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皮膚病(3)(3 / 3)

[功效]涼血生發。適用於血分瘀熱所致的斑禿。

[服法]1次服完,1次/d,連服10~15日。

15.鬼針苧麻汁飲:

[原料]鮮鬼針草200g,苧麻根250g,生薑50g,砂糖30g。

[製法]將上述前3味藥洗幹淨,分別搗爛取汁,然後合在一起,調入砂糖即成。

[功效]解毒、涼血、生發。適用於血分熱毒所致的脂溢性皮炎引起的脫發、斑禿等症。

[服法]1次服完,1次/d,連服7~11日為1療程。

16.大棗生豬油湯:

[原料]大棗100g,生豬油(或羊油)60g,紅糖適量。

[製法]將大棗洗幹淨,去核,加生豬油放沙鍋內煎煮,調入紅糖即可。

[功效]健脾養血。適用於脾虛不攝血引起的脂溢性皮炎。

[服法]喝湯吃棗,2~3次/周,連服3~5周。

17.首烏當歸湯:

[原料]生地黃100g,熟地黃、何首烏(首烏)各90g,當歸、桑椹各30g,黑芝麻60g。

[製法]將上述藥去雜質,曬幹或烘幹,一同研成細末,用蜂蜜煉為丸,每丸重9g。

[功效]補血、養血、祛風。適用於血虛生風引起的脂溢性皮炎。

[服法]早、晚各服1次,4~5丸/次。

18.薏米蘿卜纓粥:

[原料]馬齒莧、蘿卜纓各30g,薏苡仁(薏米)50g。

[製法]將馬齒莧和蘿卜纓洗幹淨,切成小段,與薏苡仁一同放入沙鍋內,加清水適量煎熬成粥,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清熱利濕、止癢。適用於瘙癢、頭發幹枯、頭發脫落性的脂溢性皮炎。

[服法]1劑/d,連服3~5周。

19.山楂荷葉湯:

[原料]山楂60~120g,荷葉1片,生甘草適量。

[製法]將荷葉洗幹淨,撕碎,與其他2味藥放入沙鍋內,加清水適量煎熬成湯即可。

[功效]養血祛風、收斂。適用於脂溢性皮炎。

[服法]1劑/d,連服3~5周。

第八節凍瘡

凍瘡是由於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膚炎症性損害。多由於長期寒冷(氣溫10℃以下)與潮濕,導致血管收縮,靜脈淤血,大量血漿滲出而致。此外,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外周血液循環不良,手足多汗,缺乏運動及多種慢性疾病有關。

本病中醫亦稱“凍瘡”。中醫認為本病多由稟賦不足,陽氣不能通達四末,或感受寒邪,氣血凝滯所致。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寒凝血瘀證:

[主症]發冷麻木,肢色青紫,腫脹結塊,灼痛發癢,手足清冷;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通脈。

[處方]當歸四逆湯加減:當歸、赤芍各15g,細辛3g,幹薑、蘇木、紅花、羌活各10g,桂枝、甘草各5g。

(2)寒凝血虛證:

[主症]麻木冷痛,暗紅漫腫,或有水皰,感覺遲鈍或消失;神疲體倦,形寒畏冷,麵色少華;脈細弱。

[治法]溫經散寒,養血活血。

[處方]人參養榮湯合陽和湯加減:人參、白術、陳皮、黃花、五味子、茯苓、白芍各10g,炮薑6g,當歸12g,熟地黃、丹參各15g,桂枝、甘草各5g。

(3)寒化熱毒證:

[主症]瘡麵潰爛,流脂溢膿,四周赤腫,疼痛加重;或伴發熱;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處方]四妙勇安加味:玄參、黃芩、防己各10g,金銀花、當歸、黃芪、蒲公英、地丁、丹參各15g,生地黃12g,甘草5g。若疼痛甚者,加乳香、沒藥,祛瘀止痛。

(4)寒盛陽衰證:

[主症]時時振寒,四肢發厥,倦臥嗜睡,感覺麻木,肢末冷痛,麵色蒼白;舌淡,脈沉細弱。

[治法]回陽救逆,溫通血脈。

[處方]四逆散加參附湯加減:人參、幹薑、附片各10g,甘草、肉桂各5g,當歸15g,赤芍12g。

(5)寒氣入髒證:

[主症]神識遲鈍,或知覺全無,四肢厥逆,甚而僵直,唇甲青紫,麵色青灰,或瞳孔散大,呼吸息微;脈微欲絕。

[治法]回陽救逆,散寒通脈。

[處方]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人參、附片各10g,龍骨、牡蠣各20g,赤芍12g,桂枝5g。

2.外治法:

(1)創麵處理:

1)輕症:保持創麵清潔幹燥,數日後可治愈。紅腫痛癢未潰流水者,選用紅靈酒、薑汁、辣椒汁,輕柔按摩,2~3次/d;有水皰者,可挑破或用注射器抽吸,再以凍瘡膏、紅油膏、白玉膏或馬勃一塊外敷包紮。

2)重症:初期先用肥皂水或等滲鹽水衝洗,再用75%乙醇或0.1%硫柳汞塗患處及周圍皮膚。潰爛時用紅油膏摻八二丹外敷。腐脫新生時,用紅油膏摻生肌散外敷。

(2)草藥外洗:

1)蘿卜皮煎水,酌量加入硫磺熏洗。

2)鮮鬆針適量,煎水外洗,2次/d。

3.單方驗方:

(1)幹薑15g,艾葉、製川烏、製草烏各30g,川芎20g。煎水先熏後溫泡局部(潰爛者隻能熏蒸)。

(2)蘿卜皮適量。煎水加入硫黃酌量熏洗。

(3)鮮鬆針適量。煎水外洗,2次/d。

(4)辣椒酊:鮮紅辣椒5~10g,樟腦30g,甘油30mL,乙醇加至100mL。浸泡1~2日,外搽凍瘡未破損處。

(5)無花果葉60g(或紫草30g)。煎水溫洗患處,2次/d。

【西藥治療】

1.血管擴張藥:煙酸50~100mg,3次/d;煙酸肌醇酯0.5~1g,3次/d;硝苯吡啶20mg,3次/d;桂利嗪25mg,3次/d。

2.維生素E:0.1~0.2g,3次/d。

【藥膳食療】

1.鮮山楂泥:

[原料]鮮山楂150g。

[製法]將鮮山楂洗幹淨,其中100g用微火煮熟,搗爛,趁熱攤在布上,外敷患處;另50g用清水煮熟後,放入少許白糖,去渣飲湯。

[功效]調和營衛,補血益氣。能促進血液循環,適用於凍瘡患者。

[用法]患處每日更換1次。去渣飲湯,1次/d。

2.柿子油膏:

[原料]柿子皮60g,熟菜子油適量。

[製法]將柿子皮曬幹,燒灰存性,研成細末即可。

[功效]斂瘡生肌,促進血液循環。適用於氣血虧虛、已潰的凍瘡患者效果顯著。

[用法]將油膏塗於患處,每日換藥1次。

3.蛋黃油膏:

[原料]雞蛋黃2個,麻油少許。

[製法]將雞蛋煮熟,取出蛋黃放在鐵勺上,用文火煎熬,使蛋黃油析出,去掉蛋黃渣,將油冷卻備用。用雞蛋黃油摻與麻油少許,外敷治療潰爛凍瘡。

[功效]生肌祛腐,促進血液循環。適用於凍瘡潰破者。

[用法]先將茶葉水清洗凍瘡處,然後搽上雞蛋黃麻油,外用紗布包紮好,3~5日凍瘡傷口即可愈合。

4.橘皮蘿卜液:

[原料]蘿卜汁250g,橘皮100g。

[製法]將2味藥用清水洗幹淨後放入鐵鍋內,加水1000mL,煎熬20分鍾,待湯溫後洗患處即可。

[功效]理氣潤膚,促進血液循環。適用於凍瘡早期、未潰破者。

[用法]每晚臨睡前用溫湯洗1次,一般連用3~5次後凍瘡即可痊愈。

5.紫皮大蒜泥:

[原料]初秋獨頭紫皮蒜5~8個。

[製法]將蒜曬幹後,搗爛如泥,再在陽光下曬熱,塗在易生凍瘡處即可。

[功效]祛腐生肌,促進血液循環。適用於未破凍瘡患者。

[用法]每晚臨睡前塗1次,一般3~4次即可痊愈。

6.麻雀腦汁:

[原料]鮮麻雀腦1隻。

[製法]將麻雀殺後,取出麻雀腦,去掉筋膜,搗碎調成膏即可。

[功效]活血祛瘀,養血生肌。適用於輕度凍瘡。

[用法]將患處用淡茶水洗幹淨後,用此塗於凍瘡處。

7.蘿卜片貼:

[原料]大白蘿卜1隻,醋少許。

[製法]將蘿卜洗幹淨後,瀝幹,切成大片即可。

[功效]止痛止癢,促進血液循環。適用於凍瘡紅腫未潰破者。

[用法]臨睡前將蘿卜片滴上1滴醋,用微火烘烤熱,貼於凍瘡處,用紗布固定好,第2日早晨取去即可。連續用可痊愈。

8.熱醋擦:

[原料]食用醋適量。

[製法]將食用醋煮熱後,放入吸水紗布即可。

[功效]促進血液循環。適用於凍瘡初起紅腫未潰刺癢者。

[用法]將紗布迅速拿出,趁熱敷於凍瘡處,3次/d,連用1周後紅腫消退並好轉。

9.蟹膏:

[原料]活蟹1隻(約30g)。

[製法]將活蟹燙死後,曬幹,微火焙幹存性,研成細末,以蜂蜜調勻塗於凍瘡處。

[功效]祛腐生肌,活血祛瘀。適用於凍瘡潰爛不斂患者。

[用法]每日更換2次,即可見效。

10.蛤蜊辣椒油膏:

[原料]尖辣椒50g,蛤蜊油適量。

[製法]將尖辣椒曬幹,再用微火烘幹,研成細末,和蛤蜊油攪拌均勻即可。

[功效]促進血液循環。適用於嚴寒冬季室外作業者,用於凍瘡早期或預防凍瘡發生。

[用法]將此搽於耳輪、手背、足等處。

11.辣椒白酒液:

[原料]紅辣椒80g,白酒100mL。

[製法]將辣椒曬幹,並用微火焙幹,切成細絲,用上等白酒浸泡10日,去渣過濾即成。

[功效]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適用於早期凍瘡的發生。

[用法]用此藥塗於局部紅腫發癢患處,2~3次/d,要輕輕塗搽,防止皮膚擦破。

12.鮮芝麻葉液:

[原料]鮮芝麻葉。

[製法]將鮮芝麻葉洗幹淨,放在凍瘡處反複擦拭,來回約20分鍾,然後將其葉留在皮膚上,不要急於洗去,保持1小時後再將其洗幹淨。

[功效]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活血祛瘀。適用於凍瘡初起者。

[用法]每日多次,可以明顯見效。

13.山藥白糖液:

[原料]鮮山藥50g,白糖25g。

[製法]將山藥洗幹淨,切成小片,搗爛如泥,放入白糖,加溫(不宜太高溫)溶化。

[功效]活血祛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適用於冬季凍瘡多發患者。

[用法]待溫塗於凍瘡患處,2~3次/d。

14.茄子根醋液:

[原料]白茄子根250g,白醋10~20mL。

[製法]將白茄子根洗幹淨,加水300mL,煮15~30分鍾,待稍涼後加入白醋,用此水洗凍瘡處。

[功效]活血祛瘀,回陽益氣。適用於凍瘡經常發者。同時還可以治腳氣患者。

[用法]10~20min/次,1~2次/d。每劑用2周。

15.白果樹葉液:

[原料]白果樹葉200g,醋適量。

[製法]將白果樹葉洗幹淨,放入鍋中,加清水1000mL,煎熬15~30分鍾,待溫時加入白醋適量。

[功效]活血回陽,溫通經脈。適用於經常生凍瘡者,一般用於早期。

[用法]用此液泡腳,1~2次/d。連續用多次,即可見效。

16.山楂蜂蜜膠:

[原料]山楂60g,蜂蜜適量。

[製法]將山楂曬幹,用微火焙熟,研成細粉,調入蜂蜜即可。

[功效]活血祛瘀,溫通經脈。適用於陽虛易起凍瘡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