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一對賣玉蘭花的母女———十秒鍾善念的影響(1 / 1)

當下的心念

強烈冷鋒來襲的寒冬傍晚,華燈初上的街頭,正是下班交通尖峰時段。在車水馬龍的擁塞路口,一位中年婦女右手高舉著玉蘭花,左手拉著約莫五六歲的小女孩,不斷穿梭在紅燈號之前的車陣之中,對著一輛輛待行車輛的車窗,叫賣著玉蘭花。

中年婦女沙啞的嗓音與小女孩清脆的稚音此起彼落地喊著:“玉蘭花……玉蘭花……四周充滿車尾排氣管排出的廢氣煙霧,一台台怠速運轉的引擎,發出如遠方悶雷般低沉的聲響。假設你正是其中一部車輛的駕駛者,坐在車內空調舒適的駕駛座上,眼見此情此景,當下的心裏會產生什麼念頭呢?

如果你是一位接女兒下課回家的母親,也許你會提醒疲憊的孩子注意這對可憐的母女;如果你是這個轄區交通大隊的隊長,也許你會納悶路口的交通警察怎麼沒有取締這對母女;如果你是胸腔科的醫師,也許你會擔心充滿一氧化碳的空氣將危害母女的健康;如果你是正為一樁跨國商業訴訟官司而傷透腦筋的被告律師,因敲車窗的聲響阻斷你的思路,也許令你皺起眉頭;如果你是主管內政兒童的官員,也許你會質疑中年婦女違反了“兒少法第二十九條第二項規定;無論你是誰、從事何種職業,一旦看清車窗外正貼著一張飽經風霜的臉龐,眼神中充滿殷切的期盼,隻有十秒不到的考慮時間,不管最後是否搖下車窗購買婦女手中的玉蘭花,每個人都會油然升起一股同情之心吧!

而這正是一種善念,是隱藏在人類的遺傳因子中,伴隨人的出生,與生俱來的,就像人會產生喜怒哀樂情緒一般,一旦有適當的情境產生時,就會觸發人的這種善念。

瞬間的善念就像觸媒

讓我們試著探究這將近十秒的善念,對於人們行為的改變,會產生什麼樣的“蝴蝶效應 ?我們可以從醫院的義工、登記為寄養家庭的父母、參與紅十字組織勸募的善心人士、自發性的世界各類救援組織等觀察出,這麼多定期或者終身投入義行的人們,回溯其源頭,不就是肇始於那十秒善念的初衷,然後發展成沛然莫之能禦的“善的能量,永續地造福需要幫助的人們。

且容我想象幾十萬年前,人類還茹毛飲血的時代,這十秒鍾的善念就開始主導人類的進化,每當人類麵臨重大災難或滅種危機時,這瞬間的善念就像觸媒一般,從家庭、部落到城邦、國家,不斷激發人類互助團結的集體意識,引領人類渡過“物競天擇 的嚴酷考驗,成為“適者生存 的優勢物種,進而主宰了地球。此期間,人類循著善念預先鋪設好的軌跡,讓人類的文明與時俱進,同時衍生出明確的倫理道德、法律規範,融合成牢不可破的核心價值,促使人類的文明繼續向前推進。

即使現今世界各個角落,仍充斥竊盜、殺戮、種族的屠掠、國與國的戰爭,我們統稱之為“邪惡 的東西,也抵消了許多“善 的能量;但總的來說,這個人類主宰的世界,依舊借由原始善念的驅動力,漸進地向上提升,而非向下沉淪。

我們可以做什麼?

公元一九七九年特蕾莎修女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當媒體問她:“我們可以做什麼來促進世界和平?她回答:“回家,並且愛您的家庭。約公元前三百年,孟子勸諫梁惠王“仁者無敵、“保民而王,目的是希望當時為擴展霸權而發動戰爭的主政者,不再“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特蕾莎修女從愛出發,創立“垂死之家,收容照料臨終的遊民,不至於曝屍街頭;而孟子則以仁為本心,勸導當時的諸侯君王應仁民愛物以王天下,這兩位聖賢的時代相隔兩千餘年,生活的土地相距千餘裏,卻不約而同地基於初衷的善念,而成就終身的善行,哪怕哲人日行漸遠,典型永在夙昔。

鏡頭回到在寒風蕭颯的街頭賣著玉蘭花的母女,這並非虛構的場景,而是台灣街道隨處可見的真實情景,隻是賣玉蘭花的角色,可能替換成年紀老邁的婆婆、斷手缺腳的老伯、腦性麻痹的男子、顏麵傷殘的女孩。姑不論社會價值或交通法規如何去衡量他們的謀生方式,我卻仿佛看到行經的人們,在觸景之餘,善念化身的天使,頂著人性的光輝,隨之從各個人的心靈深處,悄然升起。我又可以期待將有一定比例的人們,透過善念的洗滌,率然掙脫了利益得失的生存枷鎖,定期行善,甚至終身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