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的戰爭給美國人民帶來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傷害。很多人讚同各州自治的規則,但北方卻強製南方廢除奴隸製。在南北交界的各州中,親兄弟間、堂兄弟間,甚至父子之間都會因立場不同而成為敵人。北方人認為自己的行動是正義的,而很多人認為北方的公正並非無可挑剔。麵對這些混亂,林肯始終頭腦清醒。他站在統一的立場和全美和平的立場之上。他反對奴隸製,但認為這不是主要問題。他旨在維護美國的統一,防止美國分裂成兩個對立和相互傾軋的部分。
戰爭初期,國會和聯邦的將軍們都主張盡快解放奴隸,林肯卻持反對意見,並讓他們冷靜下來。他主張逐步解放奴隸,並給予奴隸主一定的補償。直到1865年1月條件成熟時,國會才提出了永久廢除奴隸製的憲法修正案。在各州通過這一法案之前,戰事就已結束了。
1862年至1863年是戰爭僵持階段,開始時的熱情已經消退,美國陷入了消沉和厭戰的狀態。總統發現自己身邊有很多失敗主義者、叛逆者、革職軍人和居心叵測的政客。前方是沮喪的將軍和士氣低下的軍隊,後方是狐疑而疲憊的人民。林肯最大的慰藉或許是想到裏士滿的戴維斯處境相同。英國政府做了件愚蠢的事,讓海軍幫助南方聯盟。它派了三艘人員齊備的快船——其中“阿拉巴馬”號讓人記憶猶新——從海上追擊美國的船隻。當時法國軍隊也在墨西哥踐踏門羅主義。裏士滿提出了一份微妙的停戰計劃,主張將戰爭問題通過逐步談判解決,南北軍聯手對付墨西哥的法軍。但林肯聲明,除非聯邦有統一的最高權力,否則他不會聽取這樣的建議,美國隻能站在民族的立場,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分裂的兩個部分來對付法國。
經過長年累月的挫折、忙碌和疲憊,經曆了分裂和絕望的黑暗,林肯終於維持了美國的統一。戰爭中,他從沒有猶豫、退卻的記錄。無事可做時,他常常一動不動,默默地坐在白宮裏,就像一座堅毅的雕像。他有時也談笑風生、回憶往事,以調整和舒暢心情。
林肯終於看到了聯邦的勝利。南方投降的第二天,他來到裏士滿,接受李將軍的投降。4月11日回到華盛頓後,他進行了一次公開演講。4月14日晚,他去華盛頓的福特劇院觀看演出。看戲過程中,一個在政治上對他不滿的演員布恩進入包廂,向他腦後開槍,林肯當場身亡。但林肯的工作也已告完成,聯邦得到了挽救。
戰爭初期,美國還沒有通往太平洋的鐵路。戰爭結束後,鐵路如植物的藤蔓般在美國延伸。鐵路網把合眾國的遼闊領域組合成了一個精神上物質上都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成為普通的中國人學會閱讀之前最偉大的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