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職場萬花筒,繽紛心理學(1)(2 / 3)

為什麼我們愛做心理測試

方曉走後,我又接到一個棘手的病例。這個女患者各方麵都很健康,唯一一點是她很喜歡做心理測試,每天都會搜集大量的心理測試題。

她媽媽帶她來找我的時候,她第一句話便是問我這裏有沒有心理測試。

“沒有。”我搖搖頭。

“不可能吧,”她一臉的不相信,“你這裏是心理診所,怎麼可能沒有心理測試題呢?你一定是騙我的。”

在和這名患者的交談中,我發現她不但思維敏捷,而且能言善辯,像她這樣的人,表麵上根本看不出來有心理疾病。

“她是從什麼時候熱衷做心理測試的?”在休息的過程中,我問這名患者的媽媽。

“好像是從大學畢業後,她找工作,麵試的時候,有些公司會讓她做心理測試,從那以後,她慢慢就喜歡上了做心理測試。”她媽媽的回答讓我有些茅塞頓開,我想我知道問題的症結出在哪裏了。

做心理測試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許多人都喜歡做心理測試,尤其是年輕人,他們做完心理測試後,就急著比對答案,如果準確,就高呼過癮,如果不準確,也不能打擊他們做下一道心理測試的熱情。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心理測試被運用於公司麵試的環節,許多應聘者會被要求做心理測試題,如果答案符合,才有資格進行複試。似乎做了心理測試,人們就能更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多一點,而公司也可以通過心理測試,用最短的時間知道這名應聘者究竟是否符合條件。很多人覺得心理測試能為他們的道路指明方向,是他們成功的工具。

“每次做完測試題,你會有什麼感覺?”我繼續問那位患者。

“心裏會踏實些,好像得到了安慰和支持。”她想了一下繼續說,“在我們辦公室裏,也有很多同事喜歡做測試題,我們常在一起做心理測試。”

喜歡做心理測試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便是想要知道思維的特點。思維過程是人的認識活動的高級階段,與感覺和直覺等心理過程比起來,思維更能解釋事物與現象之間的本質聯係。

如何摸清一個人思維的特點,心理測試便是捷徑,雖然未必真實可靠,但許多人還是不可避免地迷上了這種捷徑。

從填補人們惶恐的內心需求來說,這可以說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但我必須提醒我的患者,心理測試題需要經過大量的論證和多次的修訂,才會科學合理。

網上許多心理測試題大多是一些人靈光一閃的念頭,不值得相信,但依然有許多人熱衷心理測試,我想原因便是出在心理上。心理測試可以給被測試人一種支持,仿佛是信念上的支撐,讓他們獲得滿足或者找到方向。

尤其是剛踏入社會的大學生,人生方向還處於朦朧期,目標還不明確,依靠心理測試來為自己的人生鼓勁,會讓他們覺得人生有希望、有追求。其實,這對自己的人格發展是有害的。未來不是靠心理測試決定的,而要靠自己來決定。

心理小貼士:

不能過於沉迷心理測試題,就算你找到了一份專業的心理測試題,也不能完全信任,要知道,自己的路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所以,我們應當理性對待那些鋪天蓋地的心理測試,不能迷信心理測試答案。

工作之後為何還選擇考研

這天晚上,妻子去加班,我便哄兒子上床睡覺。“爸爸,我要聽故事。”兒子要求我。

“好吧。”我隨手拿起床頭的寓言書,讀了起來。

“一天,一隻饑餓的狐狸出來找東西吃,它看到路邊葡萄架上掛滿了葡萄,狐狸的口水都出來了!可是葡萄很高,它夠不著,狐狸不停地跳躍,但始終差那麼一點才能夠到葡萄。狐狸不停地試,可惜還是夠不著,而且差得越來越遠,隻好放棄了。臨走之前,它安慰自己:‘葡萄是酸的,不吃也罷。’

“這個故事就是說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很多時候用來形容一些眼高手低,不願意努力的人。”我的話還沒有說完,就發現兒子已經睡著了。我替他蓋好被子,悄悄地走出了臥室。

從心理學上來說,“酸葡萄心理”其實也是一種減壓方式,適當的自我安慰能減輕自我所承受的壓力。當自己的需求無法滿足時,可以編造一些“理由”進行自我安慰。

在西方字典裏,sourgrapes(酸葡萄),表示得不到的就說不好。心理學中也借用了這個術語,用來解釋合理化的自我安慰,它是人類心理防衛功能的一種。

我正對酸葡萄浮想聯翩的時候,妻子氣鼓鼓地回來了。

“你不是要上晚班嗎?怎麼回來這麼早?”我看她好像臉色不太好,小心翼翼地問。

妻子把自己扔在沙發上,“不上了,不上了,我明天就和領導申請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