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者應及時醫治。
治療異食癖
異食癖是指嬰兒和兒童在攝食過程中逐漸出現的一種特殊的嗜好,對通常不宜取食的異物,進行難以控製的咀嚼與吞食。發病年齡以幼兒為多,但學齡兒童亦可見到。
本症患兒常喜食煤渣、土塊、牆泥、砂石、肥皂、紙張、火柴、鈕扣、毛發、毛線以及金屬玩具或床欄上的油漆。對較小的物品能吞食下去,較大的物品則舔吮或放在口裏咀嚼。他們不聽從家長勸阻,常躲著家長暗暗吞食。一般臨床症狀為食欲減退、疲乏、腹痛、嘔吐、麵黃肌瘦、便秘和營養不良等。
小兒異食癖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不良習慣;2缺乏鐵鋅等;3腸內寄生蟲病。
對心理異常引起的異食癖,不能責罰和捆綁患兒手足,因其不但不能解除異食習慣,反而使他們暗中偷吃此類不潔食物。對於鐵鋅缺乏者或腸道寄生蟲病,可到醫院去治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鐵劑、鋅劑或驅蟲治療。
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發病率占兒科疾病首位,是指鼻、咽、喉部的感染。感染向下蔓延則可引起氣管、支氣管炎或肺炎。
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輕重程度相差很大,年長兒症狀較輕,僅有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乏力等,可在3~4天內自然痊愈。如病變範圍較廣,涉及鼻咽部,常伴發熱、咽痛與聲音嘶啞、扁桃體及咽後壁淋巴結組織充血增生,有時頸淋巴結可稍腫大。年齡小的嬰幼兒症狀表現較重,大多發熱、煩躁不安,因鼻塞和鼻咽部有分泌物,嬰兒常張口呼吸,甚至影響吸奶。可伴有食欲減退,精神不振,除咳嗽流涕外尚有嘔吐、腹痛、腹瀉,有的體溫可高達39℃~40℃,持續1~2天或10餘天不等。少數嬰兒起病時可發生高熱驚厥,熱退後就不再有抽筋發作,且一般情況良好,沒有神誌異常及後遺症。
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雖為普通常見疾病,但若不及時治療,炎症易涉及其他器官,引起並發症。常見的有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頸淋巴結炎,鼻竇炎,咽後壁膿腫。炎症向下蔓延累及下呼吸道,可引起氣管、支氣管炎甚至肺炎。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疾病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的早期症狀也可表現為傷風感冒,因此在診斷中除根據臨床症狀外,還須結合當地流行病史,體檢和實驗室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有時還需觀察病情的發展才能確定診斷。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包括適當休息,多喝水,加強護理,室溫和濕度應適宜。高熱時給予降溫,鼻塞應清除鼻腔分泌物後用0.5%麻黃素滴鼻。因本病多為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繼發細菌感染或發生並發症時,可選用磺胺藥或青黴素、紅黴素等抗生素3~5天。抗病毒藥物可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此藥為較新的廣譜抗病毒藥物,主要以片劑含服或滴鼻液滴鼻治療。中醫認為:感冒外邪,常為停食著涼,或有積滯,可服至寶錠、萬應錠。還可用小兒感冒衝劑、銀翹散、板藍根衝劑等。流行性感冒病情較重、高熱不退者,要用清熱解毒通裏攻下的中藥,有助於退燒和身體恢複。
患兒要盡量隔離以免傳染他人,又可減少病兒發生並發症。不要帶小兒到擁擠的公共場所,平時要注意小兒體格鍛煉,多到戶外活動,接受日光照射。冬季不要穿著過多,提高小兒耐寒能力。此外,合理喂養,防治小兒營養不良、貧血、佝僂病亦十分重要。
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小兒最常見的出血性疾病,特點是自發性出血,大多數病兒在發病前3周左右有病毒感染史。
臨床表現
本病見於小兒各年齡段,分急性與慢性2類。小兒時期多為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且多見於嬰幼兒時期,春季發病率較高,以往無出血史,發病突然,出血嚴重,出血前不久或出血的同時往往有感染。慢性病例多見於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多數發病潛隱,出血症狀較輕。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出血的特點是皮膚、粘膜廣泛出血,多為散如針頭大小的皮內或皮下出血點,四肢較多;但也可為全身性出血斑或血腫;有些患者以大量鼻衄或齒齦出血為主要症狀。約1%患者發生顱內出血,成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致死的主要原因。出血嚴重者可有失血性貧血,偶可發生失血性休克。顱內出血時表現為頭痛、嗜睡、昏迷、抽搐、麻痹等症狀。
病程及預後
急性患者出血雖重,但不經特殊治療可以自愈。一般於發病第1周內出血較重,第2周即減輕或不再出血,第2~3周未出血即可完全消失,但血小板數上升較慢。約90%病人可在1年內痊愈。也有部分急性病例可轉為慢性過程。
慢性患者病程長達數月以至十餘年,可反複發作出血,遷延不愈,血小板經常波動於2~3萬至7~8萬之間。有時發生難於控製的出血。
防治措施
一般療法
急性病例主要是在發病1~2周內出血較重,因此在病的初期應讓患兒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避免外傷,積極控製感染,給予足量液體及易消化飲食,大量維生素C及P,以及局部止血等對症治療。也可口服較小量強的鬆1~2毫克/千克/日,待出血好轉即漸停用。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出血不重或在緩解期均不需特殊治療,但應注意避免外傷,預防感染,特別是呼吸道感染。對出血嚴重者或久治不愈者應進行如下特殊療法。
輸全血或血小板
輸血適用於急性大量出血的病人,對血紅蛋白較高的病人,可輸血小板或含血小板豐富的血漿。
腎上腺皮質激素
危重出血患兒,宜將氫化考的鬆10~20毫克/千克/日,分2~3次靜脈滴入,症狀好轉後改口服強的鬆。較重出血病人,開始即可用強的鬆2毫克/千克/日口服。急性患者出血現象消失即可減量,於3~4周內停藥。慢性患者常需要足量用藥3周,待出血停止,血小板升至5萬/立方毫米以上漸減量,停藥。
其它藥物
免疫抑製劑,如長春新堿、硫唑嘌呤、6MP、環磷酰胺等。
治療齲齒
齲齒是小兒牙齒硬組織逐漸被破壞的一種常見疾病。發病時部位在牙冠,如任病變繼續發展,可形成齲洞,終至牙冠完全破壞消失。
齲齒的發病因素很多,主要包括3個方麵:細菌、飲食、牙和唾液,3者相互關聯,缺少一個方麵都不能發生齲齒。
臨床表現
齲 齒
最容易發生在磨牙和雙尖牙的咬麵小窩、溝中,以及相鄰牙齒的接觸麵。前者稱為窩溝齲,後者稱為鄰麵齲。根據齲齒破壞的程度,可分為淺齲、中齲和深齲。
淺 齲
齲蝕破壞隻在釉質內,初期表現為釉質出現褐色或黑褐斑點或斑塊,表麵粗糙,繼而形成表麵破壞。淺齲沒有自覺症狀。
中 齲
齲蝕已達到牙本質,形成牙本質淺層齲洞。病兒對冷水、冷氣或甜、酸食物會感到牙齒酸痛,但刺激去掉以後,症狀立即消失。中齲如及時得到治療則預後效果良好。
深 齲
齲蝕已達到牙本質深層,接近牙髓,或已影響牙髓。這時齲洞已深,破壞也較大。病兒對冷、熱、酸、甜都有痛感,特別對熱敏感,刺激去掉以後,疼痛仍持續一定時間才逐漸消失。這時多數需要作牙髓治療以保存牙齒。
防治措施
預防齲齒的基本原則是針對發病因素,采取相應措施。
增強牙齒的抗齲性
主要是通過氟化法增加牙齒中的氟素,特別是改變釉質表麵或表層的結構,增強其抗齲性。但高氟區不能使用。
減少或消除病原刺激物
最實際有效的辦法是刷牙和漱口。減少或控製飲食中的糖。
治療齲齒的主要方法是充填
即將齲壞組織去除淨,作成一定的洞形,清洗、消毒以後,用充填材料填補,並恢複牙齒缺損的外形,齲壞即可不繼續發展。
治療痱子
痱子是由於汗液排泄不暢所致的汗腺周圍發炎。大都發生在大汗以後,尤以夏季為多。患者多半是肥胖的嬰兒或兒童。
臨床表現
小兒痱子易發生在麵部、頸部、軀幹、大腿內側、肘窩等處。一般分3類:
晶 痱
常見於新生兒,或兒童突然大汗曝曬之後。是因角層下瀦留汗液所致。表現為多數散發或簇集的直徑在1~2毫米或更大的含清液的表淺皰疹,易破,密集分布在前額、頸部、胸背部及手臂屈側等處。無自覺症狀,多於1~2日內吸收,留下薄薄的糠狀鱗屑。
紅痱子(紅色汗疹)
多見於嬰幼兒及兒童。是由汗液瀦留在真皮內所致。發病突然,迅速增多,多為紅色小丘疹或丘皰疹,散發或融合成片,分布在臉、頸、胸部及皮膚皺折處,可有癢、灼熱和刺痛等感覺,患兒煩躁不安,遇熱後則症狀加重。
膿痱子
是以孤立、表淺與毛囊無關的粟粒膿皰為特點。小膿皰位於真皮內,以汗腺為中心,破後可繼發感染。多在皮膚皺折處發生。
上述3種類型,均可繼發感染,尤其小兒的頭部繼發感染時可形成小膿腫即為痱毒。
注意事項
應注意室內通風,勤洗溫水澡,保持皮膚幹燥、清潔。多撒些爽身粉、撲粉、痱子粉,以吸去汗水。忌用堿性肥皂。宜穿寬敞單薄布料的衣服。嬰兒要注意喂水和勤翻身。兒童要避免在烈日下玩耍。
通常可用各種痱子粉,以滑石粉和氧化鋅為主要成分,可加0.1%薄荷及1%樟腦。亦可用各種止癢劑,可加氧化鋅、石炭酸及石灰水等。35%~70%酒精對輕型痱子也有一定止癢效果。油膏可使皮膚浸軟,妨礙汗液蒸發,切忌應用。
治療遺尿症
正常情況下10~18個月的嬰幼兒即可開始訓練自覺地控製排尿,但有些幼兒到2~2.5歲時夜間仍有無意識的排尿,這是一種生理現象。但如在3歲以後,白天不能控製排尿或不能從睡覺中醒來而自覺地排尿,稱原發性遺尿症或夜尿症。有些小兒在2~3歲時已能控製排尿,至4~5歲以後又出現夜間遺尿,則稱繼發性遺尿症。此症多見於10歲以下兒童,偶可延長到12~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