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廬隱:隱去廬山真麵目,隻是愛依然(2)(1 / 3)

正是這些細膩而多情的小說,讓她漸漸地沉迷於文學的世界裏。她的世界裏,那個時候除了小說文學,就沒有別的什麼了。對於母親突然關心自己的婚事,廬隱不僅慌張還很害怕。在她的印象裏,結婚一直是一件神秘而又聖潔的事情,她不想草率地進行,更不願意被幹涉。

女兒大了,總是會變得細致而雋秀。很多事情,她其實是能夠感知的,隻是遲遲不能理解。婚姻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可怕,因為它來的時候,是悄悄的,既是悄悄的,就連一點害怕的心理都沒有來得及產生。

有一天她很偶然地在舅父家裏遇到了一個來自姨母家的親戚,他的名字叫林鴻俊。他曾經在日本留學,卻因為父親生病中途回國,沒有獲得學位。家境貧寒的他雖然無依無靠但是卻聰明漂亮。他很喜歡廬隱的聰明、幹練和善良,於是就大膽地托人向她母親提親,但是卻因為沒有完成學業、造就太淺,而且家境不好等原因被拒絕了。於是他便把自己的經曆以及貧苦寫成書信向廬隱傾訴。多情善良的廬隱在看到那些信之後,不僅對他充滿同情和理解,還為他灑了很多眼淚。當看到他在信裏抒發因為不能與廬隱結為夫婦而絕望與悲傷的時候,原本對婚姻持有恐懼症的廬隱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她勇敢地站出來強烈地反對母親和哥哥,決意要嫁給林鴻俊:“我情願嫁給他,將來命運如何,我都願意承受。”

作為母親,雖然從來沒有真正疼愛過她,但是她卻十分了解女兒執拗的性格,因此隻好做出讓步,並且提出林鴻俊必須大學畢業並且學有所成之後他們才可以成婚。對於這個要求,林鴻俊欣然接受,並且在婚約上簽了字。可是因為貧窮,他根本交不起學費,於是廬隱便為他的學費四處奔走張羅,最後終於遇到一個善良的親戚動了惻隱之心,好心地資助了林鴻俊兩千元。其實這兩千元是她母親在看到她四處張羅無果才托人輾轉拿給她的。雖然小的時候很厭惡她,但是作為母親,還是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得到幸福。

得到學費之後的林鴻俊如願以償地考進了北京工業專科學校,在學校期間他勤奮好學,並且很努力。但是廬隱卻在與他的日益深交之中發現了他守舊的思想。他們兩個人在誌向上沒有太多的共同點,這一點讓廬隱非常苦惱。他大學畢業之後,便提出與廬隱完婚的要求,可是矛盾之中的廬隱卻以自己還沒有畢業為由,沒有立即同意結婚的請求。她很反感他那些對她不要過多地拋頭露麵、不要熱衷於社會活動,而應做一個相夫教子、賢惠的知識女性的勸說。最後當她發現林鴻俊處心積慮地想要去報考一個文官,進攻仕途,甘願當軍閥政府的政客的時候,她的內心便對他充滿了厭惡,於是與他解除了婚約。她對好友程俊英說:“林來信總講他目前的地位、收入、享受,太庸俗了。我已經回信,請他另找高明。”

這段短暫的初戀就這樣不知不覺被掐滅了,匆匆而來,又悄悄離去。她是一個爽朗豪放的人,無論做什麼決定從來都是自己做主。當初是她執意要嫁給林鴻俊,最後又因為兩人誌向不合而自己決定要悔婚。她向來做什麼事情都是憑一股天生的純真稚氣,從來不會考慮後果是什麼,因為她從來沒有仔細地去想過未來。或許正是她的這一性格,才給她帶來了那麼多的痛苦和磨難吧。

雖然林鴻俊非常不願意廬隱的悔婚,但是麵對她的倔強與任性,他隻能同意。

1916年,十八歲的她中學畢業了。因為當時不僅沒有女子大學,其他現有大學也沒有對女性開放,再加上母親希望她能夠參加工作來幫助維持家庭生計,於是她暫時不能繼續升學,而是在家人的活動之下被北京女子中學聘為體操、家多園藝教員。她對那些東西簡直是一竅不通,並且沒有任何興趣。在這個庸俗簡陋的學校裏,整日與那些俗物在一起,廬隱覺得非常難受,最後她因為幾個學生的刁難趁機選擇辭職,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第一份教學工作。

辭職之後的廬隱又應在安慶省立安徽女師附小當校長、原北京慕貞學院同學舒畹蓀女士的邀請,千裏迢迢地到那裏擔任體操、國文、習字和史地等課的老師。那個來自遠方的邀請讓她雀躍許久,因為她很快就可以擺脫家庭,獨立生活了。那是她曾經向往許久的事情,而在它來臨的時候,她竟然可以興奮激動到忘乎所以的地步:“……到火車站,我匆匆地買好車票,雄心萬丈似的跳上車子,當車輪蠕蠕而動,我和表哥告別時,在我心頭沒有離愁,沒有別緒,隻有一股哂然的情緒,充塞著我的靈宮。我覺得這十餘年如籠中鳥般的生活,我實在厭倦了,時時我希望著離家,去過漂流的生活,因為不如此,似乎無以發泄我平生的抱負,——我雖是一個女孩兒,但在這時節,我的心腸沒有溫柔的情感,我羨慕飛劍俠,有時也希望作高人隱士,所以這一次離家,我是充滿了驕傲,好像一隻羽毛已經長成的鳥兒,從此天涯海角任我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