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1 / 1)

馮建軍的這份厚禮沒白送,當馮建軍打算去坐牢地麻起膽子開起店子來後,張主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住在這幢房子裏也裝做不知道。當有的街道辦事處幹部覺得這不是個好苗頭,詢問張主任此事時,張主任仰起馬臉回答說:“這事隻能看上麵怎麼處理。兩口子的工作都被開除了,這也是一個具體問題,人家要吃飯呀。”

這個“具體問題”就是默認他就開他的店子吧,隻要上麵不聞不問他就不管。

馮建軍成了幸福街第一個做生意的。那時候全長沙市的熱情都投放到大學裏了,一雙雙眼睛都掃描著各所大學的門檻,大報小報除了報道國家大事外,就是報道誰誰誰家的子女考上了重點大學,誰誰誰家的兒子考上了清華大學什麼的。那時候人們的思想都很傳統,都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或“讀書做官論”的思想。雖然這種思想是受到批判的,但它確實是真理,古代時候的中國讀書人,一考上狀元,就可以做大官,甚至做一人人之下萬人之上丞相,這種故事在民間流傳太廣了。這是一種文化,一種儒家思想的文化。這種文化世世代代傳下來,在老百姓的腦海裏生了根,拿把鏟子去鏟也鏟不掉。沒有人注視馮建軍他們這種人的生活方式,他們是這個社會大家庭拋棄的一小撮,是許許多多家庭不屑於拿正眼去看的垃圾。的確,那幾年正經人是不做生意的,十之八九是勞改釋放犯,或像馮建軍那樣被單位開除及曆史上有問題的人,少許好點的也是沒工作而在社會上待業的人。這些人沒有工作,沒有社會地位——在這個社會大家庭裏感覺不到溫暖,甚至有的還沒有老婆孩子,對於他們來說翻了船也隻是腳背深的水,翻船不翻船都一樣,所以不存在思前顧後和顧此失彼。這一小撮“垃圾”卻成了中國大地上改革開放的先驅者,率先響應中央號召並積極投入的就是這些人。事實上,在曆次改朝換代或曆史轉換時期,例如推翻清朝政府建立國民政府及推翻國民政府建立新中國,他們都扮演了勇士和衝鋒陷陣的生力軍。他們看上去如散兵遊勇,但集結起來卻是一支所向無敵的大軍。這個世界不能輕視他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