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佝僂病
佝僂病是因缺乏維生素D而引起的一種常見的營養缺乏症。維生素D缺乏時,人體中鈣磷代謝異常,腸道攝取鈣、磷的能力降低,同時,腎髒排磷增加。
骨的主要成分是鈣鹽和磷鹽,當血液中鈣磷含量不足時,特別是磷降低時,骨樣組織鈣化受到影響,骨骼生長緩慢,嚴重時發生骨骼畸形。
人體內維生素D有2個來源,一是內源性,經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能合成維生素D;另一個是外源性,即從食物或藥物中得到維生素D。
發病原因
引起佝僂病的主要原因是嬰幼兒戶外活動少,攝取紫外線不足,尤其在北方,家長怕孩子著涼,常常整個冬天悶在屋裏,不見太陽,所以活動性佝僂病秋天開始增多,到第2年3~4月發病最多。其次由於食物中鈣、磷不足,或鈣、磷比例不合適,例如母奶中鈣、磷比例合適(2:1)易吸收。牛奶中鈣雖比母奶多,但鈣與磷比例為1.2:1不易吸收。嬰幼兒時期生長發育迅速,如維生素D和鈣補充不夠就容易患佝僂病。維生素D和鈣的吸收利用下降而較易發生佝僂病。
病狀表現
骨骼改變是佝僂病的主要表現,此外,還有神經精神症狀和肌肉鬆弛等。佝僂病活動早期主要表現為神經精神症狀,小兒愛急躁、出汗多、睡眠不安、睡驚、夜哭、枕禿。活動期主要是骨骼改變:
頭 部
顱骨軟化多見於6個月以內的小嬰兒,用手指輕按枕、頂部,有按乒乓球樣感覺。前顱和骨縫邊緣也有軟化現象,但在3月以上的嬰兒才有診斷意義。頭顱變形多見於8~9月以上患兒,最早見方顱,嚴重者可見馬鞍形或十字形。患兒前顱閉合晚,1歲半仍未閉全。出牙晚,10個月後才出牙,或見出牙順序顛倒,牙質缺乏釉質而患齲齒。
胸部骨骼改變
有肋骨串珠(前胸肋骨一部分像算珠子鼓起);肋緣外翻,嚴重的可見雞胸(胸骨向外突出)、漏鬥胸(胸骨下部凹陷)。
四 肢
手鐲和肢鐲多見於6個月以上。患兒手腕和足踝部成鈍圓形環狀隆起。到小兒會站立開始走路後因骨質軟化及肌肉關節鬆馳在身體重力影響下造成下肢彎曲。出現羅圈腿(兩足跟靠攏時膝向外彎曲)和“X”形腿(雙膝靠攏時雙足分開向外)。其他骨骼變化還有脊柱彎曲、骨盆扁平等。活動期佝僂病還有全身肌肉鬆弛,表現頸部無力,坐、站、走較正常孩子晚,腹肌無力使腹部膨隆如青蛙肚子。佝僂病患兒血液化驗則有血鈣、磷、堿性磷酸酶含量的變化,骨骼X線檢查也有特異的改變,結合臨床表現可確定佝僂病的診斷。
治療方法
佝僂病患兒用維生素D和鈣治療。應根據病情輕重和活動狀況決定用量和給藥方法。還要多帶孩子到戶外散步,多受到日光照射,多吃含鈣豐富的食物。中醫以補腎、壯骨、健脾、益氣為主,治佝僂病常用龍骨、牡蠣等藥味。
佝僂病的預防應從孕婦做起。孕期和哺乳期婦女要多曬太陽。每天最好有2小時戶外活動,或服維生素D每天5千至1萬單位,同時口服鈣劑,每天應攝入鈣800~1000毫克。目前有高效鈣如“益鈣靈”、“腎骨散”,療效高且便於服用。要提倡母乳喂養、戶外活動。嬰幼兒維生素D預防用量每天400單位。早產兒頭3個月用量加倍,要同時注意鈣的補充。目前有補骨液,鈣含量高,且易於吸收,補鈣效果較好。
治療手足搐搦
本症又稱嬰兒性手足搐搦症,多數見於嬰兒時期,主要是因維生素D缺乏而引起血清鈣低落,神經肌肉興奮性增強,出現驚厥和手足搐搦等症狀。
本病常發於初春季節,可伴有不同程度的佝僂病症狀。半歲左右患兒,常表現突然四肢抽動,麵部肌肉顫動,兩眼上翻,可暫時失去知覺,一般不發熱。每次發作可數秒鍾、數分鍾或更長,發作次數也多少不定,可數日發作1次,或1日多次。發作緩解後多入睡,醒後神誌、吃奶皆正常。
少數嬰兒表現為喉痙攣,吸氣困難,吸氣時可有喉鳴,嚴重者可引起死亡。幼兒及兒童發作時神誌清楚,僅表現為手足痙攣,手痙攣時大拇指貼近掌心,其他四指向掌心方向伸直,腕關節稍屈,足痙攣時踝關節伸直,足趾下屈,足底略彎,發作時神誌清楚。
發作時如有驚厥及喉痙攣症狀則兆示病情危急,必須急救處理,可以針刺人中、印堂。喉痙攣較重者,應立即將患兒舌拉出,進行人工呼吸,即刻將患兒送往醫院,迅速控製驚厥或解除喉痙攣。
本病主要原因是血鈣過低,因此,治療首先是用鈣劑而不是用維生素D,一般用10%葡萄糖酸鈣靜脈緩慢注射。驚厥、喉痙攣控製後,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鈣劑,鈣劑勿混在牛奶中或喂乳前後服用,因會產生奶塊,影響鈣的吸收。經鈣劑治療,低血鈣症狀控製1周後,即可加用維生素D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