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預防注射
孩子8個月時應到所屬地段醫院保健科、街道保健站、農村衛生站注射麻疹預防針。
麻疹是一種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發病時可有高燒、眼結膜充血、流淚、流鼻涕、打噴嚏等症狀,3~5天後,全身出現皮疹。出麻疹的孩子全身抵抗力降低,這時若護理不好,或環境衛生不良,很容易發生合並症。最多見的是麻疹合並肺炎、喉炎、腦炎或心肌損害,嚴重者可以死亡。得過麻疹的人可以終身免疫。
注射麻疹預防針的目的是提高小兒血中抗麻疹病毒的抗體水平,使之對麻疹產生免疫力,避免發病。個別情況即使發病也很輕微,不至於危及生命。
發燒與測量體溫
當家長感到孩子不活潑、不愛玩或吃飯不香時,別忘了給他測測體溫,看他是否發燒了。
有的家長隻用手摸摸孩子的前額,這是很不準確的。有時候孩子體溫正常,摸著他的頭也許感覺熱。有時孩子低燒,摸著感覺是正常的。還有的時候是家長的手太涼或太熱,所以不能正確估計出孩子是否發燒。最準確的方法是測量體溫。
給孩子測量的體溫計不能放在口裏,因為他也許會把體溫計弄破,割破口、舌或咽下水銀,這是很危險的。給嬰兒測體溫隻能在腋下或肛門處測量。在量體溫之前,先將體溫計中的水銀柱甩到35℃以下,然後把體溫計夾在小兒腋下,體溫計要緊貼小兒皮膚,不要隔著衣服。由家長扶著小兒的手臂約3~5分鍾,取出觀察體溫計上的度數。
小兒的正常體溫是36℃~37℃(腋下)。
如果孩子發燒,應讓他臥床休息,多喝開水,體溫太高時以物理降溫,如酒精擦浴、冷毛巾濕敷、頭枕冷水袋等,也可服退燒藥片。
家長還要觀察一下孩子其他的症狀,如是否嘔吐、腹瀉、咳嗽、氣喘等,以便帶他去醫院看病時給醫生詳細地介紹,協助醫生作出正確的診斷。
看病之後,就要按醫囑吃藥,隻要沒有出現特殊情況,就不要接連不斷地去醫院。
預防高熱驚厥
高熱驚厥是小兒最常見的症狀,多為上感、扁桃腺炎及各種急性傳染病初期引起的。體溫上升越快,體溫升得越高,越容易發生驚厥。患兒多為6個月至3歲的孩子,驚厥多在發燒後24小時內發生。發作時患兒突然意識喪失,兩眼凝視、斜視或上翻,頭向後仰,麵部和四肢肌肉抽動,手握得很緊一般持續數分鍾,多數每次發熱隻抽1次,發作過後神誌很快清醒。這種高熱驚厥叫單純性高熱驚厥,愈後一般不會發展成癲癇,對智力影響不大。有些高熱驚厥發生在6個月以前或6歲以後,多在發燒時發生,抽風時間往往超過15分鍾;抽風多為局限性或兩側不對稱。中等程度發燒也可發生驚厥,一次發燒可抽風幾次。這種驚厥叫複雜性高熱驚厥。愈後恢複比單純性高熱驚厥差,部分患兒會發展成癲癇,應該去小兒神經科門診做進一步檢查。
驚厥發作時,家長應就地做下列處理:讓患兒側臥,防止嘔吐物吸入;解開衣領和腰帶;用幹淨布包裹牙刷柄或筷子放在上下磨牙之間,防止舌頭被咬傷;枕冷水袋,用白酒兌少量溫水擦拭降溫;指壓人中、合穀穴止抽;咽部有分泌物設法吸出;如有條件可給患兒吸氧。如驚厥不緩解,應及時去醫院兒科急診。
因高熱驚厥容易複發,所以孩子每次發燒時,家長不要給孩子穿得過多、蓋得過厚,即不要“捂孩子”,積極用物理方法或藥物退燒。即使體溫不高也應及時服退熱藥。
內熱重的孩子感冒時容易發高燒,而且體溫上升很快,也容易出現高熱驚厥。所以平時不要吃得過多;舌苔厚、腹部脹滿時應吃些消食的中成藥,如促脾消食丸、嬰兒素等。大便秘結的孩子,應服用小兒牛黃散、清降片等緩瀉藥。
喂藥的方法
孩子多不肯好好服藥,家長為此急得按胳膊、揪腦袋、捏鼻子,硬將藥往孩子口裏灌;孩子則拚命掙紮,大哭大鬧,常常是藥沒有喂好,大人小孩弄得一身汗。有的家長則把藥溶解在牛奶中,裝入奶瓶,讓孩子吃,這樣也不好,因為小兒的服藥量很少,有一部分沾在奶瓶上,藥量就不足了。下麵介紹一下喂藥的方法。
喂藥前不要喂奶,也不要讓孩子喝太多的水,以免喂藥時引起嘔吐。
喂藥時,勺子不要順著舌頭直往裏插,這樣容易嗆著,應把勺子從孩子的嘴角處插入,倒在舌邊稍停一下,等到咽下時再將勺拿出,動作要輕巧。
喂藥後可給少量的酸味果汁,以避免嘔吐。
如果孩子不合作,或是藥味過苦,可在勺裏放點果醬,哄其吃下。
在喂膠囊藥粉時,有時需要一粒的一半,而一粒膠囊丸分開後,兩個半粒都無堵頭,吃藥時難免撒在嘴裏,小孩常因此嘔吐。最好的辦法是用飯粒或麵食堵住被分開的開口處,這樣既節約,又可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