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好、丁磊、郭廣昌無一不是中國首富行列的民營企業家(前兩位分別於2001年與2003年登頂《福布斯》富豪榜,後者居2007年“胡潤中國百富榜”第10位)。他們先後紮堆養豬業,成為2009年中國商業界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2007年肉價狂漲,全國上演‘豬瘋狂’;2008年遭遇寒冬,大家試著‘豬堅強’;2009年上半年甲型H1N1流感催生出了‘豬恐慌’。”2009年7月8日,劉永好在一場民營經濟論壇上詼諧地說。
他的這一番言論無疑為丁磊、郭廣昌等“後起之秀”的養豬行為找到了注腳——盡管他們的運作方式各不相同,但“抄底”開始成為外界貼於他們身上的標簽。看來,“豬恐慌”孕育出了“豬嗅覺”——據說豬的嗅覺非常靈敏,美國已有“警豬”出現在偵察現場。
“現在豬肉價格已開始觸底反彈。”劉永好在接受我的采訪時稱。而就在2009年7月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稱,我國生豬市場調控初見成效,生豬價格已經連續3周回升,用來衡量養豬利潤的豬糧比價在連續7周低於盈虧平衡點後,重回盈虧平衡點以上。
抄底大軍中不僅僅隻有首富們的身影,高盛、德意誌銀行等投行及國際機構繼續通過曲線途徑跑馬圈地,本土的大中型養殖企業亦無一不想借機實現鹹魚翻身。福州富強畜牧發展有限公司(好希普公司)甚至在廈門產權交易網上掛出融資公告,公告中赫然稱“力爭成為中國養豬業海外上市第一股”。
籌碼與算盤
郭廣昌看到福州富強畜牧發展有限公司的融資公告後曾與之接洽過,但後來兩者並沒聯姻,主要原因之一是後者的規模(年出欄約5萬頭生豬)與郭廣昌所想仍有一定距離。最後他將繡球拋給了江西國鴻。國鴻拿到逾億元“真金百銀”後,並非用於上馬新項目,而是用於並購江西省內及鄰省的養豬企業,增加屠宰加工能力。
如果說中國農村人口不斷湧向城市,規模化養豬的增長速度比不上原本的散戶模式導致豬肉價格暴漲讓人記憶猶新的話,不斷刺激著人們神經的瘦肉精事件,則使得豬肉的規模生產和安全生產的全民訴求在2009年達到一個頂峰。
實際上,當下我國的生豬產能是過剩的。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2009年5月存欄生豬4.53億頭,仍比正常水平高出10%左右,屬於較嚴重的產能過剩水平。
豬呆在圈中不出欄,顯然是因為賣不出好價錢。2009年上半年,生豬價格在春節前上漲至每公斤13.4元後,便開始一路下行,2月份為每公斤13.2元,5月份跌到了每公斤9.7元。4個月跌去了近30%,正如經濟學中“穀賤傷農”的道理一樣,“豬賤傷農”讓普通養豬人體會得淋漓盡致,養豬界一片怨聲載道。
而在美國納斯達克實現借殼上市的飼料和養殖企業艾格菲集團卻自鳴得意,並對股東聲稱“我們是領先的價格指標”,其底氣來自於資本驅動和規模化效應。一邊是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通過多輪融資融得共約1億美元使得企業規模兩年內增長逾7倍;一邊是通過大規模的原料采購使得成本下降了約5%。
“上海和廣東兩地是我們的主要養殖和銷售市場,因為這裏的消費水平較高,我們每天可以在生豬批發買家中選擇出價最高者。”艾格菲總裁熊俊宏稱。
事實上,生豬價格在紮了幾個月的猛子後,開始慢慢回升。這主要得益於2009年6月13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對豬肉市場的聯合調控行為;這一年年初發改委頒布實施《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後,生豬價格不升反跌的尷尬情形這次沒有重演。
三天後郭廣昌即投資了江西國鴻。有人說他抄了行業的大底——君不見2008年抄底中國養豬業的一些國際機構被套了個正著。但也有人分析稱生豬價格仍可能再次下探。
沒有人能恰如其分駕馭市場,就像沒有哪位股民料事如神般於1664點那天抄A股的大抵一樣——就算有,也可能是歪打正著。比投資養豬業早或晚幾個月更重要的是投資本身。
“這一輪經濟調整,消費業會崛起。”郭廣昌對記者說,“增加一些周期性弱、輕資產、在經濟下行時仍具有相當防禦性的行業,正是2009年我們的一項重要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