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領導人員,有責任聽別人的話。實行兩條原則:(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二)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如果沒有“言者無罪”一條,並且是真的,不是假的,就不可能收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效果。
——《一九四五年的任務》(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242—243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出自北宋蘇洵《嘉佑集衡論上遠慮》:
聖人之任腹心之臣也,尊之如父師,愛之如兄弟,握手入臥內,同起居寢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百人譽之不加密,百人毀之不加疏,尊其爵,厚其祿,重其權,而後可以議天下之機,慮天下之變。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位列“唐宋八大家”。據說蘇洵27歲時才開始發奮讀書,曆經十餘年閉門苦學,學業大進。歐陽修讚之可與賈誼、劉向媲美,一時公卿大夫爭相傳誦其文,洵名聲大震。蘇洵長於政論文,觀點犀利,鞭辟入理,我們熟知的《六國論》即出自其手。著有《嘉祐集》15卷。上述引文即出自該書。這段話主要論述君主如何與臣子相處。大意是:賢明的君子任用心腹大臣時,應將其尊為自己的父親老師,愛他猶如兄弟一樣,一起吃飯睡覺,凡是知道的,就毫無保留地說出來。一百個人讚美他也不更加親密,一百個人詆毀他也不疏遠,授之以高官厚祿實權,這樣才可以與之謀劃治理天下的策略,商議天下局勢的變化。後用“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指凡有所知,都毫無保留地講出來。
抗日戰爭進入到1944年底時,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國際上,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形勢開始朝著有利於盟軍的方向發展;在國內,經過長達七年之久的頑強鬥爭,中國軍民消耗了日本侵略者大量有生力量,使之再也無法掀起大規模的進攻,而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則有步驟、有準備地逐步展開局部反攻,戰爭的主動權已轉移到我方,中國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的日子已經為期不遠了。在這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時刻,毛澤東開始醞釀1945年黨的工作任務問題了。
1944年12月15日,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第二屆第二次會議召開,毛澤東作了“一九五四年的任務”主題演說。他首先分析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和中國目前的國內形勢。接著,對解放區次年的工作提出了如下十五條要求:擴大解放區;經常警惕,隨時準備用反“掃蕩”粉碎敵人的進攻;整訓現有的自衛軍與民兵,增強他們的戰鬥力;整訓正規軍與遊擊隊;在老區域,補充原有軍隊的消耗數額。在新發展區域,在經濟條件許可下,應該擴大軍隊;加強軍隊內部團結;加強擁政愛民與擁軍優抗兩項工作,進一步地改善軍民關係;繼續堅持和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減租;開展生產運動;在充分注意軍事、政治、經濟之外,還要特別注意文教工作;從軍隊中、農村中、工廠中及政府機關中,用群眾民主選舉的方法選出優秀分子,充當戰鬥英雄、勞動英雄及模範工作者,給予獎勵與教育,經過他們去鼓勵與團結廣大的群眾;加大對幹部的輪訓力度;善於運用民主作風;繼續思考促成聯合政府的辦法。毛澤東摘用“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在論述第十四個問題,即善於運用民主作風時。