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部分小兒遺尿是功能性的,是由於大腦皮質及皮質下中樞的功能失調所致。引起功能性遺尿的常見原因是精神因素,如突然受驚,過度疲勞,驟換新環境,失去父母照顧及不正確的教養習慣等。遺尿大多見於易興奮、膽小、被動、過於敏感或睡眠過熟的兒童。個別病兒有家庭性傾向。少數患兒是由於器質性病變所致,如蟯蟲病、脊柱裂(隱性或伴有脊髓膨出)、脊髓炎、脊髓損傷、癲癇、大腦發育不全以及膀胱容積較小等。
臨床表現
患兒常在夜間熟睡時夢中排尿,尿後不覺醒,輕則1夜1次,重則1夜多次,有時消失後再出現,時好時壞,有的甚至持續至青春期。
患兒常感羞愧、恐懼,精神負擔加重,產生惡性循環,增加遺尿的頑固性。
實驗室檢查尿常規正常。
治療方法
西醫治療
可用氯酯醒、鹽酸丙咪嗪、苯甲酸鈉咖啡因等。
中醫驗方
桑螵蛸3克,炒焦研末,加白糖少許,每日下午以溫開水調服,連續服用10日。
益智仁10克,醋炒研細末,分3次開水衝服。
雞腸散:雞腸一具洗淨燒存性,牡蠣、茯苓、桑螵蛸各16克,肉桂、龍骨各8克。共研為細末,每服3~4克,1日服3~4次。
甘草50克,白芍20克,白術20克,水煎濃縮後,加白礬粉10克,硫磺粉50克。烘幹研細末。每次用5克,以大蒜鹽水調糊敷臍,2~5天換藥1次。
蔥白7個、硫磺10克。共搗成泥,每晚睡前敷臍部,次晨取下。
五倍子、何首烏各3克,研末,用醋調敷於臍部,後以紗布覆蓋,每晚1次,連用3~5次。
注意事項
自幼用良好的方法培養、訓練小兒的排尿習慣,避免不良刺激。
訓練膀胱正規排尿,傍晚以後不用流質飲食,少喝水,臨睡前排尿,在患兒經常排尿的鍾點前喚醒其排尿。
對患兒著重教育、解釋、消除緊張、恐懼及不安等情緒,建立合理的生活製度,避免過度疲勞,鼓勵患兒樹立信心。
患麻疹的護理
麻疹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孩子患了麻疹,應該隔離。此外,還要注意精心護理。
開始起病時,孩子有打噴嚏、流淚、流涕等症狀,要注意不使其受涼感冒,並要保護粘膜。要保持房間內的空氣溫暖濕潤,可以用水煮蕪荽或葦根,使藥氣不斷蒸發,使室內空氣濕潤,而且病兒吸入後有利於發疹。同時要注意室內通風,但不要讓病人被冷風直吹。
如果孩子高燒,疹子出得不好,可帶孩子看中醫,中醫有“托疹”的治療方法,可以使疹子盡快出齊,縮短病程。中醫常用的是升麻葛根湯,升麻3克,葛根6克,赤芍3克,甘草3克。每天煎服1劑,疹子大量出現後便停藥。
在孩子出疹期間,要避免冷風、冷水、驚嚇等強烈的外界刺激,以免疹子被“逼”回。在出疹期可能有腹瀉、惡心、腹痛等,不用特殊治療。出麻疹不必忌口,營養豐富,但要清淡,易消化,避免油炸、肥膩及刺激性食物。
在發燒時,要鼓勵孩子多喝水,多吃水果,可喝鮮果汁、肉汁等。
在出疹期間,要注意孩子的個人衛生,內衣要清潔,床單要勤換。皮膚刺癢不適、脫皮時,不要抓撓,可用溫水洗。
維生素A中毒處理
維生素A在魚肝油中含量很高,有人為了防止孩子缺鈣,往往給孩子吃過量的魚肝油,有的人甚至把濃縮魚肝油作為補品長期過量服用,造成體內維生素A蓄積中毒,表現為:惡心、嘔吐、厭食、嗜睡或煩躁、骨疼等。如果孕婦服用過量,還會造成胎兒齶裂畸形。所以說不要把魚肝油做營養劑來大量食用。
維生素D中毒處理
魚肝油中除含有較大量的維生素A外,也含有維生素D,維生素D對預防佝僂病有一定作用。但如果用量過大會出現:不思飲食、多尿、惡心、嘔吐、低熱等症狀。如果到醫院裏做有關方麵的檢查,可進一步發現血鎂升高,膽固醇含量高於正常值,有時心電圖會出現異常情況,甚至腎功能會有損害。
中毒的防治
孩子在誤服藥物等有毒物品後,在短時間內就有異常表現。誤服化學毒物後,可出現口腔、咽喉、上腹部燒灼感、疼痛,口腔內粘膜發白或有水泡,可有肌肉抽搐、說話困難、流口水、惡心嘔吐等。嚴重者可呼吸困難,大小便失禁,昏迷。
誤服藥物,可視藥物種類,症狀輕重緩急不一樣,表現也較複雜。主要是惡心嘔吐、抽搐、脈搏或快或慢、精神神經出現異常等。
要弄清孩子誤服了什麼,如果不是腐蝕性的物品,如農藥、汽油、稀料等,要讓孩子吐出,減少對毒物的吸收。如果是腐蝕性毒物,就不能吐,以免再次損傷口腔和食管。
應立即送醫院,帶好原來裝毒物的容器。
預防步態異常
正常情況下,1歲到1歲半的幼兒開始學習走步並能獨立行走。若您的孩子在此時仍不能站立,或行走經常摔跤,出現行走異常,則說明可能隱藏著某種疾患。
佝僂病
是由於缺乏維生素D,使食物中鈣、磷不能被身體吸收利用,以致幼兒生長發育中需要大量鈣質的骨骼得不到足夠的鈣質而發生軟化,從而影響了骨骼的生長發育,致使幼兒雙腿支撐無力,起步晚,表現的步態為:兩腿出現向內或向外彎曲,可致“O”形腿,“X”形腿畸形。
腦性癱瘓
是一種非進行性神經疾病。主要表現為動作不協調、步態不穩、足尖著地、兩腿交叉呈“剪刀步”,或出現下肢癱瘓,走路時雙膝部相互碰撞,並伴有智力低下。
小腦病變
小腦位於大腦之下,其功能是協調身體的平衡和肢體肌肉引力的協調一致。如果小兒2歲以後走步還不穩,出現左右搖擺或向一側傾斜,說話不清楚等,應考慮到是否由於小腦機能失調而引起的。
當然,各種疾病表現出的症狀和體征會因人而異。隻要家長加以重視,平時注意觀察,就能及時發現病情,為早期診治創造有利的條件。
手指紮刺的治療
竹、木、鐵、玻璃、植物都可能刺傷皮膚,紮刺後,一要將刺挑出,二要消毒防感染。
將鑷子或縫衣針在火上燒一燒(打火機或火柴)。
將傷口周邊皮膚擦洗幹淨。
順紮入方向將刺挑出或拔出。
刺挑出後,用手擠一擠,出幾滴血,要塗些酒精。
如果刺紮得深,或很髒,要請醫生處理,並注射抗破傷風預防針。
手指割破的治療
手指割破是常見外傷,要注意止血後預防感染。
止血注意兩點,一是將受傷的手指高舉過心髒水平。二是用另外一隻手的兩個手指捏緊受傷指的指根。
把傷口周圍用清水、肥皂洗幹淨,用紗布將傷口周圍擦幹。
可在傷口上塗紅汞,或使用創可貼包紮。不可用藥棉或有絨毛的布塊直接蓋在傷口上。
包紮後的傷口,不要再沾水。第二天可打開看一看,如發現傷口周圍紅腫,請醫生處理。
手指戳傷的治療
手指戳傷是手關節的扭挫傷,是在指頭碰在硬物時發生的。
手指挫傷後,可用冰冷物敷在傷處,每次10~15分鍾,可以消腫。如果已受傷三四個小時,就不能冷敷了。
冷敷後,可貼敷消腫止痛貼劑,如傷濕止痛膏、七厘散等。
為了使傷指減少活動,避免再受傷害,可用厚紙裹住傷指。消腫後,可輕輕按摩,並緩緩活動。
如果腫痛嚴重,可能有骨裂或骨折,應用較厚的紙片裹住傷指,以免傷指再活動,請醫生診治。
手指夾傷或砸傷如無出血,也可如上處理。
腳扭傷的治療
孩子活動量大,不小心踏空,腳向內翻,發生扭傷是常見的。扭傷後,外踝可出現腫脹,皮下發青等。
受傷後,可冷敷,使腫脹減輕。
讓孩子臥床,不要再下地活動。足要抬高,墊上棉墊,使傷腳高過心髒。如腳下垂,會加重腫脹。
可請醫生診治,外敷藥並內服七厘散、跌打丸等。
如無骨折,隻是部分韌帶撕裂,可用手指輕輕按揉傷處至小腿。
如韌帶撕裂較重或完全斷裂,或出現骨折,要固定1~1.5個月。
有過腳扭傷的孩子,注意不要再次扭傷。
鼻出血的防治
鼻出血很常見,如不是由外傷引起,可做如下處理。
讓孩子坐下或仰臥在床上,頭稍微前傾,而不是後仰。
捏鼻翼10分鍾,慢慢放手。
用冷毛巾敷在鼻外或脖子後麵,使血管收縮止血。
血止住後不要讓孩子碰鼻子。
如果10分鍾後不能止血,盡快送醫院。
鼻出血的處理
小兒鼻出血的常見原因有:
1.當天氣幹燥,小兒穿衣過多時,內熱有火,小兒鼻粘膜幹燥常會引起鼻腔出血。
2.孩子用手挖鼻孔,挖破鼻粘膜而引起出血或外傷了鼻腔,鼻粘膜下血管破裂而流血。
3.當孩子發燒、感冒時,鼻粘膜充血、腫脹,粘膜下淺表血管破裂出血。
4.孩子把異物塞入鼻腔,刺激鼻腔粘膜糜爛出血。
5.患有鼻腔腫瘤或血液係統的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等。
當孩子鼻出血時,可采用下列方法止血:
1.將涼毛巾敷在孩子的前額、鼻根和頸部兩側。
2.用兩手指緊捏鼻翼約3~5分鍾。
3.用食指緊壓鼻腔旁邊的迎香穴或手的合徑穴。
4.左鼻腔出血舉右手,右鼻腔出血舉左手,約3~5分鍾。若出血不多用以上方法可以止住,如出血數量較多,就要去醫院用沾有止血藥的紗布填塞鼻腔,壓迫止血。如果孩子經常鼻出血,就要找醫生檢查原因,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