋、修改

第十章 附則

如果把香港基本法的製定比喻成一棟摩天大廈的話,那麼這棟大廈的地基和框架已經打好了。

基本法草案出台後,關於基本法細則的商定工作又緊鑼密鼓地開始了準備。可就在這時,大陸和香港之間又爆發了一場風波——大亞灣核電站之爭。早在70年代末期,中國政府就準備在江蘇江陰縣長山一帶修建一所核電站。後來江蘇方麵因故停建,廣東省就將這個項目爭取到大亞灣。

廣東省惠州大亞灣是一個美麗迷人的海灣,瀕臨南海,與深圳接壤,與香港隔海相望,相距50公裏。在籌建階段,港英政府和香港電力公司都曾準備參與建設。但當時國際上接連發生了兩起核電站爆炸事故,一起發生在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另一起發生在美國的三理島核電站。其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位於烏克蘭北部,距首都基輔隻有140公裏,它是原蘇聯時期在烏克蘭境內修建的第一座核電站。切爾諾貝利曾經被認為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核電站。1986年一聲巨響徹底打破了這一神話。核電站的第4號核反應堆在進行半烘烤實驗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其輻射量相當於500顆美國投在日本的原子彈。爆炸使機組被完全損壞,8噸多強輻射物質泄露,塵埃隨風飄散,致使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許多地區遭到核輻射的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