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附錄:胃腸病疑難綜合問答(1)(1 / 2)

一、怎樣治愈結腸炎等腸道疾病?

一般的治療結腸炎,腸易激綜合症等腸道疾病藥物品種比較單一,配方過於簡單而無法顧及不同患者所出現的不同證型。而中醫治病且是講究辨正施治的。例如同樣是吃藥,灌腸如不根據病人實際情況,發病原因,病程長短,中西醫的分類分型就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而大部分治療結腸炎類的西藥隻是治標而不治本的。長期服用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從而導致結腸炎等腸道疾病反複發作。造成患者十分痛苦。部分病人還會出現嚴重的並發症和癌變。世界醫學把它們界定為難治疾病的範疇。我院根據長期的醫療實踐,運用中醫理論,辨證施治。采用“免疫修複療法”“清康療法”具有療程短,見效快,無毒副作用。愈後不複發等特點。隻要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堅持用藥。可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所以要想治愈結腸炎,克隆病等腸道疾病,患者不但要選擇正規的醫院和正確的治療方法外,患者自身應戒除不良習慣,如吸煙、喝酒、過食冷飲、辛辣、油膩食物,避免生氣和精神緊張。

二、慢性結腸炎與潰瘍性結腸炎的區別是什麼?

與克隆病和潰瘍性結腸炎不同的是慢性結腸炎的腸粘膜炎症性改變更輕,在纖維結腸鏡下的表現主要是腸段粘膜的充血,血管網絡模糊,血管網絡偏粗,粘膜發紅或因蒼白而光亮,有些可見粘膜粗糙。這就是通常結腸鏡的檢查報告中所描述的“腸粘膜充血,血管網模糊,粘膜水腫,反光增強“等。

三、潰瘍性結腸炎的常規檢查方法是什麼?

1.腸鏡:

從內鏡下看病變有以下幾個特點:

(1)腸粘膜有多發性淺潰瘍,形態各異,大小不等,附有膿血性分泌物,粘膜充血、水腫,血管模糊,病變呈彌漫性分布;

(2)粘膜粗糙呈細顆粒狀,質地變脆,觸之易出血;

(3)可見炎性息肉,一般出現在慢性修複期,息肉形狀千姿百態。腸鏡的粘膜活檢組織學可見炎性反應,糜爛、潰瘍、隱窩膿腫,腺上皮增生和杯狀細胞減少等變化。

2.病理:

組織學檢查呈炎性反應,同時常可見糜爛、潰瘍、隱窩膿腫、腺體排列異常、杯狀細胞減少及上皮變化。

3.鋇灌腸:

(1)粘膜皺襞粗亂或有細顆粒變化;

(2)多發性淺龕影或小的充盈缺損;

(3)腸管縮短,結腸袋消失可呈管狀

四、什麼是結腸炎?

結腸炎又稱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起病多緩慢,病情輕重不一,腹瀉是主要症狀,排出膿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常伴裏急後重,有腹痛→便意→排便→緩解的特點。腹痛一般多為隱痛或絞痛,常位於左下腹或小腹。其它表現有食欲不振、腹脹、惡心、嘔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壓痛,有時能觸及痙攣的結腸。常見的全身症狀有消瘦、乏力、發熱、貧血等。有少部分病人在漫長的病程中,病情突然惡化或初次發病就呈暴發性,表現嚴重腹瀉,每日10-30次,排出含血、膿,粘液的糞便,並有高熱、嘔吐、心動過速、衰竭、失水、電解質紊亂、神誌昏迷甚至結腸穿孔,不及時治療可以造成死亡。

五、結腸炎是如何診斷的?

在日常生活中結腸炎是比較好確認,如有腹瀉大便不成形、腹痛、腸鳴、便秘、粘液便及膿血便,此病剛開始服用磺胺類及抗生素藥物可控製病情,多次複發後,用此藥療效甚微,應到當地醫院請專科醫生幫助診斷,1993年,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結合我國情況擬定3項診斷標準:

1.潰瘍性結腸炎需先排除細菌性痢疾、阿迷巴性結腸炎等病因明確的結腸炎。

2.具有反複發作的腹瀉、腹痛、粘液、膿液等典型的臨床表現,至少有結腸鏡“X”光線的特性改變中的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