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燒傷
燒傷是指由於熱力(火焰、灼熱氣體、液體或固體)、電能、化學物質、放射線等所引起的一種急性損傷性疾病。本病損害多在皮膚,亦可傷及肌肉、骨骼,局部症狀以紅斑、腫脹、水皰、焦痂等為主,損傷嚴重時可因火熱毒邪內攻髒腑而危及生命。嚴重燒傷還可引起心、肺、胃、肝、腦等器官的病變。
本病中醫歸屬於“水火燙傷”範疇,中醫古籍又稱“燙火傷”、“火燒傷”、“火瘡”、“湯潑火傷”等。發病與熱毒、瘀血、津傷、氣損有關,臨床多分為火熱傷津、陰損及陽、氣營兩燔、熱入營血、氣血兩虛、胃陰虧虛等證型,較符合臨床實際。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火熱傷津證:
[主症]自覺發熱,口渴喜飲,咽幹唇燥,小便短赤,大便幹結,舌紅少津,脈數或細數。
[治法]清熱生津。
[處方]清熱生津湯:生地黃、生石膏各20g,金銀花15g,麥冬、石斛、甘草各10g,西洋參、竹葉各5g。
(2)陰損及陽證:
[主症]神誌淡漠,或昏昏欲睡,麵色蒼白,呼吸短促,口唇淡紫,四肢厥冷,舌淡苔薄,脈微細或虛大無力。
[治法]固陰回陽,益氣養陰。
[處方]生脈散合參附湯加減:紅參、麥冬、製附片各10g,五味子、甘草各5g。
(3)氣營兩燔證:
[主症]高熱灼手,汗多氣粗,口渴頭痛,煩躁不安,甚或譫語,驚厥抽搐,舌質紅絳,苔黃或有芒刺,脈洪數或弦數。
[治法]清氣泄熱,解毒涼營。
[處方]涼營清氣湯加減:水牛角30g,生地黃15g,淡竹葉6g,連翹、玄參、紫草、黃芩各10g,金銀花、生石膏各20g,甘草5g。
(4)熱入營血證:
[主症]高熱稽留,入夜尤甚,神昏譫語,氣粗喘息,痰涎壅盛,痙攣抽搐,尿閉或血尿,舌質紅絳,苔少或光剝無苔,脈細數。
[治法]清營涼血。
[處方]清營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水牛角30g,牡丹皮、赤芍、紫草、玄參、淡竹葉、麥冬、石斛各10g,金銀花、生地黃各15g。
(5)氣血兩虛證:
[主症]形體消瘦,神疲乏力,麵色少華,納穀不香,創麵肉色淡紅,或遲不愈合,舌質淡,脈虛細。
[治法]補氣養血。
[處方]四妙湯加味:生黃芪40g,當歸、金銀花各15g,阿膠、白術、茯苓、西黨參各10g,甘草5g。
(6)胃陰虧虛證:
[主症]飲食日減,口幹欲飲,噯氣呃逆,或腹脹便秘,口舌生糜,舌質紅而幹,舌光如鏡,脈細數。
[治法]養陰益胃。
[處方]益胃湯加減:沙參、麥冬、生地黃、玉竹、茯苓、漂白術、穀芽、麥芽、厚樸花各10g,石斛15g,陳皮、西洋參各5g。
2.外治療法:
(1)暴露療法:適用於頭麵、頸、會陰、臀、軀幹燒傷以及大麵積深度燒傷,或創麵嚴重汙染、感染者。將創麵暴露在相對清潔的環境中(室溫30℃~32℃,相對濕度40%左右),保持創麵幹燥,或塗敷燒傷外用藥物,一般二度創麵2周可達痂下愈合。下列藥物可供選用:①燙傷靈(四季青葉500g,綠茶葉30g。水2500mL,文火煎,濃縮至膠狀)外塗,隨幹隨塗。②水火燙傷膏,用於二度創麵或感染創麵。③雞蛋黃油,用於頭麵淺度或小兒灼傷創麵。
(2)半暴露療法:適用於不便包紮的部位,如麵頸、會陰、軀幹等已去痂的肉芽創麵、二度創麵,亦用於供皮區、固定植皮片及控製創麵感染。方法是將稍大於創麵的藥液紗布或生物、人工薄膜敷貼於創麵上,然後暴露,使其幹燥,使之痂下愈合。可供選用的藥物有:①新鮮竹中內膜。②地榆、黃連乙醇浸出液紗布。③複方青黛散薄膜。④慶大黴素礬冰液紗布等。⑤紫冰油紗布。
(3)包紮療法:適用於小麵積和四肢燒傷,特別是手足部燒傷,或冬季燒傷患者。清創後創麵先放1層油紗布或抗菌藥液紗布或中藥燒傷紗布,外加厚約3cm的吸水無菌紗布或棉墊,由肢體遠端開始均勻加壓包紮,敷料超出創緣5cm,每隔1~2日更換外層敷料,4~5日換藥1次。近關節部或關節部燒傷宜注意保持其功能位。可供包紮療法的中藥劑有:①紫草油紗布。②黃連解毒膏紗布。③水火燙傷膏紗布。④慈航膏紗布。⑤複方虎杖膏紗布等。
(4)製痂療法:適用於淺二度、深二度及小麵積三度燒傷創麵。係采用酊劑、噴灑劑、氣霧劑、油劑等反複施用創麵,至形成藥痂為度,不再塗藥;以後1~2次/d塗藥定痂,使創麵達到痂下愈合。可選用:①複方虎杖酊。②大黃噴霧劑。③燒傷噴霧劑。④安醫3號製痂酊。⑤燒傷薄膜液等。
(5)濕潤療法:適用於淺二度、深二度燒傷及小麵積三度燒傷。清潔創麵後,將油膏類製劑塗抹創麵上,藥厚約1mm,每隔3~5小時塗敷1次,始終保持瘡麵濕潤。可選用:①濕潤燒傷膏。②獾狗油。③紫草油膏。④燙傷膏等。
(6)濕敷法;適用於中小麵積燒傷,尤其對創麵有大量分泌物或已化膿感染者適用,係用藥液紗布2~4層敷於創麵,稍幹又將藥液噴灑其上,使之保持一定濕度,更換敷料,1次/d,直至創麵愈合。可供濕敷的藥液有:①慶大黴素礬冰溶液。②礬冰溶液。③3%黃柏溶液等。
(7)浸浴法:各種深度、麵積大小的燒傷均可酌情采用,尤宜於感染創麵。係將燒傷局部或全身浸入藥液中,時間30~120分鍾。用於濕敷的藥液均可用來進行浸浴治療。
3.單方驗方:
(1)大黃散:生大黃適量烘幹,研為細末,用麻油或雞蛋清適量調勻,塗患處。適用於淺二度燒傷。
(2)三黃石榆糊:大黃、黃柏、黃芩、寒水石、地榆各15g。共研極細末,加麻油調成濃汁,塗紗布上,冷敷患處,包紮固定。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瀉火的功效。適用於二度燒傷或創麵感染者。
(3)馬齒莧燙傷泥:鮮馬齒莧不拘多少,洗幹淨陰幹,搗爛如泥,清創後外敷創麵,1換/d。適用於淺二度燒傷及瘢痕形成。
(4)雙麻燙傷油:芝麻油500mL,鮮芝麻花100g,將花浸於油中至花爛如糊時即可使用。可直接外塗創麵,或製成油紗布外貼創麵,然後包紮。適用於一度、淺二度燒傷。
(5)康複新滴劑:用消毒棉簽或棉球蘸藥水外搽創麵,3~4次/d,創麵暴露。適用於一~三度燒傷,早、中、後3期均可使用。
(6)燒傷靈:由虎杖、黃柏、冰片組成。為噴霧劑。應用時將其噴灑於創麵上,每隔1~2小時1次,創麵暴露。適用於頭、頸、麵部燒傷。勿將藥液噴入眼內、口腔。
(7)京萬紅燙傷藥膏:由地榆、梔子、大黃、穿山甲、冰片組成。適用於一~二度燒傷或感染創麵、可直接塗敷或製成油紗布外敷創麵並包紮,直至愈合,中間不必換藥。用於感染創麵則宜換藥,1次/d。
【西藥治療】
1.一般治療:
(1)飲食、營養:盡量鼓勵患者飲食,供給充分的營養。大麵積燒傷者可給予靜脈或胃腸道高營養。
(2)嚴格消毒隔離,特別是麵積大者,以預防交叉感染的發生。
2.抗休克治療:成人燒傷麵積超過20%,小兒超過10%,即有發生休克的可能。燒傷麵積越大越深,休克發生越早越重。
(1)口服補液:一般采用燒傷飲料,其配方為:氯化鈉0.3g,碳酸氫鈉0.15g,糖精0.04g,加水至100mL。分少量多次飲用,不超過200mL/次,可服1000mL/d左右。適用於輕度或中度無合並傷的燒傷,且無明顯的全身反應者。
(2)抗休克補液療法:
1)我國常用的補液公式:
補液總量=膠體液量+晶體液量+生理需要量
膠體液量=1%燒傷麵積×體重(kg)×0.5mL(或0.75mL)
晶體液量=1%燒傷麵積×體重(kg)×1.0mL(或0.75mL)
水分=2000mL(生理需要量)
估計量的一半於傷後8小時內輸入,另一半於後16小時輸入。能口服者,仍爭取口服。傷後第2個24小時補液量為第一個24小時實際輸入的膠、晶體量的一半,水分仍為2000mL。傷後第3個24小時膠、晶體量為第一個24小時的1/4,水分仍為2000mL。
2)帕克蘭德公式(電解質溶液療法):
第1個24小時補液量=1%燒傷麵積×體重(kg)×(2~3)mL(乳酸林格溶液)
其中半量於傷後8小時內輸入,半量於傷後16小時內輸入,尿量維持40~50mL/h。
第2個24小時補液量=1%燒傷麵積×體重(kg)×(0.3~0.5)mL血漿補充量
其餘補充葡萄糖溶液,保持尿量40~60mL/h,不再補充電解質溶液。
3)高滲乳酸氯化鈉溶液療法:所用電解質由高滲氯化鈉和林格乳酸鈉組成。
傷後48小時補液量=1%燒傷麵積×體重(kg)×3mL
其中2/3量於傷後第1個24小時內輸入,另1/3量在第2個24小時內輸入。輸液過程監測血鈉水平,保持血清鈉在166mmol/L以下,超過這一限度需減慢補液速度,同時適當輸入5%葡萄糖溶液。
(3)補液量臨床觀察指標:
1)神誌:患者安靜,神誌清楚合作,說明補液恰當;患者煩躁不安,血容量不足,宜加快補液。
2)血壓、脈率:收縮壓維持90mmHg(12kPa)以上,脈壓>20mmHg(2.7kPa),脈率<120次/min。
3)呼吸:平衡。不平穩者,需分析原因,加以處理。
4)尿量:腎功能正常,要求維持每小時尿量30~40mL,有血紅蛋白尿或肌紅蛋白尿者,可適當增加每小時尿量。
5)無明顯口渴,肢體溫暖,靜脈及毛細血管充盈良好,周圍動脈搏動有力。
6)無血液濃縮,血細胞壓積、血紅蛋白和紅細胞計數接近正常。
7)中心靜脈壓維持在8~10cmH2O(0.784~0.981kPa),有條件置漂浮導管者,測肺動脈壓、肺動脈楔嵌壓和心排血量,借以指導補液。
8)維持正常的血生化檢查數值。
3.抗感染治療:抗生素的應用。基本原則是及時、足量、聯合、參考細菌的敏感性試驗選用,以及感染控製後立即停用。
(1)輕度燒傷:一般不用,必要時可用青黴素、鏈黴素或慶大黴素,時間不超過1周。
(2)中度燒傷:傷後1周內可給予青黴素160萬~240萬U/d,慶大黴素16萬~24萬U/d,肌注;或根據創麵培養選用針對性抗生素。
(3)重度或特重燒傷:應用時聯合2種或3種抗生素,時間持續1~2周。在不明白菌種的情況下,可采用一種抗生素針對球菌,另一種抗生素針對杆菌。例如針對前者可選用苯唑青黴素(50mg/kg,或成人2~3g,靜滴,6~8小時1次)、頭孢噻嗯(50mg/kg,靜滴,6小時1次)、潔黴素(10mg/kg,靜滴,8小時1次)、萬古黴素(15mg/kg,靜滴,8小時1次)、多黏菌素B(1mg/kg,靜滴,8小時1次)、氧呱嗪青黴素(50mg/kg,靜滴,6小時1次)、妥布黴素(2mg/kg,靜滴,8小時1次)、羧苄西林(50~100mg/kg,靜滴,4~6小時1次)、頭孢噻肟(複達欣)(20~40mg/kg,靜滴,8小時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