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外科感染(1)(1 / 3)

第一節癰

癰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的多個相鄰的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或由多個癤融合而成。好發於皮層較厚而皮脂腺分布較廣的部位,如項背等皮膚韌厚部位,有時也可見於腹、腰、臀及上唇等處。由於皮層較厚,感染即沿阻力較弱的脂肪柱向下侵及皮下脂肪深筋膜等處,再向周圍及下方擴散傳入毛囊群,形成多個“膿頭”的癰。本病好發於機體抵抗力降低的患者,如長期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腎炎、糖尿病、心力衰竭、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症、天皰瘡、剝脫性皮炎等。癰的特點是局部紅腫明顯,界限不清,疼痛劇烈,有多個膿栓堆積,破潰後狀如蜂窩,易向周圍和深部擴散,常伴有頭痛、發熱、寒戰等全身症狀。本病可發於任何年齡。若防治不當,可引起膿毒血症、全身多發性膿腫和顱內海綿竇血栓等嚴重並發症。

本病中醫歸屬於“有頭疽”範疇。根據發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如發於腦後(項後)的稱“腦疽”,生於背部的稱“發背疽”,生於胸部穴位的稱“膻中疽”,發生於少腹部的稱“少腹疽”。一般發生於項後、背部者常不易透膿,內陷變症較多,病情較重。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正盛邪實證:

1)初期:

[主症]初起患處腫脹,質地堅硬,皮色黯紅,灼熱疼痛,上有粟粒樣膿頭,可有惡寒,發熱,頭痛等症,舌紅苔微黃,脈浮數。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處方]消癰飲:金銀花、蒲公英各30g,黃芩、歸尾、赤芍、連翹、花粉、天葵子各10g,皂角刺15g,生大黃3g。

2)成膿期:

[主症]患處焮熱劇痛,瘡頭漸漸腐爛,形似蜂窩,可有壯熱口渴,便秘溲赤,舌紅苔黃或黃糙,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透膿。

[處方]消癰透膿飲:蒲公英、金銀花各30g,黃連、大青葉、連翹、白芷、炒穿山甲、重樓各10g,炒皂角刺15g,甘草6g。

3)潰後期:

[主症]腐肉脫落,膿汁已淨,肉芽生長,色澤紅活,漸收口而愈,或新肉不長,愈合遲緩,伴有低熱、乏力,胃納不佳,舌微紅苔薄白,脈小數。

[治法]清解餘毒,托裏生肌。

[處方]托裏清解飲:生黃芪、金銀花各30g,生地黃15g,白術、花粉、當歸、茯苓各10g,珍珠粉0.3g,生甘草6g。

(2)正虛邪實證:

1)陰虛火熾證:

[主症]瘡形平塌,根腳散漫,瘡色紫滯,膿液稀少或帶血水,疼痛劇烈,伴高熱,口唇幹燥,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脈細數。

[治法]滋陰生津,清熱解毒。

[處方]竹葉黃芪湯加減:竹葉9g,黃芪、麥冬各12g,人參、白芍、當歸、黃芩各10g,生地黃15g。

2)氣血兩虛證:

[主症]瘡形平塌,根腳散漫,化膿遲緩,膿水稀少,腐肉難脫,瘡口成空殼,悶脹疼痛,伴精神委靡,麵色蒼白,納差,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或數而無力。

[治法]益氣補血,清解餘毒。

[處方]托裏消毒散加減:人參、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皂角刺各10g,川芎、白芷各9g,金銀花、黃芪各12g,甘草5g。

2.外治法:

(1)初期:宜箍毒消腫,可選用以下方法。①實證用千捶膏敷貼,外蓋金黃膏或玉露膏。②虛證用衝和膏外敷。③藥製蒼耳蟲3~5條,敷於瘡頭,外蓋黃連素軟膏,虛實兩證皆可用。

(2)中期:宜提膿祛腐,可選用以下方法。①銀灰膏外敷,蓋貼金黃膏紗布。②紅升丹或八二丹或七三丹藥撚,插入瘡孔中,外蓋貼黃連素軟膏紗布。③藥製蒼耳蟲,選瘡孔大者插入,外蓋貼黃連素軟膏紗布。

(3)後期:宜生肌收口,可用白玉膏摻生肌散外敷;或用蜂糖紗布蓋貼瘡麵,1換/d,直至愈合,瘡口有空腔,皮膚與新肉一時不能黏合者,可用大塊棉墊加壓包紮。

3.中成藥:

(1)萬應丸:10粒/次,3次/d。

(2)三黃丸:9g/次,2次/d。

(3)犀黃丸:10粒/次,2次/d。孕婦忌服。

(4)清解片:5片/次,2次/d。

(5)綠萼點舌丸:3丸/次,1~2次/d。

(6)醒消丸:15~30粒/次,2次/d。

(7)小金丸:12~30粒/次,2次/d。

(8)牛黃醒消丸:3g/次,2次/d。

(9)炎可寧片:3~4片/次,3次/d。

4.單方驗方:

(1)鮮菊花葉適量,加紅糖少許,搗爛,外敷患處。

(2)鮮蒲公英60g,煎湯,作冷敷患處用。

(3)大葉芙蓉花葉,加紅糖,赤小豆適量,搗爛外敷,1次/d。

(4)一見喜幹葉20g,雄黃、冰片各3g,加凡士林50g,調成軟膏,貼敷患處,1次/d。

(5)鬆香9g,乙醇或燒酒適量,將鬆香研成細末,加乙醇調成稀糊狀,隔水加溫,待溶解後,外敷患處,1次/d。

(6)大黃、芒硝各50g,蜈蚣10條,六神丸30粒,冰片2g,共研成細末,用涼開水拌濕,加入適量白酒,攤於虎骨膏上,固定於患處,1次/d。

(7)半夏、雞子(雞蛋清),將上藥研成末,以水調勻,敷於患處。

(8)蜂房20g,豬膽汁30g。將蜂房用鍋炒至黃黑存性,研成細粉。把豬膽汁加1倍水煮沸,涼後待用,將兩藥調勻,再加凡士林30g配成軟膏。將藥膏抹在敷料上,用膠布固定在患處,1劑/d。

(9)五倍子20g,大風子、炮山甲各15g,蜈蚣5條,冰片5g,共研成細末,以茶水、米醋各半調成糊狀,用棉簽塗於痛疽周圍,1日塗10餘次。

【西藥治療】

1.一般治療:

(1)患者應適當休息,高熱者宜臥床休息。

(2)加強營養,補充維生素。

(3)病情重者,特別是唇癰,應靜脈補充液體。

2.抗病原治療:

(1)複方磺胺甲口惡唑:2片/次,2次/d。

(2)選用半合成耐青黴素酶青黴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雙氯西林等。

(3)選用紅黴素或頭孢唑林(先鋒黴素V)等。

3.對症治療:

(1)高熱者可給予退熱藥。

(2)有糖尿病者,宜酌情給予胰島素治療。

4.局部治療:

(1)50%硫酸鎂溶液:濕敷,適用於炎症初期。

(2)75%乙醇:濕敷,適用於炎症初期。

【藥膳食療】

1.苦菜薑汁飲:

[原料]苦菜(幹品減半)、生薑各30g,黃酒適量。

[製法]將苦菜、生薑分別搗爛,用紗布絞取汁,或將苦菜幹品加水煎熬取汁亦可,把苦菜汁和生薑汁混合後攪勻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排膿。適用於癰疽惡瘡不愈者。

[服法]2~3次/d,每次取藥汁30mL,對入溫水服之,以黃酒適量為引。

2.槐花酒:

[原料]鮮槐花120g,生甘草30g,米酒250g。

[製法]將槐花入鐵鍋內炒微黃,趁熱放入米酒、甘草,煎煮10分鍾,棄渣取酒。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發背、疔瘡、腫毒。

[服法]分3次熱服。

3.綠豆衣飲:

[原料]綠豆衣(或綠豆)、白糖各30g。

[製法]將綠豆衣放鍋中,加水700mL,煮取500mL,對入白糖,攪至溶化,晾涼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適用於癰腫熱毒,發熱,尿閉等症。

[服法]1劑/d,代茶飲之。

4.胡桃槐花散:

[原料]核桃(胡桃)10個,槐花30g。

[製法]將核桃洗幹淨,煨熟後去殼,與槐花同研成細末,即可。

[功效]補腎填精,涼血化痰。適用於背癰,附骨疽,未成膿者。

[服法]熱酒調下,1劑/d。

5.竹葉粥:

[原料]淡竹葉(竹葉)、砂糖各30g,石膏15g,白米100g。

[製法]先將石膏搗碎,並竹葉以水煮之,取汁1000mL,去渣,下米煮粥,即入糖,攪令勻。

[功效]清熱解毒。適用於發背、癰疽,諸熱毒腫。

[服法]空腹服之,1劑/d。

6.甜瓜藕實羹:

[原料]藕實(去皮)5枚,蔥白5莖,豆豉30g,甜瓜(去瓤,冬天用冬瓜適量)2枚。

[製法]先以水煎豆豉,取汁1000mL,將藕實、蔥白及甜瓜切碎,先以豆豉汁煮藕實,次下甜瓜並蔥,取熟,以五味調和作羹即可。

[功效]補中養神,益氣。適用於發背,癰疽,心煩熱。

[服法]溫服,1劑/d,可連續服用。

7.白米梔子仁粥:

[原料]梔子(梔子仁)5枚,白米150g。

[製法]先以水煎梔子,取汁1500mL,去渣,下米煮粥。

[功效]瀉火解毒。適用於發背,癰疽,熱極上攻,目澀,小便赤等症。

[服法]空腹食之,1劑/d。

8.石膏粳米粥:

[原料]石膏60g,蔥白2莖,豆豉15g,生薑12g,粳米100g。

[製法]將石膏搗碎,蔥白切細,生薑拍碎,以水煮石膏,次下蔥、薑、豆豉,煎取汁1000mL,去渣,下粳米煮成粥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適用於發背,癰疽,頭痛不可忍。

[服法]空腹服用,1劑/d,可連續服用多劑。

9.牛蒡凝水石粥:

[原料]牛蒡莖、凝水石各30g,白米100g。

[製法]先將凝水石搗碎,以絹袋盛之,水煎取汁1000mL,次將牛蒡以水煮爛,將兩藥並汁相和,再煎令沸,去渣,下米煮粥候熟。

[功效]清熱解毒。適用於發背,癰疽,毒攻寒熱。

[服法]空腹服用,1劑/d。

10.羊髓豆豉粥:

[原料]蔥白2莖,生薑10g,薄荷、鹽花各15g,豆豉、羊髓各60g,米120g。

[製法]先將蔥白切細,以水煎薄荷及蔥白、薑,取汁1500mL,後下豉,再煎10沸,去渣,下米煮粥候熟,下髓並鹽,攪勻。

[功效]補虛,解毒,祛風熱。適用於發背癰疽。

[服法]溫食,1劑/d。

11.乳香靈寶膏:

[原料]大瓜蔞30個(取子炒香,取子細研),乳香、核桃仁各60g,白蜜500g。

[製法]將核桃仁和瓜蔞子同研細末,再與乳香、白蜜在沙鍋內用慢火煎熬成膏即可。

[功效]清熱拔毒,排膿止痛。適用於發背癰疽。

[服法]每服藥2大匙,溫酒調下,不拘時候服用。

12.母豬蹄通草羹:

[原料]母豬蹄2隻,通草6g。

[製法]將豬蹄洗幹淨,去毛、粗皮,砍成小塊,與通草用綿包,和煮成羹即可。

[功效]補血、通乳、托瘡。適用於癰疽發背,或發乳癰疽初起微赤者。

[服法]適量服食。

13.鮮鐵馬鞭雞蛋煎:

[原料]鮮鐵馬鞭草60g,雞蛋3個。

[製法]將上藥清洗幹淨,切成段,用水煎煮雞蛋,去渣取汁即可。

[功效]清熱、補虛、散血。適用於腋癰疽。

[服法]適量飲湯吃雞蛋。

14.海桐皮酒:

[原料]海桐皮、杜仲、薏苡仁、生地黃各40g,五加皮、防風、牛膝各30g,獨活50g,幹蠍10g。

[製法]將上藥去沙、雜物,搗篩,生絹囊儲,以好酒7.5kg,浸於瓷瓶中密封,秋夏3日,春冬7日開取即可飲用。

[功效]祛風活血解毒。適用於熱毒風結成疽,腫痛不能行走者。

[服法]食前溫酒30mL,不拘時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